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 112:網上六四館重現珍貴文物,《民主潮》見證自發行動夭折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Aug 6, 2021

支聯會面臨解散,核心成員接連被捕受審,其六四紀念館被檢走大批展品文物,更遭換鎖封閉。那邊廂,該會籌建開張並已分家運作的「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尚有照片記錄好些珍貴館藏。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首頁,https://8964museum.com。網站邀八九時中國記者、作家長平任總策展人,又邀得東京大學阿古智子、漢學家Perry Link、Jean-Philippe Béja、自由派學者吳國光、前學運領袖王超華、「六四全景記錄者」吳仁華等組成學術委員會。網站稱建館宗旨是「搶救記憶,重建論述」,保存在港文物、檔案、影像、口述歷史等材料,並將八九民運連結於香港、中國大陸及世界抗爭史。為免受政治環境波及,該館於開張日宣佈脫離支聯會,由海外策展團隊運作。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六大展館

過去支聯會憑藉相對地緣區隔形勢,保存不少六四文獻文物,近年最觸目者,要算天安門母親成員張先玲2013年透過秘密渠道捐贈兒子王楠遺物,包括他遭戒嚴部隊槍擊時所佩帶頭盔及眼鏡,被認為是當局鎮壓重要證物。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以照片記錄香港六四紀念館好些珍貴館藏,包括天安門母親成員張先玲兒子王楠遺物遭戒嚴部隊槍擊時所佩帶頭盔及眼鏡

2014年,支聯會曾透過籌款借貸購址物業建立「永久六四紀念館」,但未幾受官司影響被迫搬遷,到2019年在新址重開,但舉行展覽仍一波三折。2020年,隨港區國安法臨近,支聯會決定眾籌150萬建立網上六四博物館,稱要大舉收集備份歷史檔案資料。

2020年6月支聯會決定眾籌150萬建立網上六四博物館,當時六四記念館管委會主席麥海華在影片中呼籲大眾捐款支持。
2020年6月,香港支聯會六四紀念館在國際眾籌平台Kickstarter發起眾籌計劃之影片。

網站於2021年8月4日開張,同時宣佈脫離支聯會,由海外團隊獨立運作。網站稱,建館宗旨是「搶救記憶,重建論述」,並將八九民運連結香港、中國大陸及世界抗爭運動歷史。

博物館網站香港館記錄了香港支聯會過去收集的珍貴文物,包括當年北京當局贈予首都戒嚴部隊的平亂紀念錶。
博物館網站香港館所記錄支聯會藏品,包括印有反共標語的100元港紙。
博物館網站香港館所記錄支聯會藏品,包括當年黎智英發起義賣籌款聲援北京學運的吾爾開希T恤。

速看博物館網站首批展覽內容,除了前述文物資料,最難得是上載了本地聲援學運初期出版過幾期《民主潮》通訊,側面見證港人自發行動如何夭折,為支聯會成立前後歷史補白,以下嘗試簡介其脈絡。

《民主潮》創辦人,《70年代雙週刊》社運老兵吳仲賢 [圖:鏗鏘集 春在枝頭鳥爭鳴(1990年2月8日)]

據社運老兵黎則奮憶述,早在支聯會成立前,香港已有各種自發行動。一班昔日《70年代雙週刊》社運戰友,包括吳仲賢、龍景昌等人,蘊釀出版刊物在街上派發。

隨著北京頒布戒嚴令,香港民情升溫,百萬人上街,主流民主派民促會司徒華乘勢逕自宣佈成立民運大台「全支聯」(後稱支聯會),後經《70年代》社運人抗議,以臨時籌委形式運作。

1989年5月27日,全支聯舉辦民主歌聲獻中華馬拉松音樂會籌款,以全支聯名義出版的《民主潮》創刊號亦同時在當日派發,實際出資製作宣傳,是《70年代》社運人為骨幹的民主潮編委會。

《民主潮》創刊號(1989年5月27日),摘自「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
1989年5月27日亞視新聞,畫面右方可見早期「全支聯」徽號,亦見於首兩期《民主潮》版頭。

有關《70年代》社運青年事蹟,可參以下貼文:

民主歌聲獻中華影片截圖

從《民主潮》報頭資料可見,編委會成員多是鄭經翰《資本雜誌》人馬,聯絡地址電話傳正與當時出版《資本》的Capital Communications公司相同。

1989年6月《資本雜誌》顯示出版社Capital Communications位於灣仔盧押道23號20樓,地址電話與《民主潮》相同。

值得留意,創刊號除了刊登吳仲賢拆局長文、台灣左統作家陳映真感想與學聯省港串連動向,更刊出好些自發活動消息,並載有最初期全支聯成員名單,左派教聯會與灰線組織學友社都榜上有名。

《民主潮》創刊號(1989年5月27日),摘自「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
《民主潮》創刊號(1989年5月27日),摘自「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
有線新聞 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2011年1月16日)

六四博物館網站保存的第二期《民主潮》,出版日是6月7日,即原定支聯會號召全港三罷遊行日派發,雖然遊行臨時被取消,但內容乃保留了支聯會大台名義呼籲全港三罷及各國進行制裁等聲明;又有來自北京學生組織及文匯報記者整理的六四見證,以及《民主潮》編委李懷國於上海獨家訪問自由派作家王若望文章。

《民主潮》第二期(1989年6月7日),摘自「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
1989年6月7日亞視新聞
1989年6月7日亞視新聞
1989年6月7日無綫新聞
1989年6月7日無綫新聞
1989年6月7日無綫新聞
1989年6月7日無綫新聞
1989年6月7日無綫新聞

此外,該刊編委與新苗社分別撰文表達義憤,前者號召全球華人團結,呼籲全港市民協助實行經濟制裁,後者高呼血債血償,立場都比大台強硬。

《民主潮》第二期(1989年6月7日),摘自「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

值得留意還有現時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長陳文鴻,當年曾撰文分析北京當局由表面溫和到決定進行鎮壓的轉折,由於當時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尚未露面,文章只能有限度推測,但認為出現了類似政變的軍部內鬥,故無論真相如何,軍委都會有權力轉移,中央政府會安定下來,但基礎「必會一朝盡喪」,中國及香港將「重新開始」云云。

《民主潮》第二期(1989年6月7日)陳文鴻文章,摘自「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
新聞透視(1989年6月24日)
香港01(2020年12月30日)

至於網站上載另外兩份《民主潮》,標註為第三及第四期,日期分別是6月18及24日,在支聯會舉辦維園民主女神像揭幕儀式與反對秋後算帳集會時派發。印刷模式由報紙變成小型單張,通訊地址亦改為教協旺角會址,內容主要是該日活動聲明,以及簡介支聯會組織狀況,邀請市民做義工和捐款支持。當時支聯會已註冊做有限公司,選出20名董事,設有常務秘書處,並成立八個工作小組,這兩份《民主潮》大抵由該會出版及宣傳組負責。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上載的《民主潮》第三期(1989年6月18日)
1989年6月18日,支聯會在維園舉行民主像揭幕禮。[圖:《漆黑將不再面對:八九中國民運專輯 — 香港支援民運圖片集》(1991)]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上載的《民主潮》第四期(1989年6月24日)
1989年6月24日支聯會反對秋後算帳集會[圖:鏗將集 手牽手(1989年7月6日)]
1989年6月24日支聯會反對秋後算帳集會[圖:鏗將集 手牽手(1989年7月6日)]
1989年6月24日支聯會反對秋後算帳集會[圖:鏗將集 手牽手(1989年7月6日)]

據《明周》編者在2011年專題《支聯會的誕生》所下按語,支聯會會議記錄提及《民主潮》從第三期起歸該會編印。然而,根據黎則奮面書昔日貼文,《民主潮》首兩期原班人馬其實在7月2日還另外出版了他們的第三期與大台分庭抗禮,當時支聯會發言人張文光更向報界稱,「民主潮」並非該會出版,只是屬下會員個別行動。

黎則奮曾在Facebook貼出《民主潮》第三期翻拍照片。
社運老兵黎則奮 [圖:鏗鏘集 尋尋覓覓(1992年2月9日)]

黎則奮回看自資出版幾期《民主潮》,形容坊間反應不俗,每期20萬份免費派發,鼓勵民眾自發行動,當時甚至有人暗中帶返中國。

「當時『支聯會』還未成立,我們已出了兩期《民主潮》。那時搞運動多麼容易,我落街派《民主潮》,立刻組織了幾百人替我們四出派報紙。運動形勢已超越了領導。革命的意思就是這樣,群眾是自發的…隨便一個裝修佬、的士佬,都可召集幾千人。如果後來組成的『支聯會』能以個人做會員,隨時有幾十萬群眾,要求直選都得,但它組成時卻以團體為會員,層層控制,像共產黨一樣。」[黎則奮訪問,〈支聯會的誕生〉《明報周刊》第2221期]

到8月27日,支聯會開始出版定期刊物《港支聯通訊》,刊載會內消息及評論特稿。《立場新聞》形容,《港支聯通訊》取代了《民主潮》角色。

2021年6月2日《立場新聞》報道形容,《港支聯通訊》取代了《民主潮》角色。
1989年7月21日無綫新聞報道,《人民日報》評論文章不點名譴責支聯會正副主席司徒華與李柱銘。
《港支聯通訊》第一期(1989年8月27日)
《港支聯通訊》第三期(1990年1月27日)
1989年底,東歐國家掀起民主浪潮,共產政權相繼倒台,支聯會認為這情況將使中國更忌憚群眾運動,加強對港控制施壓。[圖:鏗鏘集 春風吹又生(1990年1月4日)]
鏗鏘集 春風吹又生(1990年1月4日)

翻看《港支聯通訊》首三期內容(1989年8月至1990年1月),主要內容是駁斥北京及其喉舌連番政治指控,轉載各地支持支聯會聲明。1989年底第二期頭版,有長文分析指全民起義可能性極低,港人應保持經濟穩定,以此爭取本地事務自主,維持原有政治與言論自由,同時透過經濟、文化與學術交流繼續為中國輸入開放思想。

《港支聯通訊》第二期(1989年12月3日)頭版,有長文分析指全民起義可能性極低,港人應保持經濟穩定,同時透過經濟、文化與學術交流繼續為中國輸入開放思想。

這講法正呼應支聯會時局判斷與策略調整:

…鑑於東歐國家紛紛邁向民主,使中國在國際上更形孤立,導致它的行為更趨保守,更加強對香港的控制。
- 中英雙方關係仍希望友好相處,更要兼顧九七後利益。
- 香港民主派力量日漸壯大,部份群眾會因支持支聯會從而支持推動本地民主。
方針及策略:
- 作為長期支援運動,實行多中心、多元化的策略,舉辦活動,大小兼備,形式多樣化。
- 繼續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主張和平演變,而非暴力推翻專制政權。
- 口號的底線建基於打倒[鄧]李楊,及主張結束一黨專政。
- 嘗試探討打倒[鄧]李楊的對策,及有心理準備跨越九七。
- 本着放眼世界,寄望中國、立足香港的態度,採用細水長流式和急風驟雨式的工作方法,配合形勢而推行活動。
[1990年1月支聯會常委例會會議記錄,轉自《立場新聞》【支聯會的戰役‧3】]
鏗鏘集 春風吹又生(1990年1月4日)://市民問候司徒華:「唔好怕中國共產黨呀,知道嗎?」//
1989年12月16日《香港政經周刊》第2期報道,支聯會活動轉趨低調。

餘論:訂正資料

多得有心人保存資料,我們憑藉支聯會出版物、網上影片與各種時事雜誌報章期刊,得以重組被主流忽視本土六四記憶。瀏覽「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網站,頃發現館方亦低調採用本網好些影片截圖,受寵若驚。惟部份資料引用有誤,謹借此訂正,並附原貼資料給有興趣朋友參考。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逕自取用了本網好些影片截圖。

網站「時間館」之「白宮特使秘密訪華」一節,布殊特使秘密訪京見鄧小平資料圖片,摘自美國之音《櫛風沐雨:40年美中關係回顧與展望》片段: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逕自取用了本網好些影片截圖,但部份資料引用錯誤。譬如圖中曾志偉訪問,實來自1989年5月22日無綫節目《娛樂新聞眼》片段,圖下方仍隱約可見《娛樂新聞眼》咪牌,卻被館方誤作5月27日民主歌聲獻中華播放的「長途電話訪問片段」。查實5月27日確有即時長途電話訪問,也有預先錄影片段,但沒有「長途電話訪問片段」。更重要是,當日曾志偉根本身在香港,整天在跑馬地民主歌聲獻中華音樂會現場擔任司儀。

網站「香港館」之「明星們的電話訪問」一節,所謂民主歌聲獻中華長途電話訪問截圖,實來自5日前5月22日娛樂新聞眼片段。有關圖片與館方引用劉德華撐學運落淚《明報》剪報全文,並黎則奮Facebook翻拍《民主潮》創刊號圖片,都見於以下貼文:

1989年5月27日民主歌聲獻中華音樂會四位司儀(左起)岑建勳、黃霑、陳欣健及曾志偉。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過渡期最後抵抗 ‪#八九民運‬ #六四 ‪#民主女神像 #支聯會‬ ‪#全支聯 #三罷‬ #全港哀悼日 #民主潮 #黎則奮 #70年代雙週刊 #吳仲賢 #香港新聞界支持北京學運委員會 #李懷國 #民主歌聲獻中華 #鄭經翰 #資本雜誌 #陳映真 #工聯會 #學友社 #陳文鴻 #教協 #秋後算帳 #港支聯通訊 #和理非 #岑建勳 #黃霑 #陳欣健 #曾志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