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介紹一座未建好的博物館?

Chris Sullivan
M+ Labs
Published in
7 min readApr 3, 2018
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正在興建的M+大樓。

在環球貿易廣場對面的西九文化區內,正如火如荼施工中的,就是我們的博物館。雖然大樓仍在興建的階段,但早在2012年起,我們已經以博物館的身分,在香港各地舉行不同節目、放映及展覽。而近年,M+展亭亦成為我們舉行展覽的主要場地。在博物館成立之初,員工大會是圍着總監的辦公桌開的。現在,會議室的空間幾乎不夠容納整個團隊,皆因隨着準備博物館開幕,負責運營及籌辦節目的員工數目急速上升,公司的規模亦與日俱增。

首張M+團隊合照,攝於2011年。

透過全新的雙語網上平台「M+ 故事」,我們希望公眾能感受博物館的迅速發展。在這個平台,我們會審視由零開始建構一座博物館的意義,談及更多鮮為人知的日常,讓大家接觸到M+藏品,了解我們感興趣的範疇,以及如何經營及管理一座17,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在這個階段,我們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發展需要,及以為更長遠的目標及未來項目作好準備,當中包括建立博物館網頁,發展展館內體驗及其內容,同時制定內容策略及計劃開放取用。以下幾項重點,闡述了我們如何開發「M+故事」,以及為何作出現有的決定。

M+團隊合照,攝於2017年末。

實驗的園地

「M+ 故事」是我們實驗的園地,讓我們在訪客身上測試假設與想法是否可行,發展雙語的編輯流程,填補我們對於香港博物館訪客所知的空白,並在展覽空間以外嘗試以策展形式說故事。 簡而言之,「M+ 故事」除了為當前與未來的計劃提供助力和意念外,更在開館之前,為這座新博物館擔當與大眾溝通的平台,向他們傳達我們的想法與歷程。

「M+ 故事」主頁。

自行開發、存放及管理這個平台,促使我們在編輯角度上再思考多一點 。我們開始計畫未來的technology stack(開發工具與程式語言)、隊伍的擴充、技能的發展、系統之間的配合、存放資料的空間、可靠的消息來源,以及如何達到以下所述部分,包括塑造品牌、實踐無障礙訪問及建立標籤的分類。

機構形象

「M+故事」基本上是由Zak Group與博物館的數碼團隊及策展隊伍共同設計與開發,但建立整個平台以至其內容的過程,則需要博物館(及西九文化區)各個部門的配合。「M+ 故事」的設計暫時定立了博物館的數碼形象,並將會套用在未來的項目,如藏品網頁。而博物館整體的視覺形象,亦隨之建立了。

「M+ 故事」格式手冊中談及標題的部分。

Zak Group其中一個重點設計,就是強調博物館的雙語特色──中英文標題均可作為轉換語言的按鈕,同時說明M+是一家香港的機構。事實上,這樣的標題設計經過多番檢討與修改。由於兩種語言會並列於左右,我們必須考慮到用家的體驗,例如文字是否容易閱讀,以及在無障礙訪問上是否可行。

雙語標題的較早版本。

「M+ 故事」以mplus.org.hk為網址,亦是首個由M+團隊管理,並會持續使用的網上空間。在推出「M+ 故事」之前,我們有一些微型網站,當中有些仍然備受歡迎。而「M+ 故事」的出現,將我們所有網上內容結集起來,包括網誌期刊文章影片,將來更會委約其他藝術家及設網上展覽。看到主頁、網誌及影片頻道上整理好的內容,亦讓我們更了解M+作為博物館的身分及角色。

無障礙訪問

在開發「M+ 故事」初期,我們已決定將平台建構成具有包容性且無障礙的網頁。這意味着我們在輸出時基媒體時,須提供隱藏字幕及謄本;與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合作,討論鍵盤無障礙功能及如何跳過連結等問題;提供優質的替代文字(可惜在撰寫此文時,這個平台等仍未能支援替代文字),解釋不能翻譯的內容;同時確保所有建構的功能都支援繁體中文及英文。這個決定亦引領我們思考下一步想做甚麼,以及將來在「M+ 故事」網頁或藏品網站中,如何讓大家看到替代文字等元素。

標籤

豐富的內容之下,是一個實驗性的標籤框架。標籤將網頁上的所有內容分組,並按照主題、時間或類別等偏好排序。這個框架其實是我們更廣泛的策略──標籤分類的一部分;反過來,我們亦用它來「說故事」。這些標籤亦將會出現在各個平台及觀展體驗中。

中文版的「探索」頁面

對我們來說,標籤是將訪客「帶領」到內容另一途徑。這邀請他們隨意探索、讓他們靈活地構建感興趣的領域,更是將不斷增加的內容加以分類的新方法。標籤也灌輸了一種思維模式,讓我們以不同角度思考內容。這驅使內容創作者將訪客放在首位,即是以訪客的語境觀看內容。同時,這亦是同理心的練習。

表情符號探索。

我們會繼續改進我們的標籤方式,並在內容增加時,加入不同的角度,在其中建立新的聯繫。

技術層面

「M+故事」建立在ProcessWire這個開源的PHP內容管理系統(CMS)上 。它是以Vue.js編寫的單頁面應用程序,與我們其他正在開發的項目一樣,其所有前端的代碼都可以在GitHub上使用。 從博物館的角度看,選擇使用開源的系統是一項重要的選擇。這個選擇令我們與外部開發人員和藝術家的合作變得相對容易,亦是一種建立內部技能、團隊,及取得項目所有權的可持續方式。

CMS內的編輯頁面。

建造這個CMS時,我們是與它的用家──在短時間內創作雙語內容的小組緊密合作的。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怎樣將內容存入系統,如何輕鬆地以兩種語言建立頁面,同時要確保頁面的結構、資料處理和編輯工具對編輯來說是合理的。

下一步是甚麼?

一位舊同事曾經問我:「我們要如何創造一樣能走進別人生活的東西?」這個問題我一直反覆思量,因為這跟數碼項目,甚至博物館於社會的角色息息相關。了解這條問題,是解答本文頂部問題「如何介紹一座未建好的博物館?」的第一步。「M+ 故事」為M+在網上奠定了基礎,是幫助我們繼續發展及拓展進程的一個實踐中的項目。它亦協助我們更清楚訪客,了解他們的喜惡,讓我們創造更多與觀眾有關、且可應用在其他方面的經驗。藉着「M+ 故事」,我們可以更了解技術上的開銷、發展我們的團隊、創建工作流程,並促進跨部門的關係,亦確保我們建構的東西能發揮功用及符合長期目標。我們在M+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首次接觸的事物,這既不可思議又令人生畏。而「M+ 故事」等項目的角色,就是要奠定基礎,並定下未來的步調。

此英文帖文由梁仲汶翻譯、林立偉審校。

--

--

Chris Sullivan
M+ Labs
Writer for

Producer at @mplusmuseum. Previously in 🎮, 📹 and other online stu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