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被討厭的勇氣》

心靈雞湯的書名,內容卻耳目一新的讓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觀

--

我為什麼看這本書?

之前分享讀書心得的時候看到有朋友的留言提到了阿德勒心理學,就去研究了一下他的書,發現他好像跟佛洛伊德、榮格齊名,同時評價是一面倒的好評,就買了。雖然說他的書名實在不太吸引我 😂

我喜歡知道同樣一件事情可以有什麼不同的角度去看他,然後我就可以去選擇一個對我有用的角度,我感覺這本書就是給了很多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可以看事情的角度。

我學到了什麼?

目前覺得被這本書裡面的太多新想法轟炸了 🤯,先紀錄一些我覺得印象比較深刻的,之後可能重看後再分享其他的。

因果論 vs 目的論

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現在的 X 行為,是因為先前的 Y 事件所導致的,這是一種因果論的想法:因為以前怎樣怎樣,所以現在怎樣怎樣。

阿德勒覺得不是這樣,應該是:我現在的 X 行為有 Z 這個(隱藏的)目的,而我賦予 Y 這個事件一個能夠合理化自己的 XX 行為的意義。

比方說當服務生打翻水在我們身上,我們會因為生氣,就大聲斥責他。

阿德勒的解釋是:我們可能心中的目是想要讓服務生按照自己的意思行動,於是我們選擇透過大聲斥責來達到這個目的,然後我們產生「生氣」這個情緒來合理化自己大聲斥責的這個行為。

當我們意識到這點之後,只要把我們心中的目的代換掉,就不會選擇大聲斥責,也就不需要生氣了。

因果論的想法會讓人覺得要讓自己「改變」很困難,因為我們不僅改變不了過去,還相信現在的我是早就已經由過去的各種事件決定了。

同時我們也會不斷的想著我現在的「不改變」正在決定著我的未來,如果現在不在正確的道路上,就會一種很沒希望的感覺。

但目的論的想法會讓人覺得要讓自己「改變」很簡單,因為我們只需要在腦中改變我們的目的,我們就能夠有所改變,是一種很自由的想法:我隨時都有辦法突然決定要改變自己的行為。

為什麼自己會討厭自己?

有的人因為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優點,一無是處,導致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很沒自信的一直活在自卑的情緒當中。

這種情況或許我們的隱藏目的已經是「我不想讓自己喜歡自己」,所以我們才會只專注在自己的缺點去看。

但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喜歡自己呢?可能是因為我們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我相信只要我有了優點、有了自信,別人就會喜歡我」。

因此我會害怕如果我有自信了,別人卻還是不喜歡自己,那該怎麼辦?所以我們才甘願待在那個「只要我 XXX,就可以 YYY」的粉紅泡泡不出來。

劃清界線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源自於我們沒有把自己與他人的界線劃分清楚。

比方說別人喜不喜歡自己,那是別人的事,並不是自己的事。上面提到的那種討厭自己的人或許就是把別人的事攬在自己身上了,才會有煩惱。

健康的自卑情緒

健康的自卑情緒是我們會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當自己拿到 60 分,我們會覺得我們可以透過努力,下次拿到 65 分,自卑情緒讓我們有精益求精的動力。

不健康的自卑情節、優越情結

不健康的自卑、優越情節則是我們會不斷的跟別人比較,我沒有把我跟他人劃清界線,忘記別人的能力是別人的議題,不是我的。

永遠不要追求他人的認可

跟之前讀的《Drive》這本書提的建議一樣 :追求他人的認可本質上是在利用外在誘因來給自己動力的事,會壓抑我們可貴的內在動力。

阿德勒的說法是我們這樣是活他人的人生,而不是我們的。

用感謝取代讚美與批評

讚美與批評的本質在人際關係中是上對下的關係,當我們說對方做的「很棒!」,感覺好像是父母在跟小孩說話,或是在說對方的行為符合了自己的期待。

比較好的做法是去感謝對方的行為對我們造成的影響與價值,建立水平方向的關係,代表的是我們與對方是平等地位的。

不要過度介入別人的課題

「我們能做的是帶馬去水池邊,但我們沒辦法強迫馬喝水」

很多問題的來源源自於我們過度的介入了別人的課題,比方說我們可能會因為希望小孩學習,就使用了各種威脅利誘的手段。

我們可以做的是降低小孩學習的阻力,但最終要讓他自己用內在的動力去學習,而不是我們給的外在誘因。

自由就是被其他人討厭 (Freedom is being disliked by other people)

被別人討厭是我們自由的活著的證據,代表我們不是活別人的生活

快樂是一種「自己有貢獻」的感覺 (Happiness is the feeling of contribution)

可以是主觀來自自己的,或是源自自己的觀察,但總之不是來自他人給的認可。

過去與未來都不重要,只有此時此刻才是重要的

當我們拒絕因果論,那我們的過去對於現在的行為其實就不那麼重要了。

而當我們太專注於未來的目標,會讓我們忽略旅途本身的意義。

最重要的事此時此刻我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對自己誠實、認真的活著。

人生旅程的北極星在於對他人有貢獻 (Contribution to others)

人生大部分的時候是沒有意義的,那走在人生的道路之上,如果不能為其他人的期望而活、不怕被討厭、也不專注在未來的特定目標,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走得有意義呢?

阿德勒的說法是人生旅程的北極星是一種「對他人有貢獻」的感覺,只要抓住這點,就不會迷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