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 — 思考產品經理與人生的角色定位 (中)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7 min readApr 20, 2018

這篇主要分享做產品到底該從哪個角度切入、以及你的人生到底該站在什麼高度努力。開始前,先聲明每篇分享都是獨立的,不影響上中下篇的連貫性,也歡迎往回看上一篇囉,(請點➜)產品思維 — 思考產品經理與人生的角色定位 (上)

備註:整理自「得到」APP裡,梁寧的產品思維30講,並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分享給大家。

不知道上篇大家最有感的是哪個環節,回顧一下上篇所講兩個主軸 — 「看產品由外而內還是由內而外」、「產品機會藏在痛點、爽點和癢點」。

當初在聽講時,最心有戚戚焉的是前者。為什麼呢?試想,今天一群人在線上或線下認識新朋友,最會開始攀談講話的通常是看這個人順不順眼、或是這個人講話的內容吸引人、又或是這個人背後擁有的靠山或資源是多事少,通常絕大部分來往都停留在「感知層、角色層、資源層」,我們的所言所行,難以跳脫我們在職場上、在現場上,扮演的角色,是否能夠真實的呈現自己,就是另一回事。換個角度看無論我們在職場上與同事們的交流、與客戶間的合作、聚會上的新人脈、男女間的新觸動,是否很難延伸到「能力層、存在感」呢?

好的,上篇的延續就先到此,接下來內容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第二模組:機會判斷 (08–12講)

點線面體,做產品該從哪個面向切入,或是綜觀人生該從哪個角度開始努力,才可以借勢成長,就如雷軍的飛豬理論: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這分析方法非常有趣,其實也很深奧,可以參考個人非常欣賞的產品人撰寫的文章 —(請點➜) 從「點線面體」,看Amazon、Google和你自己的戰略規劃,非常到位。以下也分享個人看法:

  • 點:產品功能或是單一優勢 vs. 個人能力
  • 線:功能串連起來產生什麼服務 vs. 不同能力加總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 面:產品的使用故事與情境造就了什麼平台 vs. 人生是在哪個產業或領域努力
  • 體:產品對整個產業生態或是不同角色間造成什麼變化 vs. 能否跨界到不同的產業或領域作綜合發展

PS: 講者例子:360在防毒軟體的策略競爭,如何從落後到第一個服務商;滴滴與快的的打車大戰,表面是補貼大戰,其實是騰訊與阿里之間在產業面上的競爭

在漫長的人生進路上,多數人希望可以更加努力成為人生勝利組,財務自由、美滿家庭、職場達人等等。但就當你埋頭苦幹讀英文、寫程式、加班趕案子的同時,可曾靜下來想過現在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與其自己努力,不如先想想該往哪個方向或是哪個產業漸進努力,才能達到理想中的目標。不是否定努力,而是要肯定是站在哪個基礎上攀升。

問題討論

  1. 自己的人生角色,無論在職場或是生活是處在什麼樣的點線面體呢?
  2. 最近常用的APP/Web、或任何實際產品,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感受到爽、不爽、痛、癢的呢?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努力很關鍵,但人生的選擇更重要,懂的借勢成長。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好吧,其實只是想放先前爬山的美照

做個有意義的產品,要先了解你的用戶長什麼樣子,也就是Persona是什麼,而Use case又是什麼,為他們打造一個故事場景。

三種用戶類型,這是講者自創的方式。

  • 大明用戶: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是產品的重要前期使用者,但特色是沒有忠誠度。今天去哪裡買書都可以,只要哪裡有便宜的書就去哪裡買。
  • 笨笨用戶:有大概需求但還不夠明確。隨意瀏覽購物平台的買家,就只有逛,有可能看到想要的產品,馬上轉換成大明用戶。
  • 小閒用戶:沒有需求,只是跟著鄉民看熱鬧的。無腦順著時間看影片放輕鬆,或是隨便玩玩遊戲打發時間。

PS: 講者舉例的是中國最大品牌BAT。B百度,專門服務大明,你要什麼說清楚,我幫你找;A淘寶,專門服務笨笨,沒事就上來逛吧,總會有你喜歡的東西;T騰訊,專門服務小閒,閒著沒事就來打發時間。

另一種用戶類型,就是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這邊不明缺說明細節,可參考(請點➜)MBAlib的解釋:頭羊、羊群、狼。這邊點出講者說出很重要的觀點:

做產品要磨練自己的心智,不可自欺欺人,不要騙自己的感覺兩好,不要覺得推廣後會有其他的羊也喜歡,要做的事,找到第一隻羊開始。

這讓我想到Lead user的概念,先找到你的產品最開始最重要的那群使用者,再接著放大效應。無論在產品開發或是使用者經驗研究都是很好的概念,怎麼找,該找誰,誰才是,那就是個學問了。

source: https://inuse.fi/2012/03/14/helminen-2012-advancing-lead-user-methodology-in-the-fuzzy-front-end-of-product-development/

塑造使用者情境讓用戶融入其中,並非用單點的功能推向客戶,讓使用者沈浸其中,而非讓使用者逃出你的世界。

了解用戶的Persona後,再來是這個人的使用情境為何,中國稱為場景。依照梁寧的觀點場景的「場」代表時間與空間、「景」代表互動的方式,「場景」代表的是一個人在這個時間與空間中會做的事情(阿這不就是我們無時無刻的一舉一動得頗析嘛…是的…就是這樣)

source: https://thepathforward.io/creating-customer-personas/

歐美叫做User Journey/ User Story,這跟Use Case 又有不同。那User Story、Use Case呢?很多人會拿來比較,無論是溝通還是面試都會不斷端出來的基本概念,在PM/UX/Sales溝通語言更是。儘管在軟體產業相對容易拿出來被使用,實際上,在很多產業都可以套用類似概念。網路上很多不同的解釋與詳細說明,以下是認為還不錯的範例圖解:

source: https://thepathforward.io/creating-customer-personas/
  • Use Case (Scenario): 使用者在某個時間點會使用的產品情境
  • User Story: 不同使用者在一連串時間點會使用產品的情境
  • Customer Journey: 使用者在過程中經歷的任何心智感受

另外,這邊很建議看(請點➜)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的相關系列文章。好了這邊有點扯遠,這可是庭院深深深深深幾許的坑啊,UIUX領域、Agile/Scrum領域等等有的聊呢。

讓我們說得更白話點場景(Scenario)的舉例:午餐怎麼吃呢?是自己帶便當一邊看影片一邊吃?還是跟同事一起找餐廳吃飯呢?或是和同事主管們一起叫便當在會議室吃呢?或是要應酬的吃飯呢?

那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就會變成今天若你要招待供應商吃飯,那你會怎麼選擇餐廳,交通如何?氣氛如何?菜色該怎麼點選,從一開始到最後結束怎麼樣讓客戶滿意?

問題討論:這邊直接引用講者的案例,深覺實用!在規劃一個產品時,該要問自己的七個問題:

  1. 本質 (Root Cause)— 產品解決什麼問題?痛點、癢點、還是爽點?
  2. 人物誌(Persona) — 我在為誰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用戶會滿意嗎?
  3. 市場規模(Market) — 有多少人需要解決這問題?
  4. 競品分析(Competitors) — 目前人們怎麼解決這問題?
  5. 點線面體 (Vision)— 我的解決方案怎麼贏的過別人?
  6. 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 — 用戶在什麼場景或觸發情緒?
  7. 用戶遇到問題,直覺會想到什麼?

第二模組,個人覺得坑非常的大!講者輕描淡寫的用各種商戰(商場如戰場)案例,或是各種生活實例,都很難掩蓋這每個詞彙、每個流程背後代表真正的精神與實作難度。很重要的各種細節,涵蓋了對產品的視野與願景,以及對使用者的了解程度。

希望這樣的整理對彼此有幫助,也歡迎互相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有請高抬貴手,多拍拍手👏,讓我們多多互動。
1. [1個拍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2. [2個拍手以上] — 如果你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

--

--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Someone who loves technology, design, business trend. To be a well-rounded person. Mail: tianchen.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