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式閱讀] — 提升生活價值與職場競爭力的方法 。品味,會是解答?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8 min readOct 13, 2019

--

你有品味嗎?有沒有SENSE呢?聽到此…可能很多人拳頭都硬了吧,的確時常聽到或生活或職場的諸多評論,似乎是要把我們貼上什麼標籤似的。跟朋友們聊到,不要再說什麼SENSE了,根本就是大哉問啊!

  • 「哇嗚,你聽的音樂很有品味欸,真是很酷的人」
  • 「這個提案不行,有沒有Business sense啊」
  • 「矮油,最近的穿搭讓人耳目一新,有品味,也有個人特色喔」

問了些朋友什麼叫做品味,大家也說不上來,一言以蔽之就是 — 「感覺」,出於好奇開始看了些書,有些意外的收穫。接下來會從「興趣」、「職場」兩個面向的案例,來分享以下這兩本書的所學所得。

  • 品味,從知識開始:很有架構的以個人角度梳理品味,拆解組成要素與可以採取的行動,使人能夠在職場的創意發想更有依據可循。
  • 品味選擇題:很有趣的以生活所有能觸及到的圈子帶出品味給我們的影響 — 飲食、音樂、影集、電影、閱讀、交友平台、貓咪、啤酒等等。當中也給了很多「理論性」參考。
以下內容不會詳述書中內容,僅節錄特別有感受的重點、並結合平時個人經驗。
一、適合誰
二、重點整理
三、生活實例
四、結論

一、適合誰

  1. Netflix、Spotify、Google等相關評論對我們的重要性與實質意義
  2. 瞭解品味的定義,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味讓人刮目相看
  3. 對於職場專業與企業經營的影響力
  4. 設計師與PM對於「美感、體驗」的權衡與追求

二、重點整理

透過主觀理解的質化能力,去判斷無法以數字量化的現象

社會不斷發展技術,忽略藝術與美感的重要性,但當技術到達一個巔峰人們的需求已接近臨界值,這時候「品味」的重要性逐步攀升。它會是讓企業永續經營、職場人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單純依賴調查決定品味,或是利用「這樣感覺比較好」決定品味,當然不是好方法,觀察周遭生活品味的關鍵在於每個人的Persona。

  • WHO: 使用者是誰
  • WHEN: 什麼時候用
  • WHERE: 什麼地方用

###PM反思###

若只是一味解決剛需,那也不會有「蘋果iPhone」的誕生。網頁技術一直都有,介面設計也一直都有,當人們開始認為習以為常,我們創造了「User Exerperince」、「User Interface」設計領域的專業與職能,我們對於「美」的追求,不單單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為了創造「差異化」,我們與他們有什麼不同,品牌價值如何烙印在使用者的腦海。

保持客觀,勿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

source: https://www.slideshare.net/zaana/design-thinking-for-designing-and-delivering-services-35376919/24-Draw_your_personaNameAgeWhere_do_they

品味從知識開始,知識從行動開始

時下流行不等於品味,因為人群會依照時代、文化、歷史等因素,造成品味的改變,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流行,那盲從可就看不出個人特色。

  • 步驟一:增加知識量 — 解析經典、瞭解當下流行。可以透過大量閱讀、尋找前輩等方式來獲取。
  • 步驟二:從過去與現在中找出共同點。
  • 步驟三:加入屬於自己的假設並驗證。

不斷累積知識、不斷更新品味,客觀知識的多寡決定品味的好壞

你的品味真的是你的品味嗎,還是受限於你的想像力

以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經常在知道它是什麼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可能受限於幼時的深刻體驗、先入為主的印象、社會環境的拘束,漸漸演化成我們的喜好與厭惡。

就如同你可能喜歡你看到的東西,也可能只看見自己喜歡的,因為人們偏好喜愛「確定性」,不喜歡不確定與未知,方便我們大腦的思考與聯想。於是,我們不斷在以下的情境中拉扯、擺盪。

  • 新奇 vs. 熟悉
  • 一致 vs. 獨特
  • 簡單 vs. 複雜

偏好大多非天生,而是有脈絡可循且有架構,受限於某個既定的範疇

品味不在於我們喜歡什麼,在於為何喜歡

資訊過於爆炸,腦中無法處理過多內容,你可以確定當你擁有的越多越知道怎麼選出你所愛的?還是最終靠的是直覺或是電腦給你的固定選項?

  • 音樂:你所不知道的音樂可能比你所知道的音樂多個幾百萬首,更何況書籍、電影等等,我們能評斷的只是從眾多選擇中「隨機」其中,然後再依據此選擇不斷的被延伸再延伸。
  • 評論:當然,在我們搜尋下一餐的美食,看到的是Google評論4.3星之類,除了量化指標,不免還是要看大家的「質化感受」,但這些感受真的能左右你的選擇嗎?又如何評斷一個陌生人評論在你心目中的價值?又或者當你看到100則好評中,意外的看到一則差評,卻又退縮而放棄。
  • 食物:這拉麵好吃嗎?我覺得很好啊,有淡淡的柑橘味。對於很多事物的描述,受限於「語言」、「記憶」兩大認知,當我們知道的越少,越難完整呈現給他人當下的感受,即使知道了,對方如果沒有相對應得認知,也很難有相同感受。

順序影響偏好、社會影響偏好,事物被分類的越清楚,越能清楚自己的喜好,因為大腦喜好配對

source: https://www.androidcentral.com/basics-google-maps-android

三、生活實例

我們都渴望不一樣,但又希望成為某群體的一份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你喜歡你的電子音樂,我喜歡我的古典樂」、「你喜歡你的獨立電影,我喜歡我的英雄聯盟」

與身邊的朋友們聊到,突然就會對方對另外一個人說出「嘿~原來你那麼有品味,好特別,真是與眾不同,能喜歡這路線的不是普通文青,而是高級文青!」話至此,多數人會覺得開心,會覺得與眾不同的獨特性。

這時不斷讓我反思,到底什麼叫做,品味?或許是…

品味是都想要成為所有不一樣中的一小撮一樣,而且受人欣賞。但什麼又叫做一小撮呢,可能只是當下生活環境的非主流。又或是,在眾多主流中脫穎而出,道出專屬於自己的見解與風格。可能換到歐美環境,原來有那麼多人跟你雷同。

其實,每個人都很有「自己的」品味,但差別在於如何創造獨特感受的價值

很喜歡書中「逛美術館的例子」 — 我們對於藝術的反應,有多少來自被告知某件事物是,藝術?

source: source: https://vimeo.com/ryojiikeda

閱讀書籍的品味,在於時間的淬煉,加上自己的見解。即使同樣是閱讀小說,也能看出每個人選擇原因的背後差異性

閱讀,一直是我的愛好休閒活動之一,有天開始有人會注重你的閱讀建議,變得得有價值,甚至有自己的獨特挑書品味。那如何而來?回過頭來看,還真跟水野學說的類似。好像沒什麼特別的?

  • 讀經典:所謂經典就是歷久不衰好幾十年的作品,盡可能地閱讀。
  • 讀流行:當下大家都喜歡些什麼類型,盡可能閱讀。
  • 說特色:不能人云亦云,比較經典與流行之後,能夠說出自己的看法,並且後續再選書與閱讀中,能給出獨到的建議。儘管那其實都是過去知識的累積與化學變化。

品味,不會是一味的追流行,也不會是停止學習,而是不斷的進步

這個橘色會不會太廉價,根本一點品味都沒有啊!

以下純屬舉例,並非要特別diss什麼,先聲明免的引戰。

作為設計師,最苦惱的是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真的很難取悅,到底該怎麼拿捏大眾喜悅,以及個人的獨創性呢?PM的決定又有多少是專業,Designer的創意有多少是能夠被接受?這就讓大家停一停,思考一下。

眾人皆醒我獨醉,還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眾多人的主觀就會變成客觀了嗎?

四、結論

下次,當別人說:「你怎麼那麼沒有SENSE?」,接下來知道該如何回答或是該如何增加自己的品味了嗎?或是可以真正評估對方是推託還是真意呢?

這兩本書的確帶來很有趣的觀點,到底什麼是主觀,或是什麼是客觀,值得你我思考「品味」帶給我們日常與工作的影響。下次再點開Netflix選擇影片,或是Spotify選擇音樂的時候,停下來想一下,自己有選擇權嗎?

喔不,可以不要如此職業病嗎(笑)

歡迎多拍拍手👏,讓我知道您的想法。
1. 👏[1個拍手] — 單純路過
2. 👏👏[2-10個拍手] — 喜歡這篇文章
3. 👏👏👏[11-50個拍手] — 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有任何互動或想法,歡迎寄信聯絡我:tianchen.tw@gmail.com

--

--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Someone who loves technology, design, business trend. To be a well-rounded person. Mail: tianchen.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