悅音隨談 02 (The Lone Arranger, Glenn Frey)

李欣蓉
Living In The Past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Oct 9, 2022

Spark Plug、the Man with the Plan、Roach、Teen King、Sportcus,以及the Lone Arranger等,全都是Eagles的主唱兼吉他手Glenn Frey的暱稱。自喜愛Eagles以來,我總會三不五時記下關於樂團如何創作、發展歷程,或是一些鮮為人知的趣聞,而瞭解這些稱呼的緣由同樣涵蓋在內,也意外成為了我至今閒暇之餘的嗜好。

這樣探究下來,其實是進一步認識Glenn不同的一面。好比說,Sportcus是出自其私下對運動的熱愛,舉凡棒球和高爾夫球皆能見到他活躍的身影;Teen King捕捉了輕易贏得女性芳心的風流形象;至於Spark Plug和the Man with the Plan,則為老搭檔Don Henley對其生前扮演著引領樂團前進的核心所寫下的感念。

從左至右分別為:1977年和樂團對抗滾石雜誌編輯群的棒球賽;2004參加AT&T圓石灘配對賽(AT&T Pebble Beach Pro-Am);2013年的留影(取自:https://www.tmz.com/photos/image_jpg_20160118_2b4c02e540795b46af9a353b660f7e33/、http://www.glennfreyonline.com/golf/pb04.htm、https://www.tmz.com/photos/image_jpg_20160118_00e56ddcaabf514bb0f5638c7137666d/)

然而在眾多稱呼中,最吸引我的,非「the Lone Arranger」莫屬了。

the Lone Arranger字面意思為獨行編曲家,它除了是對Lone Ranger(譯作獨行俠,為一活躍於西部拓荒時代打擊犯罪的虛構英雄)的諧仿外,亦是點出Glenn的編曲能力。

2003年,一次來自與曾任滾石雜誌編輯的導演Cameron Crowe的訪談,樂團主唱兼鼓手Don Henley表示過該暱稱的由來:「我們叫Glenn『the Lone Arranger』,是因為他對我們聲音融合的情形展現了遠見,而且他也知道要怎麼安排我們的和聲以及--在大部分情況下--進行編曲。」

導演Cameron(左圖)擔任滾石雜誌編輯的期間採訪許多70年代的代表音樂人;右圖即為由他經手的雜誌封面,1975年9月登載的人物正是Eagles。(取自:http://www.theuncool.com/bio/、https://www.theuncool.com/2013/05/13/the-eagles-rolling-stone-75/#more-7800)

而與Glenn交情甚篤、同樣來自底特律,並以沙啞歌聲和對藍領階級為主要創作的歌手Bob Seger,也於2017年進一步解釋了:「他待在Eagles的時候,大家都叫他『The Lone Arranger』。團員們會給他一首歌,然後Glenn會開始編曲,那就是他有這個稱號的原因。」

Bob(左圖、右圖從左至右第二位)與Glenn結識於60年代末,其首支單曲〈Ramblin’ Gamblin’ Man〉裡還有Glenn和聲呢!(取自:https://www.billboard.com/music/rock/bob-seger-songs-deep-cuts-best-7833742/、https://www.inthestudio.net/redbeards-blog/glenn-frey-remembered-bob-seger/)

兩人不約而同地提及Glenn編曲方面的能耐,對於聲音如何安排的敏銳度,尤其作品須經他過目,令我不禁想起曾有報導以球隊的「四分衛」形容其在樂團的地位。無可否認的是,樂團各成員皆是優秀的樂手,甚至不乏出色的歌喉和創作長才,但要如何彰顯各樂器的特色,又不至於使任何一種演奏搶盡風采,選擇適合曲子本身的主唱,加上穿插其中的和聲,種種樂聲的安排,的確考驗著編曲者的功力,其實也一再展現Glenn之於Eagles的影響:細聽他們歷來的每首歌曲,或許不是最前衛或最多變化的風格,然而,僅僅是人聲搭配著幾樣樂器,卻能在各時期展現豐富而不死板的旋律,和諧且歷久彌新。於我而言,若要選出一首最能具備這項特色的作品,那麼首支單曲〈Take It Easy〉就是了

甚至是在1999年洛杉磯的史坦波中心(Staples Center)舉辨的千禧年演唱會(The Millennium Concert),樂團所表演的〈The Best of My Love〉;有別於以木吉他伴唱的錄音室版本,歌曲一開始便以和煦的薩克斯風樂聲作為前奏,讓聽慣原來編曲的樂迷大為驚喜,接著細聽,才發現不同之處不只如此:好比說,原版的鼓聲僅扮演著提點節奏的角色,其實並不明顯,但在這裡,鼓聲被特別強調出來,填補了每段的空白;再來是鍵盤輕巧的彈奏,正恰如其分地點綴;最後則是加快的節奏,輕鬆之餘依然保有甜蜜的氛圍。至於Don那隨歲月沉澱的好歌喉,只消一聽,便毋須再訴諸言語。再看回工作人員列表,無論是負責薩克斯風的Al Garth、製作人Elliot Scheiner,或是兼任鍵盤及設備工程師的Jay Oliver,都是過往曾與Glenn合作過的對象;儘管列表並未特別點明編曲者,但相信Glenn一定參與其中。

原錄音室版本出自1974年第三張專輯《On the Border》,同時是樂團第一支冠軍單曲。

或許是如此得天獨厚的才能,即便是到了樂團成員各自發展的80年代,Glenn同樣有相當不錯的發展;多樣樂聲交織得天衣無縫,所形成流暢豐富的旋律--特別是經常見到薩克斯風的吹奏--成為了此時期的專屬標誌。而最後一張個人專輯《After Hours》便具備這項特色,並藉著出色的編曲、重新喚起這些爵士經典中最為鮮明的一塊。

左圖為《After Hours》專輯封面,右圖則為Glenn演奏的模樣(取自:https://www.highresaudio.com/album/view/yzbyhc/glenn-frey-after-hours-deluxe-edition、https://www.musicradar.com/news/guitars/interview-the-eagles-glenn-frey-on-his-album-after-hours-track-by-track-550086)

相較Glenn過往的作品而言,《After Hours》的確不是他最具原創性的專輯,其中也僅有同名歌曲〈After Hours〉是他與長期合作的寫詞搭檔Jack Tempchin所寫(註1);但,這卻是最能看出他如何使出本領的一張專輯。
儘管在2012年MusicRadar的報導裏頭,Glenn坦言自己並不習慣翻唱(註2),以及為樂曲如何呈現而經常跟團隊再三討論(主要是這些歌曲一再被傳唱、版本眾多,但Glenn仍從中選擇自己喜愛的版本,並希望編排、錄製的結果可以貼近該版本且能有耳目一新之感);無論如何,他依舊在與Richard F.W. Davis、Michael Thompson一同擔任專輯製作人及編曲之中,盡可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如他所言的,希望能讓未曾接觸這些作品的人聽了以後產生興趣(註3)。結果也的確教人驚喜,再度證明了他對聲音的安排確實有一套。

「我是指我們有了歌。我們有最好的鄉村吉他手Bernie Leadon,世上最好的搖滾樂手Felder,最好的高音域歌唱貝斯手,最好的歌唱鼓手;而我知道自己是潤滑油,我們正在軌道上。我也明白一旦我們開始了,就沒有人比得上;我就是知道這點。(註4)」1975年的Glenn為自己在樂團的定位下了注腳--特色雖不鮮明,卻是協調的關鍵。長達數十年的音樂生涯中,Glenn用編曲連結著各成員的長才,共同成就了Eagles一首首的金曲,因而在70年代盛極一時;即便到了當代,那樣的連結未曾失去魔力,他們的歌依然能在每個不經意間扣人心弦。

註1:〈After Hours〉雖然算新作,但該曲其實是在1983~1984年製作《The Allnighter》時寫成,後來為了收錄其他暢銷曲的緣故(如:〈Smuggler’s Blues〉、〈Sexy Girl〉)而被擱置。

註2:It was a tricky thing for me to be the interpreter instead of the author, but I really enjoyed the process.

註3:I’m really just the messenger for the material. When you think about all the millions of Eagles fans out there, if I can just get them to be a little curious about this record, maybe they’ll check it out and have a nice surprise.

註4:I mean we got the songs. We got the best country guitarist in Bernie Leadon, an’ the best rock and roll player in the world in Felder, an’ the best high-singin’ bass player, an’ the best singin’ drummer an’ I know I’m the grease an’ we are goin’. I know when we’re on, there’s nobody better. An’ that’s all I know.

--

--

李欣蓉
Living In The Past

喜愛西洋70年代歌曲、閱讀和藝術史,認為文字的力量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