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年婚姻與生育趨勢

Rita Chan
生活那點事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ug 31, 2019

延續上一篇談到的現況,一樣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來看歷年的趨勢。

整理出幾個圖表跟大家分享:

婦女有偶率逐年下滑

歷年年底婦女有偶率

從上面的圖表中,可以看到這四個年齡區間的婦女,有偶率每年都在下滑,25~29 歲是之中變化最劇烈的,從 1974 年的 84%,到了 2018 年降至 20%,除了 20~24 歲這區間從 2009 年後數字沒有什麼變化外,其他的年齡區間就目前的趨勢看起來,仍然會持續下滑。

粗結婚率逐年下降,粗離婚率逐年上升

粗結婚率(Crude Marriage Rate)在維基百科中的定義為:某一期間之結婚登記對數對同一期間的期中總人口 ,通常用千分比表示。其公式為:粗結婚率=(結婚登記對數/期中人口數)*1,000。 表示在一年內,一千人中有多少結婚。粗離婚率(crude divorce rate)的定義類似,指年度離婚數與總人口之比。

2018 年的粗結婚率為 5.74,粗離婚率為 2.31,我認為這離婚結婚比蠻驚人的(2.31/5.74 = 40.24%),雖然把這數據放到世界上,尤其是和西方國家來比較(維基百科中有各國的數據),比率偏低,但就我的認知來說這比率很高。

粗結婚率和粗離婚率大概從 2004 年是一個切點,在這之前分別是一路下降與上升的,在這之後粗結婚率維持在 5–7 之間,粗離婚率則維持在 2–3 之間。

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下降,生母平均年齡上升

這一樣是可以預料到的趨勢,其中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的定義為:一個假設世代的育齡婦女按照目前的年齡別生育水準,在無死亡的情況之下,渡過其生育年齡期間以後,一生所生育的嬰兒數或生育率。

雖然整體趨勢是下滑的,但我在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看到兩個轉折點,約在 1984 年之後,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維持在 1,760 左右沒有太大變化,一直到 2000 年,又開始往下滑,現在維持在 1,100 左右,這背後有太多的原因可以探討。舉例來說,2010 年的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 895,是歷年來最低,我認為跟經濟有關,由於這是根據生出小孩的日期來統計的,往前推移的 2008 年金融海嘯對人民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連帶的影響了大家生育小孩的意願。

至於生母年齡和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從 1975 年的 25.36 歲和 23.02 歲,一路上升到 2018 年的 32.09 歲和 30.9 歲,就趨勢來看還在逐漸上升。

男性總生育率下降,生父平均年齡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女性緩

男性總生育率的趨勢和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的趨勢差不多,在這邊想說明的是,生父平均年齡從 1975 年的 30.6 歲,一路上升到 2018 年的 34.5 歲,上升的幅度較生母平均年齡來得低。(生母平均年齡:25.36 → 32.03(26.30%),生父平均年齡:30.6 → 34.5(12.75%))

針對上述的趨勢,可以思考背後的原因,我目前不是很想再做論述,由於這不是我自己的專業,要寫得好需要花更多時間,也需要足夠的數據來做支持,就暫時寫到這裡了。

結論是再次跟同溫層取暖,現代女性所有的時間軸早就逐漸向後移了,不需要太擔心,另外離婚結婚比好高!人生有太多值得努力的事情了,引用我正在看的 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日本個性派俳優,是枝裕和電影靈魂演員,樹木希林 120 則人生語錄 當中第 007 條她所說的話:

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是有限的,想要的再多,也沒能力全拿走。

人生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抉擇與取捨(Trade-off),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一個人的時間與資源有限,不太可能每項都要,每個考試都拿到滿分,走著屬於自己的步調,過得開開心心的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