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梵谷:在永恆之門》刻畫出梵谷最後的模樣

Mion Ya
電影後聊聊
Published in
4 min readFeb 19, 2019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故事覆蓋著原始悸動的神秘沙土,無論經過了多少歲月他的畫作與人生總令人好奇而著迷,即使到了現在也不時出現以他為主題的作品與發現。《梵谷: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用油畫質地與第三人稱偵探的角度去探索梵谷的謎題。而《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則讓觀眾化身為梵谷的視眼回顧這不朽的一生。

從電影的一開始,班奈德洪(Benoît Delhomme)拍下的許多鏡頭都令我著迷。劇烈又帶點神經質般的晃動鏡頭探索著森林、草叢,過份靠近又專注地注視著那些令他感興趣的人們。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彷彿把觀眾帶進了鄧不利多的辦公室裡,透過儲思盆展現出那些就算是梵谷本人也難以參透的記憶。

有時彷彿是透過梵谷的眼睛,有時我們似乎又化作好奇的靈體,自由觀察著梵谷周遭的一切變化。我特別喜愛電影中對於角色臉部的特寫,可以清楚看到紊亂的毛髮、拉扯的肌理與隨時在變化的眼神。不是蔡明亮《你的臉》平靜專注地凝視,而是好動又好奇的游移在各個細節,好似梵谷一般急欲吸收囊括一切,深怕慢了任何一毫秒就錯過了什麼。

在片中威廉達佛(Willem Dafoe)所飾演的梵谷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令人印象深刻。尤其與弟弟西奧梵谷(魯柏佛蘭德 Rupert Friend飾演)在病床上超越手足的真摯情緒,以及與摯友保羅高更(奧斯卡伊薩克 Oscar Isaac飾演)在藝術上的爭論與思辨。也僅有面對他們、保羅嘉舍醫生以及大自然的時候,你才能從梵谷的臉上感受到一絲喜悅與放鬆,卻也更加凸顯了平時的梵谷是多麼的痛苦寂寞。

不需要多少的言語解釋,從威廉達佛的眼神、皺紋、肢體的顫抖等你就能感受到梵谷的內心是多麽的激昂卻又無以言喻。梵谷的所見趕不上他的思考,他的思考又趕不上他的表達。難以表達又不被理解的情況下,使得梵谷總在獨自狂喜與孤獨悲痛裡迴盪著,連他自身也無法否定自己是否失去了理智。

在朱利安施納貝爾筆下,單純看劇本不能說是個精彩個故事甚至有些破碎沒有戲劇張力,像是一篇篇的書信記錄下梵谷生前的最後時刻。而這樣的方式卻也更深刻地將梵谷的輪廓刻畫進觀眾的腦海中。同樣也是一名畫家,朱利安施納貝爾清晰地展現了梵谷創作與吸收靈感的時時刻刻,抑或振筆疾書的添上每一個比色彩,抑或放鬆自我感受純粹的力量。

我很喜歡在鏡頭上模糊、泛黃甚至有時黑白的呈現。也許第一個時刻會令人感覺困惑,但很快得就能理解到我們正在以梵谷的第一人稱視角再感受著。這不適合太多的言語解釋,更需要透過巨幕去感受朱利安的巧思,正如梵谷所說的:『我想透過我的畫作,讓人們看見我所看見的一切。』

雖然本片以1890梵谷的《在永恆之門》所命名。即使到了最後,其實在片中一次都未提及到《在永恆之門》這幅作品或他的製作。而是整部電影就如同這幅畫的內涵,讓我們可見梵谷的悲痛以及對於自然、神的依賴。朱利安施納貝爾彷彿將底片畫作了畫布,為觀眾繪製出梵谷更清晰而易理解的輪廓。彷彿梵谷活了過來杵在我們身旁與我們共同欣賞,又依稀在耳旁聽見他的呼吸聲。這精湛的表現當然威廉達佛功不可沒,也希望他能在本屆奧斯卡獎奪下好成績。

如果你喜歡我的影評,請按下「拍手clap👏給我鼓勵!
無論是1下👏、10下👏或50下👏我都會感謝得五體投地的~~!
也歡迎在下面留言,或是「Follow」我,讓我們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喔!

更多電影內容,也歡迎follow我的IG喔~!👇👇👇

--

--

Mion Ya
電影後聊聊

Instagram|麥恩!電影後聊聊 @mion_chinwag Podcast|《聊BAR!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