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避險基金的日子-(5)一切都是因為「心理」損失

兔二寶
兔二寶筆記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l 4, 2018
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前情提要可以看這邊:
我在避險基金的日子-(1)畢業即失業
我在避險基金的日子-(2)突如其來的一封email
我在避險基金的日子-(3)開始一段冒險的旅程
我在避險基金的日子-(4) 基金規模的兩面刃

前兩年的績效扣掉費用,客戶實際拿到的累積淨報酬將近30%;加上不斷有新加入的資金使基金規模翻倍,大家都覺得這個獲利模式成功了,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不只精神上的開心,口袋也是滿滿的,固定管理費收入加上20%的績效費讓老闆們開始買起奢侈品。近百萬的名表、上千萬的跑車、買下精華地段的豪宅,開始享受成功的喜悅以及證明自己的身價。跟華爾街交易員成功之後買下噴射機和遊艇或是一座小島,這些看起來都還不算什麼。

幾乎侵蝕全部獲利的衝擊成本

原本主要的交易策略就只是在尋求不同商品之間產生的不合理價差,會因為均值回歸作用而回到原本的價位。其中能獲得的超額報酬空間原本就不大、單筆報酬率也不高,但是主要是勝率高。

但就在規模越來越大時,為了消耗資金不得不把每筆交易的口數改成兩倍,原本單筆下十幾口的期貨後來要改成近三十口。因為口數大幾乎沒辦法一次全部都成交,造成滑價頻繁,常常行情一跳動指數就飄走了。為了成交常常不得不改成市價,付出很多滑價的成本。

但更麻煩的是轉倉,在每個月期貨的到期日前都要把近月份的留倉部位轉到遠月份。這件事令人頭大,首先正逆價差幅度完全無法預估,下個月的期貨雖然通常呈現逆價差,但沒有所謂的合理逆價差價位,遇到除權息季節價差更是難以預估。

其次是轉倉的市場不像一般近月份交易那樣活絡,上萬口的留倉單常常在我們開始陸續轉倉後,價格就一直往對我們不利的那方移動,造成莫大的損失。每筆的交易滑價成本加上每個月的轉倉耗損,使我們在第三年幾乎沒有賺到錢,只是也沒有賠到錢,維持持平的狀態。

人生有賺有賠,但沒有賺就是賠

沒有賺錢的那一年,大約是在2013年那陣子,台灣加權股價指數一路往上,直逼萬點大關,該年漲幅有將近12%之多,股民歡欣鼓舞。但是我們基金沒賺錢,客戶不能接受,認為他自己買股票也會做得比我們好。老闆也急的跳腳,覺得沒有賺就是等於賠錢的意思。

台灣加權指數走勢圖 PHOTO: GOOGLE FINANCE
台灣加權指數歷年報酬率 PHOTO: StockQ.org

這正是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所提到的展望理論: 「損失」只是我們主觀的參考點而已,是一種心理狀態。

因為大盤漲更多,我們在原地不動,所以我們心理上覺得損失了。而因為我們「覺得」遭受損失, 害怕損失的心情會比保住獲利的心情更強烈,所以開始從原本百分百避險的「風險趨避者」轉成「風險偏好者」,想要 「賭一把」來扭轉這個局面。

接下來的下一年,變成我痛苦的回憶。在種種的壓力下,想突破一整年沒有賺錢的瓶頸、想要賭一把來扭轉所謂的心理損失,急著想賺錢且一刻都等不及時,會開始失去原本該遵守的紀律。遇到已經差不多合理但可能不算完美的進場點就開始建立部位,原本可能建立少量5%~10%部位,但一心急可能會在一天用了超過50%的資金重壓很勉強的進場點。

而這些舉動不但沒有如預期的重返獲利,反而一再的讓績效受到損失。但看到越惡化的績效會使賭一把的心態更加強烈,一轉眼績效已經從原本高點掉了20%下來。客戶氣得跳腳要贖回,而我們面對贖回只能砍倉,砍倉讓價差更進一步擴大,又再次傷害已經持有的部位的報酬,一直不停的惡性循環輪流打擊著我們。

(未完待續…)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拍手」給我一點鼓勵,或者「Follow」我喔~

歡迎到我的臉書收看更多消息,或找我聊聊天~(招手)

--

--

兔二寶
兔二寶筆記

原專職期貨交易和投資個股多年,目前只投資指數型ETF。從每天交易幾百筆到一年只交易一次。從神經兮兮變成少根筋。 rabbitfin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