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的人類學視角:從人類需求、人類傾向與發展階段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

文|曾宥儒(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研究專員)

在我們辦過的大大小小活動中,每次談到 「什麼是蒙特梭利教育」這個講題時,幾乎所有講者都從一個起點開始— 從人類傾向與人類的發展階段談起。

這對一開始接觸蒙特梭利的人來說有時難以理解:「我想了解的是我的孩子、學生為什麼會出現某些行為,然後我該怎麼做?為什麼我們要談到『人類』?」

「人類」聽上去是一個很大的詞彙,像是把焦點從面前的孩子拉遠、拉廣到整體人類。Photo by Marc Clinton Labiano on Unsplash

源起自蒙特梭利的科學背景

「為什麼要談到人類?」

這個疑問其實恰巧回應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也可以說是瑪麗亞.蒙特梭利從醫師身分轉變為教師為教育帶來的一份禮物。在成為教育工作者之前,瑪麗亞.蒙特梭利是一位醫師,也在大學教授人類學,這兩門學科都非常重視科學性的觀察能力

一開始她從生理的角度觀察孩子,包含面容、體型,到後來擴展為「孩子本身、他的背景、身體成長還有在學校內的行為」。這些她對孩子的觀察紀錄成為所謂的學生傳記圖表(《瑪麗亞.蒙特梭利:第壹部 早年生涯》p.122、127)。觀察與紀錄乍聽簡單,但真正客觀地記錄並不容易。而蒙特梭利卻是真正地使用了這項科學能力,起到教育改革之用。

當年蒙特梭利對教育的批判之一即是那些不符孩子發展的固定座椅。她量測孩子的體型,發現他們因為固定不動的座椅而發育不全。如今,無論是課桌椅或是孩子所使用的教具與工具,在蒙特梭利環境中都強調以符合孩子的體型設計(例如教具櫃及書櫃的高度與深度是否為孩子可自行取得)。

這些不僅僅是從生理健康的角度著想,更核心的關鍵是將「兒童」看作與成人平等的個體存在。蒙特梭利認為:

教師應先在教育學生之前,做學生的人類學研究。····· 在自然法則的引導下,協助兒童的身體發展,看重他的健康和成長;幫助他自然的心理傾向,讓他更具智力·····(《瑪麗亞.蒙特梭利:第壹部 早年生涯》p.125)

蒙特梭利所提到的「人類學研究」,不只是從具體可觀察的外在特徵認識孩子,還包含從孩子作為一個人類個體的「天性」與「發展」來理解他們。所謂的「自然法則」與「心理傾向」,就是今日蒙特梭利教育的基礎 —「人類傾向與四大發展階段」。

人類傾向

人類傾向(Human Tendencies)是我們人類天生為了滿足需求、適應環境而有的天性能力。

關於人類傾向的細節內容可以參考《人類傾向和蒙特梭利教育》一書,本書是蒙特梭利的兒子馬里奧所發表的演講內容,講述蒙特梭利如何以人類學視角思考我們的行動以及教育的意義。

四大發展階段

四大發展階段(The Four Planes of Development)則是蒙特梭利觀察孩子從 0–24 歲 — 出生到成年,所展現出的不同身心特質。

蒙特梭利指出孩子的發展並非斷裂線性的,而是以先前一個階段為基礎,循序漸進地達到下個階段。因此每個時期的教育應該以當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為本,提供能夠支持孩子的學習環境。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我想了解的是我的孩子,為什麼要談到『人類』?」

因為我們—成人與孩子,都是人類。我們所有行為都暗藏身為人的天性。蒙特梭利想提醒我們的是,透過認識人類傾向,我們會對孩子,甚至自己的行為多一些理解與掌握。

例如當為了培養孩子責任感請孩子協助家事時,孩子開始「把玩」一些不需要的工具,讓成人覺得場面混亂或孩子在幫倒忙。然而對孩子而言,因為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他正在運用「探索」的傾向認識這個環境。這是孩子探索與認識世界的方法。如果我們多些理解,或許可以先帶著孩子在工作前,一地認識會使用的工具、排除他用不到的,也為他與自己建立「秩序感」。

這僅是一個小例子,在中學生或是成人日常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都還是可見人類傾向的作用。

從人類的發展思考孩子的過去、此刻與未來

在《人類傾向和蒙特梭教育》這本書中,蒙特梭利是這樣思考的:

她回到人類的最初—這一個剛降臨於世、手無寸鐵的原始人,如何滿足最根本的需求讓自己生存下來。這樣一個脆弱的生命,又是如何到達今日發展出社會與文明的成就?

基於這樣的探問,她看見人類傾向的作用—從滿足最初的需求開始,人類透過這些傾向開始行動、開始作為,因而影響與改變所身處的環境。但不只是人類傾向的作用,蒙特梭利提到,那是因為我們人類還擁有三個天賦(禮物) — — 可以思考的頭腦、可以工作的雙手以及有愛的心,這讓人成為了「一個具有無限變化潛能的複合體」(《人類傾向和蒙特梭利教育》p.41)

是因為人類傾向與三個禮物,讓人類成為了人,成為可以使用工具創造環境、改變環境、運用集體智慧發展文明的人類社群。

Photo by Greg Rakozy on Unsplash

這促使她思考如果我們已經從幾百年人類的演化與發展中看見這些能力的普同性,那麼這在孩子身上也應該具有。每個孩子也都會是充滿潛能的個體。她認為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孩子如何獲取能力?如何展現他的能力,而作為成人的我們可以如何協助他去經歷這段過程。

因此這大大不同於我們已習慣的工廠模式教學,不再是強調一致化、快速顯見成果,因為在工廠模式的教學框架中我們無法真正地「看見」孩子—看見他的自然法則以及心理傾向。反之每個孩子都只像工廠中輸送帶上的容器,盛裝來自他人灌輸的一切。

蒙特梭利從人類的發展看見了一個新的視角,這不只是看待孩子的視角,更是思考成人教學、孩子學習歷程的教育意義。

無論是人類傾向還是四大發展階段,對蒙特梭利而言,她眼中的孩子都不只是當前此刻面前的那個孩子,而是同時關照了他的過去、此刻與未來,是將孩子作為人類個體的角度來看待的

基於如此,蒙特梭利認為,我們應該提供給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能夠支持他們天性與能力的環境( natural tendency and natural capacity),如此孩子將能夠自我建構。拆解這所謂的預備環境,則包含實際的物理環境(孩子的周遭環境,包含家庭、班級、學校,甚至更廣大的社群)以及孩子身邊的成人,對此蒙特梭利教育確實也有其原則。

然而一切的核心仍然是回到其本質,也就是蒙特梭利的初心 — —

是從人類的過去找尋一些跡象,從此讓我們可以成為更好(成熟)的個體,以形成協力共好的社群。這是一個美麗的願景,也是為什麼蒙特梭利的教育目標會是和平教育。

練習人類學眼光

透過蒙特梭利對於教育的理解脈絡,我們便可以知道為什麼在許多蒙特梭利的培訓與工作坊中,講師總是強調蒙特梭利所關注的焦點是人。他不單單是從教學的層面強調「以『學生』為本」而是從支持生命的發展為基礎,將教育的焦點放置於個體身上。

這種人類學式的觀點與視角,幫助我們從不同觀點認識孩子。當我們看見孩子學習不專注時,或許我們需要採取不同途徑理解背後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蒙特梭利教育往往將成人(教師、家長)的任務訴諸於「退居幕後-觀察」。我們必須加以客觀地記錄下孩子的行為與會喚起他興趣的所在。有些時候我們所觀察到孩子的行為與興趣點可能不為成人所理解,但它可以成為一把鑰匙,能讓我們更靠近孩子。

蒙特梭利在《教育與和平》提到「如果一個個體的發展已經落後了,那麼傳遞知識有什麼用?」當面對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時,將他們拎回課堂上一再地講課或是操練習題,並不會幫助他對於學習的專注。反之,蒙特梭利提醒我們的是,「看見孩子作為一個整體」。這個孩子並不只是課堂上的樣子,我們應該「留意他的心靈本質,他做為一個社會存在、一個個體」,藉此了解孩子感興趣的面向。縱使發現孩子對事物都不感興趣,我們也能以此為機會了解是不是他過去的經驗使得他缺乏探索的機會,進而思索成人所能提供的協助。

現任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小學階段的培訓師 Chris Trostel 說,成人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從孩子上學、老師教學的觀點改變,成人所做的是理解孩子、引導孩子。中學階段的培訓師 Laurie Ewert-Krocker 也提醒,蒙特梭利很注重的是轉變以教師或是課程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將焦點放回人類個體。

落實蒙特梭利需要的是成人思維的翻轉,而這不單只為了我們面前的那個孩子,而是為了人類以及生命本身。

We must provide not so much a curriculum, but an aid to life. Life must be the focal point, and education the means.我們所提供的不是課程,而是對生命的協助。生命是焦點所在,教育則是手段。

–瑪麗亞.蒙特梭利

對每一位實踐蒙特梭利教育的成人來說,這都需要時間的淬鍊,轉變我們的思維以及看待孩子的眼光,我們每一個人都將參與在這場蒙特梭利教育的溫柔革命。

推薦閱讀

參考資料

  1. 麗塔.克萊默著、王筱篁譯,1998[1976],《瑪麗亞.蒙特梭利》。臺北市:及幼。
  2. 馬里奧.蒙特梭利著、楊俊秀譯,2000[1957],《人類傾向和蒙特梭利教育》。臺北市:桂冠。
  3. 2021 年 AMI 蒙特梭利中學入門工作坊

【 如欲引用本文內容,敬請註明引用出處 】

喜歡我們分享的文章歡迎按下追蹤或是點選下方 email 訂閱 📩,可以第一時間收到我們分享的最新文章。也可以點按下方拍手符號給我們鼓勵 👏🏻👏🏻👏🏻關於我們舉辦的課程研習活動,也可以關注網站消息👉🏻 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官網

--

--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不只是教育 — 0歲到100歲的蒙特梭利

我們是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的 TMEC 政大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致力於推廣蒙特梭利教育。https://sites.google.com/y2edu.org/tm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