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MTF?

關於MTF的一些豆知識與小歷史

--

蔡司公司相機鏡頭研發部門的納斯博士(Dr. Hubert H. Nasse, 1952–2016)發表《如何閱讀MTF》專文後,獲得相當熱烈的迴響,許多讀者希望他繼續撰寫更詳盡的專業內容,因此納斯博士於2009年3月又撰寫了進階版本的《如何閱讀MTF 第二部》。第二部的內容對於一般攝影業餘愛好者來說過於艱澀,不易理解,但文末附錄特別提及了關於MTF的發展史,頗値一讀。

同樣地,本文嘗試在合理使用範圍內傳播知識的前提下,介紹原文並部分轉述MTF的發明小史,如果你是攝影技術史的愛好者,對於MTF有任何疑問,請務必先下載並仔細閱讀蔡司官網迷你網站《LENSPIRE》的原廠文件:《如何閱讀MTF曲線》(How to Read MTF Curves)。

快速連結:

如何閱讀MTF(一)
如何閱讀MTF(二)
如何閱讀MTF(三)

就像其他知識領域一樣,人們對於調制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的理解,是根基於眾人的想法和見解,本文篇幅有限,僅能提及最具影響力的幾位先驅者,並列出較為知名的人士以及他們的歷史定位,無意貶低其他人的成就。

1936年,海姆特・弗里塞(Helmut Frieser)是第一位提議以正弦波模式來測量影像品質的人。他在柏林的蔡司・伊康(Zeiss-Ikon Filmwerk)擔任研究人員時,發現週期性正弦網格(periodic sinusoidal grids)是「唯一不會因影像品質劣化而改變形狀,僅只改變振幅和座標」的圖像模式。當時他已意識到:粗略輪廓或精細細節都必須足夠好,才能達到最佳影像品質。

到了1946年,法國物理學家皮耶-米謝・杜菲厄(Pierre-Michelle Duffieux, 1891–1976)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名為《傅立葉積分及其在光學中的應用》(L’intégrale de Fourier et ses applications à l’optique),將圖形視為正弦的分量組合,並在論文中探討波動光學領域與物理定律的密切數學關係。其中許多觀念,耶拿(Jena)的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早在1873年就已經應用到他的顯微鏡理論中,這正是創辦人卡爾・蔡司(Carl Zeiss)成功的基礎。

另一方面,杜菲厄使用的數學工具其來有自,是由他的同胞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讓・巴蒂斯特・傅立葉(Jean-Baptiste Fourier, 1768–1830)發明的。

杜菲厄使用的許多光學專有名詞,也廣泛應用在其他學術領域,從1920年代晚期開始在電信、聲學領域中蓬勃發展,其中也包括MTF在內。此外,美國物理學家哈利・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 1889–1976)於1928年發表的取樣定理,也與此息息相關。

自從電視機問世後,電信技術與影像的關係愈發緊密。因此,將原本在電信通訊領域中普及的理論應用到光學也是必然的趨勢。本質上,是將鏡頭視為一組「電子濾波裝置」,儘管內部構造大相徑庭,卻能使用相同的數學公式描述。從1948年起,當時美國無線電公司(RCA Victor)新澤西州哈里遜的研究人員奧圖・舒德(Otto H. Schade)就發表了大量基於這種新概念的實驗成果。

到了1950年代,為了排除主觀偏見,提高測量公正性,光學產業開始製造第一批用於MTF測量的儀器。在此之前,其實已有部分實驗設備能測量鏡頭的幾何光學校正程度,而不是使用投影機投射測試圖表,但是,最終產生的交互影響很難評估。

1960年代、70年代的特點是進一步改良儀器、制定標準以及使用光學計算程序進行MTF運算的預測,將鏡頭表現最佳化。

關於MTF的測量程序的三項基本原則如下:

傅立葉分析(Fourier analysis)

這種方法是拍攝「連續週期明暗條紋」,並直接測量成像的亮度分布。若呈現的是正弦波型,那麼分析過程十分簡單,只需測量波峰、波谷的亮度,就能直接獲得調制數値。這種程序應用於數位相機資料的MTF測量,透過感光元件上的像素就能讀取亮度値。

在像素問世之前,影像圖案是利用一道狹縫來進行採樣:基本上,狹縫在圖案上方移動,同時紀錄穿越狹縫的可見影像圖案亮度。

此一原理也能逆向運作:測試儀器拍攝狹縫影像,然後使用週期圖形對其採樣,如果圖案快速移動,置於儀器後的光電元件就會產生調制訊號。對此信號進行傅立葉分析(意即測量其正弦波分量的能量變化),就能得出MTF。

此即蔡司公司研發的MTF檢測機的基本原理。在像素這類感光元件出現之前,進行傅立葉分析的感測器所使用的濾波器,是以線圈和電容器製成的龐然巨物(現已數位化)。即使沒有高速電腦,蔡司也能即時測量並取得MTF數據,這對蔡司公司系列生產過程中的品質檢驗流程而言非常重要,早在1958年,蔡司公司的MTF檢測機就能在短短數秒鐘內連續不間斷地運行,取得大量MTF數據供研究人員分析。

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ation)

光學中許多計算都需要使用數學積分,似乎一點都不意外,因為光的局部表現都是眾多個別能量的總和。來自主體的影像或點成像,可以使用摺積積分(convolution integral)取得;繞射也可以透過類似積分法來描述,而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ation)是對函數進行積分變換,在其他領域(從空間或時間到頻率域)也非常重要,研究者可以從點成像或條紋圖像的亮度分布來計算MTF。

這需要龐大的數學運算,拜高速電腦的普及化,這類複雜運算變得完全可行。為了提高測量精確度,必須先使用顯微鏡將測試裝置的圖像放大。

傅立葉轉換也可應用在數位影像圖檔的測量。為此,MTF測試圖表上顯示微傾斜的黑白輪廓。從這個條紋圖案中可以計算出MTF。

根據這類輪廓與條紋就能計算MTF。圖片來源:圖片來源 & Credit:Hubert H. Nasse, How to Read MTF Curves, PART II, page 31, 《LENSPIRE》

自我相關(Autocorrelation)

光學使用多種不同概念來描述光的性質。例如:透鏡的許多特性可以透過在鏡片表面上折射的光線來進一步理解。

但是我們還需要使用「波」(wave)的概念來理解繞射現象。波與射線之間,存在著一些簡單的關連性,亦即:射線垂直於波面,如果你扔一顆石頭到平靜的池塘,圓形波紋會向外擴散,所有的射線都指向圓中心,也就是石頭打中水面的地方。

如果一個點成像本身有像差,這意味著波面被扭曲了,以致於無法在一個理想完美的點上面匯聚。因此,透過在孔徑(=光圈平面)中測量波前(wavefront)與理想球面之間的偏差,可以間接測出點成像的亮度分布。

測試人員通常會使用干涉儀(interferometer)來取得數據,干涉儀的條紋輪廓圖形與一種自我相關積分(杜菲厄積分)可以提供MTF數據。這種測量的優點是能提供關於光學像差類型的詳細情報;缺點則是干涉儀器使用的是單色雷射光,因此無法為實際拍攝應用提供MTF。

有了電腦輔助的速度優勢,在設計鏡頭階段經常會使用到孔徑自我相關的積分運算。

後記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MTF本身是一種中立價値,它能幫助設計者達成目標,但並非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鏡頭本身就是一套複雜的系統,全面的光學特性僅憑區區一兩張MTF曲線圖,業餘攝影愛好者很難進一步理解精妙所在,因此不宜隨意比較兩支鏡頭的MTF數據。有興趣的朋友請撥冗參閱筆者另一篇探討MTF的文章:

MTF沒有告訴你的六大鏡頭特性

參考資料:

Hubert H. Nasse, How to Read MTF Curves? PART II, page 30-31, 《LENSPI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