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的軟體工具?使用生產力工具的思考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7 min readMar 4, 2021

--

前言

現在市面上的生產力工具愈來愈多,有些產品開始 All-in-one 將功能都加入,有些產品則是專注將一項核心功能做好,有餘力再稍微擦邊做點別的。

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

為什麼要使用這麼多工具,而不使用 1 款 All-in-one 的工具就好了?

生產力工具 — All-in-one

Notion 為例,除了一開始的筆記功能外,也加入專案管理功能 (Noiton Timeline)、文章收集功能日曆管理功能Wiki 功能。在 Notion 的官方網站上也可以看到 Slogan : All-in-one workspace

Notion Slogan : All-in-one workspace
由於現在的 All-in-one 工具大多是筆記軟體起家,Notion 又是其中擁有最多功能的筆記軟體,因此以下我將以 Notion 當作 All-in-one 工具的代表。

生產力工具 — 專注一種核心功能

這個例子就很多了,必須分門別類說明 :

  • 筆記軟體有 Evernote, Bear, Obsidian, OneNote…
  • 專案管理軟體有 Trello, Asana, Gitlab, ClickUp
  • 郵件管理軟體有 Gmail, Outlook, Hey…
  • 文章收集軟體有 Pocket, Instapaper, Readability

是不是已經看得暈頭轉向了?因此有許多人覺得「我只要使用一款工具打天下」!

但只使用一款工具真的就夠了嗎?先說結論:

我建議大家「依照場景使用多款工具」,而不是「使用 1 款 All-in-one 工具來解決所有問題」。

根據我使用超過 20 種以上生產力工具的經驗,我總結出了3 個理由。

一、切入使用場景的速度

想想看我們是怎麼查詢自己的行事曆呢?

多數人是直接開啟 Google Calendar、手機內建行事曆、手帳本,而不是開啟某個筆記軟體中的某則筆記。

為什麼呢?背後的原因我想就是「快」,或者說「摩擦力小」。

當我們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都希望能一步到位直接進入工作狀態;但如果使用筆記軟體,再怎麼快都需要兩步驟才能進入工作狀態。

例如你將一則紀錄行事曆的筆記加到捷徑,查詢步驟最快就是 : 
1. 開啟筆記軟體
2. 點擊捷徑的筆記

當工作多的時候,多一個步驟都可能會中斷我們的思緒,讓我們的降低生產力。

Photo by Tachina Lee on Unsplash

二、管理的複雜度

隨著我們使用一項工具的時間增多,就會希望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同個工具處理。

以 Notion 為例,有些筆記上的任務是有狀態的,因此我們希望使用 Notion 上的看板檢視 (Board View) 來控制筆記的狀態。多方便呀!寫筆記的同時還可以順便管理狀態,這樣就不用多使用一款專案管理工具了。

但當筆記變多,要管理的事項也變得越來越多,此時問題出現了:

你的筆記系統變的愈來愈複雜,光是要調整筆記之間的狀態就會讓你抓狂。

你想進行專案管理就必須處理「相依性(dependency)」問題、行事曆管理就必須處理「提醒與查看行程」問題…,而這些問題 All-in-one 工具不見得有現成功能可以完美解決。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企圖用一項工具去完成多種需求時,就必須處理該需求所在領域的問題。

這些無形之中都在增加使用工具的複雜度,導致我們分心而降低生產力。

圖片來源:https://thriveglobal.com/stories/is-it-really-that-complicated/

三、持續找到更優解的動機

如果受限於只使用 All-in-one 的工具思維中,那很可能就會像查理・蒙格 (Charlie Munger)所說的:

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看什麼事情都覺得一個工具可以搞定,就會降低我們尋找更優解的意願。

2019–2020 年一套筆記方法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它強調筆記與筆記之間的「連結」、重視筆記中知識的重複使用性,那就是 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

這個筆記方法其實早在 40、50 年就已經被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所使用,只是當時 Luhmann 教授使用的是實體木櫃和卡片,而不是現在的手機軟體。

筆記 + 箱子 = ZettelKasten,Image courtesy of the author (CC BY-SA 4.0)

這套方法強調的是筆記之間的「連結」,也就是一則筆記中提到的關鍵字就是另一則筆記的內容,透過手寫建立連結性讓兩個知識產生串連。

然而傳統的筆記軟體受限於既有的功能限制,很難、甚至無法支援這個概念,因此才會有後來的 Roam ResearchObsidianHypernotes 的誕生。

因此:

根據不同的場景來挑選適合的工具,就像是面對一道難題去找尋更優解,可以用更輕鬆、自然的方式把事情搞定。

總結

身為一個產品經理,我時常在想:

當一家公司宣布旗下的產品又支援 xxx 功能時,這件事情對使用者到底是好是壞?

新功能有可能強化了產品功能本身的強項,也可能是擦邊去做了其他產品的功能。前者對於產品來說是加分項,後者對於產品來說卻有可能是減分項。

當產品上疊加了愈來愈多不相干的功能時,我們到底要如何定義這項產品、這項產品的定位又是什麼。例如當 Notion 可以處理愈來愈多的專案管理事項時,它到底是一款「筆記軟體可以順便管理專案」、還是「專案軟體可以順便紀錄筆記」?

對一個使用者來說,工具功能單純化一些並且分開來使用,可以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理事情上,而不是研究這款工具應該如何使用。

▶︎ 關於文章1/ 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給我 💬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請給我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2/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下方「Follow」我~3/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產力點子,每週二中午 12:00 準時發刊▶ 關於我我是朱騏,一個組織能力超強的軟體產品經理,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時間管理方法。1/ 我可以提供產品管理、時間管理、生產力工具的「個人問題諮詢」與「講座邀約」。2/ 若是個人諮詢,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吃頓晚餐,可透過 Email/ Facebook 跟我約時間,請參考「聯繫方式」。3/ 若是講座邀約,請直接使用 Email 聯繫。︎▶︎ 聯繫方式- 📪 Email:muhenry608@gmail.com- 💬 Facebook:請先加我個人好友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 建立人脈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