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鏽物件藝術家陳穎亭》採集腐朽的靈魂,喚醒迷失的記憶 _(1)

OwlStay 故事所
OwlStay 故事所
Apr 12, 2021

--

在走進陳穎亭的工作室前,我想像過好幾回裡面的可能樣貌,是堆滿海量的雜物,是些許凌亂,或是讓人寸步難行。但當我實際進入到這座位於台中太平區的工作室時,它卻像是間有專人管理的私人博物館,所有從路邊採集的腐朽物件,如鐵罐、枯葉、車輪、鐵條、鐵蓋、鐵鍊、螺絲釘等,都整齊排列在各處,同時柔軟質地的布料與一綑綑染色過的棉線穿插其中,平衡了原本鐵鏽的硬派格調。

鐵鏽物件,這個始於2014年的創作計畫,是陳穎亭向大眾募集腐朽之物,將它們透過蠶絲烏干紗的鏽染轉化,將記憶與情感紀錄到纖維上的作品。

在此之前的她,是就讀於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纖維組的研究生,除了在課堂中需接觸到各種纖維外,還有學習梭織、編結、刺繡、印染等工藝技術。所以對她來說,手指流轉在縫紉工具與纖維之間,是日常生活裡時時刻刻發生的事。

「有一天在製作纖維作品的時候,我赫然發現我所使用的縫紉工具生鏽了,但我心中捨不得丟棄,於是讓這些工具的靈魂轉嫁到纖維上,並成為我開始做鐵鏽染的一個契機。」她說。

對於多數人來說,東西鏽了,會直覺性的把它們給汰換掉。但是陳穎亭卻在要把東西是否該遺棄的那一刻,心生遲疑,畢竟這些東西伴隨她好多日子,有一份難以捨棄的情感意義在裡頭。

然而,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如此迷戀被世人所淘汰的事物。回想兒時記憶,她說因為外婆是裁縫師,所以每一次去到外婆家,總會看到她把碎布一包包收集起來。當時的她並不覺得那是特別的存在,但此幅情景卻烙印在記憶深處。當時間滴滴答答走到她成為美術系大學生時,才又把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記憶給撈起,「雖然外婆已經不再做裁縫師了,但是外婆家還留存著碎布。我會從中翻找美麗的部分,以純粹欣賞的態度,把它們蒐集起來。或許現在沒什麼用處,但未來可能就有它獨特的意義在了。」

還記得在花蓮時,許多居住當地的人都會說,花蓮的土是黏的。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很認真的從物理角度去思考花蓮「土」的質地,想想踏過的地面,摸過的土壤,然後我會問為什麼是「黏」的,期待對方幫我科普關於花蓮地質的知識,但他們卻給了一個浪漫的答案:

「因為待在這邊,你會忘記時間的存在,然後就不想離開這裡了。」

當陳穎亭討論她的鐵鏽物件時,我發現其實她不只是將目光放在骯髒與腐朽背後的美麗,更是在談論當身體與鐵鏽、植物和布進行一場靜謐的交流時,時間的本質是何以漸漸被淡化,讓人不再為此焦慮、忙碌又甚至是遺忘自身軀體的存在,只感覺靈魂在漂浮。

「在製作鐵鏽染的過程中,我會用布緊緊包覆鐵鏽物件,並等待至少大約三天以上的時間,讓鏽的顏色沁入到纖維裏。」在穎亭每一日的例行公事之一,是翻開包裹鐵鏽的布,確認鐵鏽沁入布料的狀態。在這段來回反覆的行為中,時間的或快或慢不再是最重要的事。甚至,當我問穎亭在這段緩慢等待作品發酵的階段,她是怎麼度過的,她只是淡定的說,其實我好像沒有在乎時間的存在,就是專注於我所做的事罷了。

《鐵鏽物件藝術家陳穎亭》採集腐朽的靈魂,喚醒迷失的記憶 _(2)

--

--

OwlStay 故事所
OwlStay 故事所

挖掘台灣土地上的故事 ✍︎ ∕ 精選精選特色旅宿 ⟰ Instagram.com/owlstay.travel/ 一起跟我們在九份山中夢遊 。 ☁︎z z Z 訂房 : booking.owlting.com/flipflophostel-jiu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