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心得-結合Evernote & 子彈筆記,打造個人的任務管理系統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11 min readApr 16, 2019

前言

閱讀時間:約10 -15分鐘推薦閱讀對象:
- 無法有效管理龐大資訊的現代上班族
- 時間管理知識愛好者
- 想要打造個人知識庫的人

我們現代人似乎不斷的在一個兩難中打轉,

  • 難題一:資訊太多,從我們早上睜開眼睛的那一剎那,我們就不斷被資訊轟炸(工作、新聞、娛樂…),直到我們再次躺在床上閉上眼睛。
  • 難題二:數位工具太多,我們總想要找到一個好使的軟體/APP來解決上方的問題,因此被迫在不同的工具上持續的轉換嘗試。

這個惡性循環導致我們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自己的大腦更有壓力,不但該做的事情還沒解決,我們就已經在數位工具的操作上快要抓狂了。

在一個月前左右,我曾分享 ⟪子彈筆記思考術⟫的讀書心得,這套方法讓我對「筆記」這件事情有了顛覆性的認知,子彈筆記主打的是透過「手寫紙本」來進行事項管理,在寫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一邊清空思緒。(詳情參考上方讀書心得)

這套方法看起來解決了現在人的兩難,因為我們可以返璞歸真,不再受到數位工具使用上的折磨,專心在「內容」上的管理。但是一段時日後我發現,完全不使用數位工具的輔助,就像是空手上戰場一樣,幾乎是不可能存活的。

因此我開始思考,或許我們不應該將重點放在「是否要使用數位工具上」,而是「如何將多個數位工具整合成一套系統/方法」。

⟪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這本書對於我遭遇的困難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本書雖然看起來又是另外一本教你怎麼用Evernote的工具書,實際上他的重點是教你打造一套任務管理系統,甚至我認為是一套「知識管理系統」。

這本書結合了「子彈筆記術」以及「Evernote筆記軟體」,企圖用Evernote來管理你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沒錯,看完這本書並且理解方法之後,你可以學會「只用一套數位筆記軟體」來管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不論是工作專案、娛樂、自我學習、生活雜事、旅遊規劃、理財…等。

這也是我目前使用Evernote的主要方法,雖然生活中我們有非常多資訊的來源,但他們最終都將集中在Evernote進行管理,詳細的文章可以參考「電腦玩物」這篇《為什麼要管理的工具那麼多?用這張心智圖建立工作匯流系統》。

原圖檔可參考:http://bit.ly/evernote_system_flow

此外,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雖然全書才200頁左右,但是內容環環相扣,每一章的內容都是下一章的先備知識,若對「子彈筆記術」或「Evernote筆記軟體」比較不認識的人,建議可以先閱讀以下兩篇文章後再開始閱讀:

這篇文章我將分享三點書中重要的「任務管理觀念/技巧」,分別是:

  • 為什麼「建立系統」比「學習單一工具」重要
  • 不只是任務管理系統,更是一輩子受用的知識存儲系統
  • 如何拆解任務變成行動

一、為什麼「建立系統」比「學習單一工具」重要?

在許多的線上文章中,我們時常可以學習到「看似完整」的單一任務管理工具,這些文章會介紹這項功能的起源、操作細節以及生活中的應用,我們總是會信致勃勃的立刻嘗試功能,但最後又會沮喪地放棄,為什麼呢?

其實不是工具無效,而是我們只操作了功能,卻沒有建立背後那個幫助功能真正發揮效用的「支援系統」。 — ⟪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

舉個例子來說,在去年時我開始使用Todoist來進行任務管理。Todoist是一個功能很強的待辦事項服務(支援Web、APP、Mobile Web),它可以讓使用者建立循環式時間提醒、客製化靈活的搜尋條件,甚至我還付費升級,就是為了要使用標籤功能 以及 連結Google Calendar同步功能。

但使用了一年之後,我就放棄使用這項服務了,甚至應該是放棄使用待辦事項服務(其他知名的還有Google Keep, 奇妙清單, 番茄清單…等),原因是我雖然記下了當下要處理的雜事,例如:

  • 寄email
  • 和工程師確認專案進度
  • 繳停車費

但是這些被隨手記下的事項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 我浪費太多時間,去做一些可能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

待辦清單軟體有一個潛在吸引力,會讓使用者一股腦將任何想到的事情都先記下來再說,這些事情有些可能是非常瑣碎的事情(例如繳停車費)、也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跟A專案的工程師確認問題),但我們無法區分。

這個問題在我閱讀完⟪子彈筆記思考術⟫後有了解答,也就是將事情分成三種處理狀態(正在做、必須做、想要做),同時搭配簡單的篩選流程,將真正需要被處理的事項留下處理。

這件事情我真的需要做嗎?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然我可以分清楚這項事情到底該做還是不該做,然而:

  • 我「此時此刻」到底該先做哪一件事情呢?
  • 我如何判斷哪一項行動是最重要的?
  • 這項行動被做完後,我有辦法從中獲取經驗,下一次做得更好嗎?(還是每次遇到同要的事情,我都必須從頭開始規劃起,重複浪費時間做相同的事情)

這些問題都指向我們一個重要的需求,那就是需要一套「系統」來支援我們的大腦進行判斷,而不是讓大腦持續負載。

單一工具只能滿足我們一部分的需求 ; 系統可以讓我們一次解決所有潛在性問題。

二、不只是任務管理系統,更是一輩子受用的知識存儲系統

這本書中有一張非常重要的圖,可說是貫串作者整個Evernote系統的架構圖,也就是「專案-任務-行動」階層圖:

圖片來源:⟪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

當我們從「專案」的角度出發,可以依據專案的急迫性(哪一個專案先到期)、重要性(哪一個專案可以產生更大的價值)決定優先處理順序,這樣的判斷原則直覺且果斷;但如果今天我們收到的是多個「任務」或「行動事項」,我們應該如何判斷哪個該優先處理呢?

我們可以依據「專案-任務-行動」的原則來判斷:

  1. 首先,判斷收到的待辦事項到底是「專案」、「任務」還是「行動」。
專案:用來收攏多項任務、⾏動以及專案資料。任務:當下沒辦法「立刻」完成,需要拆解成許多「⾏動」。行動:當下可以「立刻」執行 。
  • 如果是「行動」,則跳到2。
  • 如果是「任務」,則跳到3。
  • 如果是「專案」,則跳到5。

2. 將「行動」收攏到「任務」當中,也就是這項「行動」應該發生在「任務」的哪一個階段,執行完後跳到4。

舉例來說,完成A專案需要以下任務步驟:
A、和專案委託公司簽約,取得對方窗口資訊
B、與公司內部專案成員討論
C、執行專案製作
D、公司內部專案驗收
E、聯繫對方窗口
F、對方公司進行專案驗收
G、專案上線
則假設被交辦「把驗收文件寄給A專案中的客戶」這項行動,它可以歸納在「E、聯繫對方窗口」這項任務當中。

3. 將「任務」進行拆解,拆解的方式可以參考「三、如何拆解任務變成行動」,執行完後跳到4。

以上方的A專案舉例,假設今天收到的任務是「E、聯繫對方窗口」,則可以拆解行動如下:E、聯繫對方窗口
- 確認專案驗收進度
- 撰寫驗收文件
- 把驗收文件寄給A專案中的客戶

4. 將「任務」依據執行順序,條列在專案記事目錄中。

5. 將手頭上進行中的專案進行比較,依據專案的急迫性、重要性判斷優先執行順序。

當我們懂了這個「專案-任務-行動」的判斷步驟後,我們可以使用Evernote這個數位筆記軟體來實現以上的概念,作者建議:一個「任務」,一則「記事」

舉例來說,這篇文章對我來說就是一項「任務」,它包含了許多的行動細節(思考大綱、整理心智圖...等),因此我用一則Evernote的「記事」來記錄,同時這則「記事」屬於我「部落格文章」這則專案目錄中。

《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記事
部落格文章 目錄

雖然上方在講的都是「任務管理」導向的內容,但我認為這整套邏輯可以擴展到「建立知識存儲系統」!因為當我們用一則則「專案」來收攏龐大的「任務」時,實際上就是在建立這套「知識存儲系統」的目錄,我們可以透過「專案目錄」快速連結到我們想要搜尋的歷史資訊內容。

將「專案」目錄收攏,就是自己的「知識存儲系統」

三、如何拆解任務,找出下一步行動

這個段落屬於比較「技術細節」的內容,算是對「任務拆解成行動」的補充,就算你在看完文章後沒有要採用上方的系統,這個段落對於我們「拆解一項複雜的事情」還是有非常大的幫助。

假設我們今天已知一件複雜的任務,應該如何拆解出下一步行動呢?我們可以用四個方向來進行思考:

中間的行動,可以是「目前想得到的行動」、或是「這個任務想要達成的成果」,依據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來進行思考:

  • 向上: 這個行動之前需要做什麼、需要哪些前置動作
  • 向下: 這個行動完成之後,我還可以繼續做些什麼
  • 向左: 假如卡關了,我還可以做些什麼?有哪些替代⽅案?
  • 向右:假如卡關了,有沒有其他成果可以達成

這四個方向的思考模式不需要同時併用,可以只用一種、也可以多種併用。以書中的例子來說,假如我們想要培養「下班之後養成閱讀的習慣」,從四個方向依據可以想:

  • 向上:
回到家之後必須要有一本書可以看,因此必須先買一本好書。但是我需要看什麼呢?必須先挑出一本符合自己需求的好書。這些前提是我必須空出下班回家閱讀的時間。我必須讓自己的工作流程更有效率,才能讓自己提早下班。
  • 向下: 這個行動完成之後,我還可以繼續做些什麼
可以把讀書心得寫成文章,分享在社群媒體上。剪接成Youtube的說書影片,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本好書,讓這本書的價值延伸。
  • 向左: 假如卡關了,我還可以做些什麼?有哪些替代⽅案?
如果不用看的,那可不可以用聽的呢?如果要用聽的,那應該如何聽?或許可以買本電子書,讓電子書App可以唸給我聽。
  • 向右:假如卡關了,有沒有其他成果可以達成
其他想達到的成果,例如是提升工作效率。可不可以把閱讀跟提升工作效率連結在一起呢?是不是應該找對工作效率提升有幫助的書?

透過上方的四個思維方向,就可以將一件複雜的任務進行更細部的行動拆解,而我們只要安排時間、逐步完成行動,就可以獲得這個任務最終的成果。

結語

如果要給整本書精簡一個重點,那就是「專案-任務-行動」架構。

這個架構雖然不難,但要熟練應用在每日的工作流程中,絕對是需要練習的。我自己從學習這套架構並使用到現在,已經約3個月的時間,一開始真的非常的不適應,我遇到最大的瓶頸就是:不自覺的回到“收到事情就做”的模式。

當工作的事情一多,往往都會慌了手腳,收到任何的待辦事項都是先做再說!但這樣的壞習慣將不斷導致自己陷入窮忙的狀態,明明自己忙了一整天,但在下班後回想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時,才發現許多時間都浪費在零碎的雜事上。

因此,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在實踐上需要耗費一點心力,但後續的報酬絕對會讓你感受到物超所值。

我是朱騏,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也熱愛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有興趣看其他「讀點書」相關的分享請給我 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