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片盒筆記法的優點
在說明卡片盒筆記法的優點之前,我們先來暸解一下一般筆記是怎麼運作的,以及為什麼我們一般寫筆記的方法,很難對我們在產出知識時產生助益
首先是傳統的紙本筆記本,一般你在寫這種筆記本時,通常就是想到什麼就寫怎麼,想要紀錄什麼就紀錄什麼,然後筆記本裡頭的資訊就會變成像下圖一樣:
你可以看到,筆記本裡面充滿不同類別、不同格式、不同篇幅的筆記,這樣的筆記真的很難重新翻閱和查找資料
我記得以前在醫院見實習的時候,手上總是拿著一本無印良品的筆記本紀錄臨床醫師教的東西,寫的密密麻麻的
但老實說,那些筆記我真的都沒有再翻開來看過,只有那些被我寫在小麻手冊的知識,因為會時常翻閱,才真的有起到作用
💡小麻手冊,全名⟪麻州總醫院內科手冊⟫,是一本在醫院見實習時,醫師袍口袋內一定會放的一本口袋書,裡面會把各種常見疾病依照科別分類排好,臨床醫師很常針對書中的內容考醫學生,或教學做補充
接下來是數位筆記,和傳統的紙本筆記不同,運用數位筆記,你可以很迅速的將筆記分類歸檔,用圖片來表示的話大概像下圖這樣:
不管是Evernote還是Notion,你都會先開好幾個類別,之後就把相關類別的筆記丟進去
假設有一個類別是「旅遊」,那跟旅遊相關的筆記就會通通被歸到旅遊類別之下
如果是手寫筆記,只要一開始建好索引,或是使用活頁筆記本,其實也是可以輕鬆做好分類
看起來好像很完美了,但其實使用上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
筆記越用越笨重
不管是Evernote還是Notion,等到筆記越來越多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其實越來越難用
假設「旅遊」這個類別一開始有10則筆記,那麽看過去會是一目瞭然,但是等到有100則筆記的時候,整個就會很混亂,然後你就得去設定更多的細分類,來好好歸類這100則筆記
但是等到你分太多細分類的時候,又會出現一個問題:
筆記與筆記之間缺少彼此的連結,或難以串連
因為你的分類、階層已經太多了,你很難去對照不同階層裡頭的筆記,並加以串連
變成說每一則筆記都像是獨立的一則筆記,然後它們被各自歸類在不同的地方
而且每則筆記的格式、內容長短又都不太一樣
僅僅只是把相同主題的筆記放在一起並沒有用,重點是「脈絡」
一個想法、一個筆記的價值在於「你把他放置在什麼樣的語境裡面」
— ⟪卡片盒筆記⟫
一般的數位筆記可以輕鬆做到「把相同的筆記放在一起」,但並沒有做到讓筆記與筆記之間「產生脈絡」
而卡片盒筆記的重點,就在於它可以讓筆記與筆記之間「產生脈絡」,用圖片來表示的話如下:
在卡片盒筆記裡頭,筆記是以「卡片(Card)」的形式存在,而不是「頁面(Page)」,「卡片」所乘載的資訊比較少,大概就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點or概念,而傳統筆記常用的「頁面(Page)」,裡面通常會包含數個段落,也就是數個知識點
卡片盒筆記會將複雜的知識與概念原子化、模組化成一張一張的卡片,並且讓卡片與卡片之間做連結,產生脈絡
你可以透過觀看卡片盒裡面卡片連結的方式,來暸解自己的思考過程
每當你學到新的知識點,你就可以將新的卡片和原本的卡片做連結,這等於是讓自己的思考體系逐漸變得完善與茁壯
沒有建立起脈絡的筆記會越用越混亂,但是有建立起脈絡的筆記則會越用越強大,產生知識複利的效應
2.如何做卡片盒筆記
前面簡單說明了卡片盒筆記和一般筆記的不同之處,接下來要和你分享,到底要怎樣做卡片盒筆記,簡單講的話就以下三個步驟:
1.收集 -> 2.思考 -> 3.創作
步驟1:收集
收集的話就兩個部分,一個是收集自己的想法,一個是收集別人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腦袋中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想法,這個時候你可以把它紀錄下來,形式不用很嚴謹,因為這些筆記都只是暫時性的,主要是用來提醒自己有過什麼想法
你可以隨便找張紙寫,用手機的備忘錄記下來,或是直接錄下來都可以,這些捕捉下來的想法叫做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
再來是當你閱讀一些文章、書籍或是聽podcast、看影片時,可以寫下你想要記住,或是覺得未來可以用在寫作或思考的內容,這就是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
在紀錄的時候,記得要再用自己的話寫過或加上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然後也記得要紀錄一下來源和出處
步驟2:思考
接下來進入卡片盒筆記法的重點「思考」,這也是一般筆記法不太會去做的部分,思考的部分可以簡單分成三個部分
首先是建立知識點
你在步驟一的時候已經收集了一些想法,不管是你自己的想法(靈感筆記)或是別人的想法(文獻筆記),建議每隔一段時間(最好是每天)回顧這些筆記,然後思考是要把這些筆記轉化爲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或是直接丟掉
所謂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指的是這些筆記含有必要的訊息,不論經過多少時間都可以被理解,因此永遠不會被捨棄
簡單講就是一個完整的概念、觀點、一個知識點,你隨時看到這張卡片,都可以看得懂這張卡片在說什麼
不是每一則靈感筆記都會轉化成永久筆記,因為可能你的想法太天馬行空,沒有辦法讓它發展出見解、論證、論述,那就直接捨棄也沒關係
要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讓每一張卡片更有價值,更concrete
當永久筆記寫好(知識點建立好)以後,就可以把它和卡片盒裡的其他卡片做連結:
你可以仔細的去思考,這則筆記要怎麼和你的研究、思考、有興趣的主題做連結
如果是實體的卡片筆記,你會需要把卡片盒裡的卡片攤開來排列好,在原本的脈絡之中,把這張卡片加進去
如果你使用的是數位筆記,可以用超連結的方式做連結,不管是Evernote或是Notion,都可以簡單做到
除了單純的做連結,最好還要讓自己可以輕易看出整體思考的脈絡,像Heptabase這個數位筆記軟體可以輕鬆做到這點:
另外再檢視卡片盒裡的卡片時,也可以想想目前自己的知識體系還缺少了什麼,哪邊還需要補強等等,就可以加一張新的卡片來做連結
以上就是你在「步驟二:思考」這個步驟可以做的事
我個人使用起來,覺得「思考」這個步驟是卡片盒筆記法非常厲害的地方,因為當你可以看到卡片一張一張的攤開來,看卡片之間彼此的關係,你就會發現
「哦!原來我是這麼想的」
「哦!原來我哪邊想的還不夠周全」
「哦!原來我缺什麼知識」
點子和想法如果只是存在腦中,真的會一團混亂,但是變成卡片顯示出來,一切就變得清晰好理解
而隨著新的卡片不斷加進卡片盒,和原本的思考脈絡做連結時,你會發現你的想法、思考、知識是變得越來越完善,整個卡片盒會越來越有系統,產生知識複利的效應
💡你可以參考看看其他人用卡片盒筆記整理知識體系的範例
步驟3:創作
等到你的卡片盒裡頭已經有足夠的卡片後,就可以開始思考創作,把有脈絡的概念寫成文章輸出
輸出的主題主要是根據你目前有什麼資料來決定
例如我最近在整理一些關於「筆記法」的資料,有「卡片盒筆記」也有「子彈筆記」,但是目前我「卡片盒筆記」的資料比較齊全,所以就選擇「卡片盒筆記」當作主題來寫一篇文章,子彈筆記就先擱著
整體來說,使用卡片盒筆記來寫文章的方式和傳統方式很不一樣
傳統寫文章的順序會是:
標題>大綱>內容
由上而下(top-down)的寫作方式,要先想好標題大綱,再慢慢的把各的段落的內容撰寫出來
但用卡片盒筆記來寫作則是:
內容>大綱>標題
由下而上(bottom-up)的寫作方式,你在每一張卡片中就已經先撰寫好內容了,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卡片與卡片間的架構,然後想想看這些內容的脈絡和主題是什麼,什麼樣的標題適合這一串卡片
然後在寫文章的時候,只要用適當的句子把每一張卡片的概念串起來,就可以很輕鬆的完成一篇文章了
像這篇文章和我上一篇介紹Heptabase筆記軟體的文章,都是用卡片盒筆記法寫出來的文章,文章的內容豐富度真的比我以前的文章好很多
3.使用建議
最後分享一些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建議
分清楚永久筆記和靈感筆記
首先是要分清楚永久筆記和靈感筆記,永久筆記要是比較紮實的「知識點」,而不是天馬行空的奇怪想法,就算你忘記是從哪些上下文擷取出來的,你還是要看得懂,並且可以理解這些知識點
如果把靈感筆記都當成永久筆記加到卡片盒當中,卡片盒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要注意,卡片盒是要越來越有秩序和強大,而不是越來越雜越混亂
平常就要蒐集不同專案的卡片
一開始在寫卡片筆記的時候,你可能會先針對一個小的專案或項目去寫,例如說在讀一本書時,紀錄一些心得和整理有用的資訊寫成卡片,然後組織這些卡片的脈絡,輸出寫成一篇文章
但這些卡片可能在寫完這篇讀書心得後就沒用了,等到你要讀下一本書時,一切就要重新開始
比較好的做法是一開始就把研究的領域設的稍微大一點,然後可以同時進行不同領域的專案
例如說我對吉他有興趣、也對區塊鏈有興趣,我就可以先設置好這兩個卡片盒,蒐集到有用的資訊寫成卡片時就可以放進這些卡片盒裡面
這樣等我真的要輸出的時候,卡片盒裡頭就會有基本的素材,而不是從零開始
在你這的寫出一文章之前,你腦中一定就會先有一些想法,而卡片盒就是讓你的想法停泊、沈澱、醞釀的好地方。
筆記軟體的選用
我用過Evernote也用過Notion,雖然這兩款筆記軟體可以做到「筆記」與「筆記」間的串連,但是它們都無法很輕易的做到像Heptabase那樣,用一個白板的界面把卡片攤在同一個平面,並且在上面畫線做串連,並且拖曳、排列卡片
我也有在網路上搜尋看看有沒有人用Evernote和Notion來做卡片盒筆記,但是找到的資料不多,而且真的很難做出像Heptabase這樣精美的思維導圖,而這樣的思維導圖是真的可以幫助你「思考」,也是卡片盒筆記的核心
💡更多關於Heptabase的介紹,我寫在另外一篇文章:Heptabase:讓你愛上學習和產出知識的筆記軟體
總結
以上就是簡單介紹卡片盒筆記法以及其操作步驟,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如果你平常也喜歡閱讀學習,但覺得很難整合散落的知識點,建立自己的思考體系的話,建議可以試試看卡片盒筆記法,會非常有幫助喔!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擊下方的”Like”支持我,我可以透過”Like”得到實質的回饋,繼續產出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