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總動員】美國 MBA 產品經理之路 — 常見的MBA產品經理求職迷思與問題

Mark Liao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11 min readMay 28, 2023

PM 總動員】是產品三眼怪的客座單元,挖掘邀請海內外業界產品開發相關領域的大大們和大家分享。

本月邀請到曾在新加坡 Shopee 擔任產品經理的 Mark,後來選擇出國進修,現在在美國西北大學念 MBA 的同時,也在 Amazon (AWS)擔任 Product Manager — Technical(PMT)實習生。

如果產品經理們對於 MBA 進修、或者 MBA 畢業後轉職產品經理有興趣,很推薦大家追蹤 Mark Liao 關注他後續的分享!

2022–2023年可能是科技業近十年最嚴峻的寒冬期。過去的一年中,科技業出現大規模裁員、暫停招聘、延遲新畢業生的上班時間、甚至收回 offer 等情況。在這樣的市場情境下,我很幸運地還是找到了一份暑期產品經理實習的機會,也因此很感謝在這一路上幫助過我的人(真的太多人了,不一一列舉了,但我由衷感謝你們!)

✏️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here.

這篇文章希望分享我在 MBA 一年級尋找產品經理實習的經驗,幫助未來有意向來美國攻讀 MBA 的朋友們能更了解美國科技業對 MBA 學生的產品經理 (PM) 招聘狀況,並能更順利地找到產品經理實習機會。

這應該會是一個系列文,而在第一篇我想先分享一些關於MBA PM的常見迷思,以及我個人的觀點和經驗:

1. MBA的課程能幫助找 PM 實習嗎?

簡短版的答案是幫助有限。MBA 中有許多課程、講座、實作機會可以提升你成為一位出色的產品經理的能力,然而,等你開始修讀這些選修課程時,通常都是在 MBA 第一、二學期的必修課程之後了,這時大多已經錯過找暑期實習的最佳時機。此外,這些課程帶來的經驗相比你的技術背景或產品經理經驗,在履歷上可能會顯得稍弱。這些都是讓你成長的優秀資源,但對於提升你獲得面試的機會可能並沒有太大的幫助,而獲得面試通常是找實習的最大挑戰。

2. 很多 MBA 畢業生做 PM?

PM 這幾年確實是在 MBA畢業後想走 Tech 的學生中蠻熱門的選項。但攤開Kellogg 的就業報告來看,每年畢業後成為PM的學生只有8–10%,相對於選擇顧問業的 30%+ 學生,這個比例其實並不算高。

即使是以科技業著名的UCB 和 MIT Sloan,成為 PM 的畢業生比例也只有15%和13%左右。而選擇顧問業的學生在這兩所學校則佔有30%左右。所以,儘管 PM 在 MBA 學生中的熱度逐年上升,但從整體MBA學生群體來看,PM也還不是主流。

另一個我個人的觀察,選擇科技業以及PM職位的國際亞洲學生比例明顯高於美國本地學生。這蠻有可能是因為美國工作簽證的原因 (科技業在過去相較其他產業更願意給外國學生簽證)。

3. 我沒有PM經驗、也不是理工科畢業,但想透過 MBA 轉職成為PM,這樣有可能嗎?

沒有技術背景,也沒PM經驗,想透過MBA 轉職 PM絕對是可行的,但實際上的難度可能比預想的要高。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是因為很多人忽略了學生群體中的個體差異。學校的就業報告通常只公布每年有多少學生畢業後成為產品經理,有多少人在暑假做了產品經理實習,以及平均薪資是多少。但這裡面存在著一個重要的選擇性偏差 (Selection Bias),也就這些人來念MBA是做什麼的?

舉兩個我身邊同學的例子,同學 A 在 MBA之 前已經在其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工作了7–8年,擁有豐富的產品經理經驗,現在已經是一名 PM Manager,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和初級產品經理。另一個同學 B,他從美國頂尖的 CS 課程畢業,畢業後在美國知名的大型科技公司做了幾年的軟體工程師,然後又轉行做了幾年的產品經理。

如果你沒有技術背景,也沒有產品管理經驗,那麼你與這兩位同學一起在找PM機會時實際上並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美國科技公司每年開給 MBA 學生整體的產品經理職缺本來就是僧多粥少(今年更為嚴重)。在總體需求不高的情況下,產品管理經驗和技術背景常常被用作初級篩選條件,這也間接導致了沒有這兩種經驗的學生能獲得的產品經理面試機會減少,進而提高了轉職難度。

我們大致可以把想找 PM 實習/工作的 MBA 學生組成分成以下四大類:

Metrics for Evaluating MBA Students’ Backgrounds for PM Opportunities

(1) Beginner Ben 沒有產品經驗、也沒有技術背景,是所有分類中找 PM 最困難的一個。我認為在短期內迅速提升技術能力可能相當困難,但最直接的方法是嘗試在相關領域或利用自己的可轉換技能找尋短期的產品管理實習或專案機會。通常,這種類型的MBA學生最容易成為PM的途徑就是在他們目前的領域內,利用專業知識轉職成PM,或者是尋找過去願意接受沒有產品經驗的產品經理實習生的公司。

(2) Product Phoebe 和 (3) Technical Tony 各自有自己的優勢和短版。總體來說我認為 Prodcut Phoebe 還是稍微比較容易一點拿到面試,不過更多會是相關產業經驗的產品經理職缺。我自己就是屬於 (2) Product Phoebe,而我的短版就是 technical ability,所以在 MBA前我上了一些 CS 101相關的課課去補強我這方面的能力。而 (3) techical tony 方面最適合做的跟 Beginner Ben一樣,就是找到機會去體驗產品經理的工作,把這些東西內化!

如果你是屬於 (4) Master Molly,我認為你已經比大部分 MBA 學生有許多優勢了,你可能需要更進一步思考自己想在哪個領域做PM,並針對還缺少的能力進行提升。

無論你屬於這四種類型中的哪一個,我相信你都能發掘自身的優勢,並有能力成為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這裡所談的只是在你修讀MBA過程中,尋找產品經理的實習或工作可能會面臨的難度。總括來說,每個人在進入 MBA 前的出發點都有所不同。在意識到這些差異之後,我們能做的就是積極增進自己的經驗與能力,並把握所有機會。每年都有許多人透過 MBA 成功轉職到PM的職位,我自己今年也看到了許多身邊的例子,所以沒有必要過於緊張或感到壓力,機會還是存在的。

4. 會不會需要工作簽證對於尋找PM 工作影響大嗎?

很大。除了PM經驗和技術背景之外,我認為是否需要工作簽證(VISA Sponsorship)是能否在美國找到產品經理職位的第三大要素。以我個人的經驗,國際學生能投遞的職位相對本地學生至少少 50%。

簡單說明一下在就讀 MBA 時你會遇到的兩種工作簽證如下:

  1. 暑期實習時需要的是 CPT(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這只需得到學校的批准。
  2. 畢業後如果想在美國工作,則需要的是 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除了移民局的批准外,申請 OPT 也需要獲得應聘公司的贊助。具體的細節可以上網查詢。

雖然暑期實習只需 CPT,公司實際上並沒有太多工作,但因許多公司將 MBA 實習生視為未來全職招聘的預備人才,如果他們未來沒有贊助的額度,往往在招募實習生時就會明確地寫明不提供贊助。

科技公司是否贊助國際學生,以及贊助哪些職位,每年可能都有所不同,因此建議大家詳細研究。但根據我的經驗,大型公司通常有較多的贊助名額,而小型公司和新創公司對實習生的需求也多,但他們可能無法提供全職工作的回聘機會 (return offer),相較之下,中型公司進入的難度最高。

在科技業中,一般來說,越是技術導向的職位,贊助國際學生的比例越高,例如軟體工程師或資料科學家。在許多公司中,產品經理也被視為技術類職位,因此也有較多的贊助名額。我見過一些公司在校園招募時只只對產品經理實習生提供贊助,而不包括產品行銷經理實習生(PMM Intern)或策略實習生(Strategy Intern)。

即便如此,在科技業中願意招募 MBA PM Intern 的公司本來就已經不多了,再考慮到國際學生的簽證問題,其實剩下來可以選的公司比想像中少得多,而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你會看到很多台灣 MBA 畢業生後有集中性的去固定的幾間公司,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是簽證因素的考量。

5. MBA 的排名對於在美國找 PM 工作重要嗎?

科技業普遍對於 MBA 的排名並不那麼注重,我的經驗是他們更看重個人的實際經驗與能力。然而,今年由於許多大公司緊縮招聘,確實有看到某些大型科技公司取消對某些特定學校的招聘,而專注於特定的幾所學校。這種情況通常涉及到幾個因素的綜合考量,包括地理位置、學校排名、該校校友在公司的表現,以及學校就業輔導中心與公司的關係等。

其中,地理因素可能比排名還要重要得多。許多中小型公司通常只會招募附近的MBA學生(也許他們認為這樣做的錄取率會較高或者已經有足過多高品質的申請者)。除此之外,校友在特定公司的數量也是可以注意一下的指標,這部分有可能是該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特定的學校特別穩和,有很好的 culture fit,也有可能是強大的校友網路讓未來同校的學生更有機會拿到內推、面試和實習的機會。因此,想要進入特定公司的 MBA 學生,在選擇學校時不僅要考慮學校的排名,也可以多看一下校友們到底都去哪些公司。

6. 相關產業經驗重要嗎?

極其重要!公司在MBA學校招募的目的是找即戰力。我收到的面試很多來自於e-commerce、marketplace或 B2C 類型的公司,與我過去經驗息息相關。

除了少數的大型科技公司會有所謂的”通用職缺申請”(General Pool Application)以外,大多數的科技公司都是依照需求來定向招募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團隊會根據其需要撰寫職位描述(Job Description),來尋找最適合的候選人。有吸引力的職位可能會吸引數百甚至數千人來申請。假設在美國前20名的 MBA 學校中,有15%的學生都在尋找PM實習機會,那麼僅僅在 MBA 這個申請池中,就已經有超過1500人與你競爭。通常,一個 PM 實習職缺在 Linkedin 上發布後的一天內,就會有超過上百人投遞申請。

有相關經驗通常帶來競爭優勢,例如常見到顧問業和行銷背景的人從 Growth PM 開始,資料科學背景的學生從 AI/Algo PM 開始,金融背景者則受 FinTech 青睞。

7. MBA 經驗可以加快對找 PM 升遷,擁有高收入?

這主要取決於公司的文化。確實有一些公司,如 Amazon, Adobe, ServiceNow 等,專門招聘 MBA 學生並有專屬的招募計畫。在這些公司裡,你可能一開始的職位就是資深經理或資深產品經理等。然而,除了這些特例外,很多科技公司對於擁有 MBA 學位的產品經理並不特別青睞。事實上,有些科技公司甚至不會特別為 MBA 學生提供產品經理實習的機會,像是 Wayfair 在今年就只提供了市場行銷、財務等領域的暑期實習機會,並未開放產品經理的職缺。

在很多公司裡,2年的 MBA 經驗可能比不上兩年正職的 PM 經驗來得有幫助。我看過有 MBA 畢業從 Facebook 的 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 (APM)開始做起,我也曾與一位沒有 PM 經驗,過去在顧問業的 MBA 學長 交談,他在畢業後從Google的Product Specialist 開始他的產品職涯。整體而言,MBA前相關的工作經驗對科技業來說還是比較重要。

如果你的目標是在完成 MBA 學位後進入大型科技公司從事產品管理工作,並在公司內部晉升,那麼你可能要對你有興趣公司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在該公司中,擁有 MBA 學位的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前景如何。

小結:

撰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並非要打擊那些希望透過攻讀 MBA 以成為產品經理的人,而是希望能分享我在美國看到的趨勢,為未來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考資訊。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觀點也歡迎討論 :)

整體來說,我認為來美國念 MBA 並尋找產品經理的機會仍是一個實際且非常好的選擇。以我就讀的 Kellogg 商學院為例,近年在課程設計上新增了許多與產品管理相關的課程,形成了一個名為 Technology Pathway 的系列課程。同時,Kellogg 的校友在各大科技公司中都有廣大的人脈網絡。根據Fortune 報告,Kellogg的 MBA 畢業生在 2022 年進入FAANG公司工作的學生人數是最多的。此外,校友們也建立了一個正在迅速成長的Kellogg PM Community,除了在線上聚會,他們也很樂於分享工作機會以及他們在 PM職涯上的經驗和見解。我過去的九個月在 Kellogg 的體驗很棒,我相信其他美國的 Top MBAs 也有類似的資源!

如果你在看完這篇文章後仍對MBA 抱持熱忱,或者已經被MBA錄取,正在準備前往美國,歡迎追蹤這個系列的文章(雖然我也不知道有時間寫到多少哈哈)。

閱讀更多關於 MBA 產品經理的系列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