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學習》心得,高效率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9 min readAug 20, 2019

前言

在我出社會之後,始終有個關於「閱讀」的問題困擾著我:

我喜歡看書、也喜歡買書,但是我發現閱讀書籍的速度,永遠追不上買書的速度。

隨著書愈買愈多,我應該如何增加自己「閱讀的速度與數量」?又或者說,我們應該如何訂定「閱讀的速度與數量」標準,才能夠說這個人的閱讀量非常龐大、閱讀速度非常快?

隨著我看了愈來愈多關於「如何閱讀」、「如何學習」的書籍之後,我發現上方的問題其實是個假議題。有些人一年閱讀超過100本書,但是卻無法從書中找到對自己生活有任何幫助的知識 ; 相反的,有些人一年只閱讀少數重要、架構完整的書籍,並從中找到許多生活、工作的問題靈感。

我始終認為,不論是學習還是閱讀,應該都有一套「有效率的流程」,可以幫助我們「讀的時間少,但學習的多」!這套流程或許每個人都不相同,但如果在初期自己毫無頭緒的時候,有一本這樣的指引書籍,一定可以幫自己少走許多的冤枉路。

《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 study less)》就是一本這樣的書,作者Scott Young是一名自學天才,他應用自己發明的學習方法,完成了10天搞定線性代數,1年學習4年MIT課程的「不可能任務」。這樣的介紹並不是要說這個作者有多神,而是他身上一定有值得我們效仿的「高效率學習」方法。

如果你也曾經有以下問題,可能會對這本書產生興趣:

  • 你總是想看的書很多,但書總是看不完嗎?
  • 看完書之後,不一定能從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或無法用自己的話復述學習到的知識
  • 不知道如何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

這篇文章中,我不但會回答上述的問題,同時也會介紹立即可以採用的閱讀策略,希望可以讓大家在閱讀後,從中挖掘到對自己現實生活中有用的知識。

以下為本書的概念圖解:

一、你總是想看的書很多,但書總是看不完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要先介紹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閱讀五階段」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有效地說明我們在閱讀時經歷的過程,那就是:

  • 獲取:閱讀、吸收閱讀材料資訊
  • 理解: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
  • 拓展:將閱讀內容與跨領域知識連結
  • 糾錯:刪除在「拓展」階段不適當的理解
  • 應用:將知識實際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覺得自己的閱讀速度慢、或無法有效的吸收書中知識、或無法將書中知識真正理解並解釋給他人聽、或比喻知識的方式不適當、或無法將所學應用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些都是在不同「閱讀階段」遭遇的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先停下來想想,到底是哪個地方出錯了!

以我自己來說,我認為自己在「獲取」與「拓展」階段出了問題,其他階段都算是可以有效完成任務,那我就可以將精神先放在修正「出了問題階段」的問題。

在獲取階段,重點應該放在資料的收集上,也就是「在一定時間收集/理解愈多的內容愈好(例如30分鐘必須讀懂2個章節段落)」。這個階段作者建議可使用如「指讀法」、「練習閱讀法」、「積極閱讀法」來加強,這裏不展開說明。

在拓展階段,重點則放在將閱讀內容與跨領域知識連結,也就是「將A學科的知識,試著與B學科、或是生活中的實際經驗相結合」。在這個階段,作者建議由三個方向來拓展知識,分別是「深度拓展」、「橫向拓展」、「縱向拓展」,下一小節會有詳細說明。

書沒有看完得一天,重要的是能否從中挖到「能應用在現實生活的做法或是想法」,因此「應用階段」是這個模型的最後一步,也是希望大家在最後都能將知識化為實際應用。

※須特別留意:此模型的五階段不需要按照順序來進行,且隨時可以往前步驟再次操作,只是當五個步驟都經歷時,獲得的知識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二、看完書之後,不一定能從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或無法用自己的話復述學習到的知識

如果仔細思考可以發現,此標題的兩個問題都在說明:

我們能否將「書中知識」與「自己生活經驗」做整合。

此部分屬於「拓展」階段必須努力的事情,也就是將閱讀內容與跨領域知識連結。要做到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將知識有系統地一步步「拓展」出去,此階段可以細分為三種:

  • 深度拓展
  • 橫向拓展
  • 縱向拓展

深度拓展

深度拓展也可以稱為背景探究,也就是除了知道書中的知識點之外,我們還可以想想:

  • 這個知識怎麼來的
  • 知識的結論是什麼
  • 有哪些證據可以佐證這個知識點
  • 在沒有這個知識前,人們是怎麼做事情的
推薦閱讀在Huli的《零基礎的小明要如何成為前端工程師?》文章中,就大量使用這樣的技巧。Huli透過一連串的前端技術演進,來說明在某些新技術尚未出現之前,以前的人是怎麼使用「比較沒效率」的方法來達成某些程式效果,直到「新技術知識」出現之後,人們才可以用更簡潔的程式碼達成同樣的網頁效果。

橫向拓展

橫向拓展是去看看除著這個知識點外,「在相同領域」中是否還有其他類似的知識,進而想想:

  • 哪些地方相似
  • 哪些地方不相似
  • 此作者還發現過什麼
推薦閱讀在我的《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心得》文章中,我說明了「利用」筆記這件事情之外,同時也去探討「整理」、「歸納」筆記兩件事情,這三種知識都在說明我們如何處理我們的筆記,但每個動作代表的意義各不相同。

縱向拓展

縱向拓展是這本書著墨最多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如何將「兩個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在一起。這件事情困難的地方在於,你除了在閱讀書本的知識上要有所熟悉之外,也必須對既有熟知的知識有感覺,這樣才能將兩者互相「連結」在一起!

這樣的「連結」我們可以使用下方的工具來達成:

  • 譬喻法
  • 內在化
  • 圖表(流程圖、概念圖)

以譬喻法來說,我們可以用生活周遭常見的事物,來比喻專業領域中的知識內容。舉例來說,在程式的世界裡面有所謂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如果你查詢維基百科的話會看到以下定義:

與網際網路相連的端系統提供了一個應用程式介面(英語: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縮寫:API;又稱為應用程式編程介面)是軟體系統不同組成部分銜接的約定。

這樣的解釋,如果非資訊工程背景出身的人來閱讀,一定都是心裡OS:

X…到底是在說什麼!

但如果我告訴你:

API就像一個介面,可以幫助開發者節省精力,並很快的達到目的。想像你現在非常口渴,你面前有一台飲料販賣機,接下來你會這麼做:1. 你想喝一瓶可樂
2. 你按了飲料機上的可樂按鈕
3. 你從取物口拿出可樂
剛剛例子中的可樂就是「你想取得的資料」。而飲料機上的按鈕就是 API ,按下去飲料機就收到了你的需求,並將可樂從取物口送出,你也就得到了你想要的資料了。-- 例子改編自《API 到底是什麼? 用白話文帶你認識

事實上,我也時常將專案軟體領域的知識應用到魔術領域上(我的興趣)。舉例來說,這篇《將Google sheet轉換成手機App!使用「Glide」打造自己專屬的魔術資料庫》,就是我將日常Google sheet上處理行政流程、數字的資料,轉而紀錄魔術學習相關的內容,進而打造我平常表演時會參考的魔術資料庫。

三、不知道如何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

最後一個常見問題是,就算讀完了這本書,我還是不知道可以拿書中的知識做些什麼。

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為如果閱讀的知識無法帶給我們任何幫助,其實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就不要花時間去學習。這裡有兩個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窘境:

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試著從書中找到答案

這種閱讀方式是我在「Hahow- 將知識提煉成觀點:鮪魚的獨門閱讀心法!」中學習到的。在開始閱讀每一本書之前,我們可以準備3–5個問題,並且「把它寫下來(寫下來才有幫助)」,如:

  • 這本書為什麼會叫這個書名?
  • 我想要從這本書中找到什麼問題的解答?
  • 看完這本書後,我可以怎麼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當我們抱著疑問去閱讀時,會有一種「尋寶」的感覺,在發現問題答案的當下,我們會有一種如獲至寶、解答心中疑問的喜悅!

以項目來進行學習

人們將工作之外投入的專案、事業叫做Side Project。

要開啟一個Side Project,除了心中有一個想法藍圖之外,也可以思考:

我讀的書在生活中可以做一些什麼有趣的事情,發想完之後就訂定時間開始去做。

舉例來說,可以寫一本電子書、撰寫文章並分享在部落格上、寫程式架設自己的網頁、寫程式設計屬於自己的APP…etc。當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後,自然而然會刺激思考自己哪裡還有不足夠的地方,並且找相關的書籍、文章去加強。

結語

最後推薦大家可以上作者Scott Young的網站,上面有非常多關於如何學習、如何建立習慣、如何思考、如何寫程式…等的文章,我認為Scott Young就像是一個「生活駭客(Life Hacker)」,不斷尋求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讓自己的產能最大化。而「生活駭客(Life Hacker)」給我的啟示是:

生活中時常存在著看似不太重要,但卻是每天不斷面臨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忽略、也可以選擇使用各種方法嘗試解決,只要願意不間斷的實驗下去,就能讓自己的認知升級。

我是朱騏,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也熱愛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有興趣看其他「讀點書」相關的分享請給我 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