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戲重溫】《親情難捨》(The Squid and the Whale)|走出父母的陰影。

電影英文原名是「The Squid and the Whale」,台灣譯作《親情難捨》,又有的直譯作《烏賊與鯨》或《魷魚與鯨》。我找不到這部戲的香港中文譯名,大概電影太小眾,當年沒在香港正式上映也說不定。電影由《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導演 Noah Baumbach 編導,早在《婚姻故事》大獲成功之前,他已憑此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了。電影亦獲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及喜劇類別)、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提名。

《婚姻故事》寫實地描繪了婚姻的血淋淋,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取勝。《親情難捨》說的也是一個離婚的故事,但相較之下,它的處理荒誕不經,探討的主題卻更深奧,皆因它多了一種元素 — — 孩子。在《婚姻故事》中,我們看的是 Adam Driver 和 Scarlett Johansson 藕斷絲連的角力,小孩的比重不多;《親情難捨》則以離婚夫婦的兩個兒子作視角,但又不是那種土氣十足的教育電視式作品,闡述離婚對子女的禍害,呼籲大人離婚前三思而行云云。翻查資料,Noah Baumbach 年少時,父母離異,啟發了他創作這部作品。也許,憑藉一段由小孩角度切入的父母離婚故事,Noah Baumbach 彷彿以過來人的身份,向天下子女訴說如何走出父母的陰影,哪管他們的婚姻狀況如何。

電影甫開場,是一家四口打網球的場景,小兒子對大兒子說:「我和媽媽對戰你和爸爸。」一矢中的地揭示了後來的情節:父母離婚,共同撫養兩個兒子,小兒子與母親較親近,想與母親同住;大兒子自小仰慕父親,習慣與父親生活。破裂的婚姻關係,孩子頓成同仇敵愾的盟友。

父母離婚後,小兒子開始出現許多怪異行為,如喝酒、自瀆,心底裏對一個完整的家庭關係仍心存渴望,因此他完全默許母親的不忠,即使母親後來和一個比父親學歷品味差劣的男人在一起,他也甘之如飴,與對方稱兄道弟。始終年紀還小,心智未成熟,對一段完整的家庭關係仍心存渴望,懵然不知母親的缺失,也許母親一直怨恨孩子阻礙她的事業前途,也許母親從沒想過要繼續負上照顧孩子的責任。

Jesse Eisenberg 飾演的大兒子則相反,他沒以離婚父母的受害子女身份自居,樂意與父親一同對抗母親,責罵母親的不忠破壞了家庭。即使觀眾心知肚明,戲中的父親是個失敗的男人,高傲、自滿,不滿堂堂作家現在淪為學校的寫作班導師,不忿曾求教於自己的妻子最後成了成功作家,又會批評經典文學名著,抨擊不諳文學藝術的人為「philistine」(凡夫俗子)。可是,由於 Jesse Eisenberg 簡直是父親的複製版,父親的缺點,他可謂視而不見,甚至用上跟父親一樣的方式,溝女、看不起其他人、抄襲 Pink Floyd 的歌曲以參賽奪獎。

Jesse Eisenberg 接受心理輔導,他才醒覺自己身上的缺點,統統源自父親,有跡可尋。是模仿也好,是遺傳也罷,他的女朋友罵他自戀成性,然後他又目擊父親試圖侵犯女學生,父親的形象瞬間崩潰一地。回想起來,他才發現自己的童年生涯,父親永遠缺席,最難忘的記憶原來是自己憎恨的母親,帶他到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魷魚與鯨的展品。

小時候,他害怕這個展品,不敢直視。現在,他重回博物館,定睛細看。那是兩頭巨大的海洋生物互相咬噬的場面,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婚姻之中,二人就是這樣赤裸裸地糾纏撕裂。年少時,父母親的形象就是如此巨大,當兩者鬥個你死我活,我們不忍直視。真正的成長,就是我們終於洞悉真諦,明白父母不過是兩頭各不相讓的魷魚和鯨。

延伸閱讀:

--

--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希望奧斯卡增設「#最佳觀眾獎」表揚一班睇戲唔會遲到、唔會食嘢jap jap聲、唔會傾計、唔會撳電話嘅觀眾🏆 #睇戲撳電話死全家 #劇透我反而OK • 📬 DM / Email for enqu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