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覽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77 min readJun 1, 2019

最新 編輯手記IG精選 |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1960年代]

戰後香港,早在1960年代初就有討論前途問題,最為人知是民主自治黨馬文輝,另還有亞洲出版社張國興,主張港人借英聯邦解殖,接濟湧港難民。

那些年,中共派系混戰波及香港。隨著文革蔓延、澳葡政府大幅讓步,香港左派人馬亦磨權擦掌。1967年,一場人造花廠勞資衝突演變成六七暴動。事件觸發更多人探問香港前途,有港大生撰文反省如何面對九七。事實上,當時社會一半是戰後出生青年人,成長經歷冷戰左右互搏,有自視中華文化真正傳人,也有認同西方進步思想。由於邊界區隔,多數人開始視香港為家,但不滿殖民統治。

雖然文革產生混亂局面,但中共海外統戰繼續開枝散葉,有毛派意見領袖以流行社會科學包裝新套民族主義,在青年人當中植入「回歸」思想,影響後來學運社運。隨著世界學運潮流、美國外交轉向,香港大專生先後因中文運動和保釣熱血起來,反殖與愛國路線一度結合,但未幾即分道揚鑣。「反貪污、捉葛柏」令很多青年轉到集中關心本地社會,其餘受毛派影響學生,則繼續推動「認識中國,促進統一」事業。[詳情]

[1970年代]

1970年代,美國為制衡蘇聯並收拾越戰殘局,不惜與中共破冰。隨著中國加入聯合國,港澳被剔出殖民地名單,英政府與港媒接連淡化。隨著英國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和蘇伊士運河一進一退,殖民地難再經營。英內閣認為立即撤出香港會損失慘重,為保障利益,要在中方出手前安排妥當,港府即使不能自治也要攏絡民心,打造繁榮美景,增加日後談判籌碼。

港督麥理浩上任後,一方面著手改善政府形象,提升港人生活水平;另方面對民間勢力分而治之,既監視打壓又培植吸納。那些年,不少戰後學運青年成為壓力團體骨幹,透過論政和聯合行動為弱勢發聲。在港府刻意經營下,部份議題得成功爭取,社運精英亦得進入建制。

總警司葛柏貪污案是1970年代「善治」重要轉折。話說港府貪污歷史悠久,麥理浩曾力阻輿論揭醜聞,但由於群情洶湧,只好決心設立廉署,卻間接引爆警察叛變這空前危機。在社會普遍支持下,港督終透過局部特赦令收復失地,平息事件。

十年施政為麥理浩贏得聲望,也成了「民生緊要過民主」、「中港大不同」始作俑者,令無數港人在不涉政治的合理管治幻象裡,眼巴巴看著前途成為定局卻無所作為。 [詳情]

[1980年代前途談判歷程]

1980年代前途談判之初,有團體發動大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港人寧願維持英治現狀,不想由中國統治,到最後則演化為各界大團結見證中英達成協議,支持主權移交。到底那幾年發生過甚麼,民情起過甚麼變化?無法參與談判的港人如何在夾縫中變成政治籌碼?不同階層、團體和政治領袖做過甚麼?為探討各路人馬角色,這裡以編年方式梳理從麥理浩訪京到聯合聲明簽署好些值得留意畫面,為此後分享的歷史材料提供基本脈絡。[詳情]

[前途談判序幕]

  1. 議員商界錯判,誤失政治先機
    香港前途問題,源於六七暴動後信心危機,最後因按揭問題被放上談判桌。當年兩局議員周錫年曾邀請鍾士元與安子介、胡文瀚、莊重文等工商界人士思考前途對策,後來因誤判形勢錯失先機。[詳情]
  2. 鄧小平復出,重組對港政策引外資
    中共元老鄧小平第三度復出後宣佈開放政策,國務院成立港澳辦,又設經濟特區吸引資金。到1979年邀港督麥理浩獲訪華,就是要為開放政策省招牌,卻間接引爆香港前途危機。[詳情]
  3. 廖承志契外甥拉線,中英破冰「傾生意」
    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華為香港前途談判揭序幕,當時負責拉線是油麻地小輪老闆劉定中。他透過舅父廖恩德認識港澳辦廖承志,隨即接受第一項秘密任務… [詳情]
  4. 九七大限殺埋身,燙手山芋搵老襯
    1979年港督麥理浩獲邀訪京,回港後卻三緘其口,只呼籲投資者放心。隨麥理浩訪京的簡悅強,不久即執包袱退隱,內情耐人尋味。[詳情]
  5. 試探賣地期限,偷雞續契觸礁
    1979年,港督麥理浩與鄧小平談1997年賣地期限觸礁,當時中方有何盤算?可參考前港澳辦主任《魯平口述香港回歸》(2009)。[詳情]
  6. 獲悉中方企硬,英曾倡建香港柏林牆
    港督麥理浩訪京探路觸礁,英廷得悉中國強硬立場,有建議建港版柏林圍牆保護港九利益。結果圍牆不了了之,中港經貿交通更頻繁。[詳情]
  7. 兩國交鋒,港人變籌碼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挾福克蘭群島餘威到北京談香港前途,解密檔案透露,戴卓爾除了見鄧小平,還有另一香港富豪向她傳話,內容異常驚嚇。[詳情]
  8. 趙紫陽笑問何須擔心收回主權,港股隨即下瀉
    1982年9月英首相戴卓爾夫人訪京見中共領導人談香港前途,會談閉門進行,但總理趙紫陽見記者時笑問何須擔心收回主權。當時坊間早有各種傳聞,這次被看為官方首度公開承認,港股隨即下瀉。不少本地精英則樂見有商有量,相信主權最終是口頭宣稱,香港仍可維持英治現狀。[詳情]
  9. 中方拉攏政商猛人助陣
    1982年初,中國當局為接收香港與英角力部署,致力拉攏本地政商圈人馬到其麾下,重量級如簡悅強、安子介和鍾士元都是統戰對象。[詳情]
  10. 社運老兵催化,學界促「民主回歸」
    1982年9月底戴卓爾夫人訪華與鄧小平談香港前途後訪港,一群大專生往機場抗議,反對不平等條約,是當時首個本地團體就此表態。[詳情]
  11. [文獻] 戴卓爾致趙紫陽密函(1983):主權問題巧妙讓步
    話說主權問題是當年中英談判香港前途第一大障礙,自從英首相訪京後,中英僵持大半年。1983年3月,戴卓爾夫人致密函予趙紫陽總理,以巧妙字眼在主權上退讓, 終成功取得中方同意展開談判。[詳情]
  12. [文獻] 趙紫陽覆英首相(1983):同意談判主權移交方式
    1983年4月底,趙紫陽覆信給戴卓爾夫人,讚揚對方大局為重,然後單方面將戴信理解為同意某階段向國會推薦主權移交。趙信接著稱一切好辦,兩國要談的是如何移交,不是如何才同意移交。[詳情]
  13. [文獻] 柯利達、戴卓爾、李後憶述1983年密函前後談判部署
    話說1982年英首相訪京,主權爭議令香港前途談判陷僵局,至1983年初首相致密函讓步才取得中方同意實質談判。這裡撮錄戴卓爾夫人、柯利達和李後回憶錄概括當年如何角力。[詳情]

[前途談判籌碼考]

  1. 政團推大型民調,港人盼維持英治
    1982年戴卓爾夫人訪京前夕,有政治團體先後發起大型民調問港人九七看法。香港觀察社民調顯示,超過八成半人希望維持現狀。[詳情]
  2. [文獻] 港人口頭意見(1982):租約限期問題,有錢有樓最驚
    1982年香港觀察社委託SRH訪問港人對前途看法,focus group口頭意見中,多數人對新界租約印象模糊,但都察覺中國可能收回香港。[詳情]
  3. [文獻] 港人口頭意見(1982):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買六合彩
    香港觀察社focus group有意見指,面對九七有如肉隨砧板上,不如把握賺錢機會。[詳情]
  4. [文獻] 港人口頭意見(1982):擔心政策反覆
    香港觀察社focus group談及對各種前途方案意見。普遍認為最可能是中國收回香港,但擔心政策反覆。[詳情]
  5. [文獻] 港人口頭意見(1982):香港無李光耀,難以自立生存
    香港觀察社focus group口頭意見,普遍認為若能顧及中英顏面維持現狀一起賺錢最理想,對自立和中英共治都視為虛談。[詳情]
  6. [文獻] 港人口頭意見(1982):理應表達意願,實際毫無牙力
    香港觀察社focus group意見,有認為港人於締造繁榮有功,有權為自身前途發聲,甚至應進行全民投票,但實際此路不通。[詳情]
  7. 包銷整容民意,維持現狀變爭取回歸自治保證
    中英初談香港前途前夕,香港觀察社發起大型民調,發現多數港人盼維持現狀,觀察社將這想法包裝成爭取回歸下有自治保證。[詳情]
  8. 學者佈置戰略棋局,夾縫申述香港議程
    英首相訪華前夕,中大教授勞思光與鄭宇碩、傳媒人李怡等間接去信獻議九七方案,嘗試將香港置入中英互利戰略佈局,以爭取維持現狀。[詳情]
  9. 首相訪京市道轉差,中方看戲港府救亡
    戴卓爾夫人訪京後,香港股市樓市大跌,港澳辦率各駐港中資機構商討對策,普遍認為港府始終要出面收拾殘局,中方坐定看戲即可。[詳情]
  10. 中英談判僵局,劉皇發率新界人訪京
    戴卓爾夫人訪京後中英談判陷僵局。1983年1月,鄉議局主席劉皇發率新界代表團見港澳辦主任廖承志。劉皇發向港府轉達口訊,英解密文件透露,港督尤德判斷中方是透過接見港人隔空施壓。[詳情]
  11. 新界人舌戰京官,促英託管50年
    新界代表團回港後,團長劉皇發堅持保密免影響兩國進展。《百姓》記者幾經追訪,得悉部份人要求延長過渡期由英託管。[詳情]
  12. 鄉紳促中英共建新界機場,以解決租約問題
    1983年3月,劉皇發、陳日新、何新權去信促英方承認香港主權屬中國以便盡快談判,又建議英方用九七期滿新界地與中方合建機場。[詳情]
  13. 中共著急,要求正式談判議程
    中方要英方承諾移交主權才談判,英相密函讓步,卻未定談判日期。1983年6月外交部促英方盡快訂談判議程,英方研判中方開始著急。[詳情]
  14. 英方以退為進,周南洋洋得意
    中方要求談判議程寫the transfer of sovereignty,英方擔心被洩令人以為投降。關鍵時刻,英方柯利達誘使中方周南主動提議略去冠詞。[詳情]
  15. 黑色星期六,超市一掃光
    當年前途談判開局,香港被拒門外。中英三緘其口,卻又傳出各種不利消息。港元決堤式大跌,市民恐慌搶糧。[詳情]
  16. 鍾士元謂中英談判如盲婚,港人無從參與
    1983年中英正式談判。中方為防對手借民意造勢,強烈反對中英港「三腳櫈」主張,拒絕港人代表加入。[詳情]
  17. 主權換治權,電池再回收
    中英談判開局,有提議中國做「董事長」,英國做「總經理」,不獲中方首肯。得悉英方勢必撤退,有人偷偷落淚,後來都歸愛國行列。[詳情]
  18. 新界B隊議員「成功爭取」五十年不變
    1983年11月中英談判期間,有新界區議員訪京,意外「成功爭取」五十年不變承諾。當時香港經濟信心疲弱,很可能是中方緩兵補救策略。[詳情]
  19. 京官化身黃大仙,保證邊界政策不變
    中英談僵局導致港元大跌,本來姿態強硬京官一度對港人有求必應,向訪京區議員承諾五十年不變和邊界政策不變。[詳情]
  20. [文獻] 林行止(1984):烏龜背蠍子過河的教訓
    1984年初中英第8輪談判前夕,英方節節敗退,北京及親中人士力推「港人治港」大派定心丸。《信報》林行止撰文對承諾存疑。[詳情]
  21. [文獻] 林行止(1984):「港人治港」KO異議聲音
    中英草簽前夕,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將1975年起關於香港前途社論輯錄成書,自言看漏中方「港人治港」高章,令對手終無法招架。[詳情]
  22. [文獻] 林行止(1984):英方勢將賣港,議員應總辭攤牌
    1984年初中英第8輪談判後,《信報》林行止拆局認為有迹象英方準備出賣港人,呼籲行政局議員離開政治溫室,集體請辭攤牌。[詳情]
  23. [文獻] 1984年買島建港論:前幹部呼籲港人奮鬥
    1984年初,曾當幹部的傳媒人雷健呼籲港人覓地重生,否則十三年後措手不及。[詳情]
  24. [文獻] 1984年買島建港論:引用歷史籲大眾領悟
    曾當幹部的傳媒人雷健撰小冊子,憶述當年與身邊人如何熱烈歡迎解放,如今大眾應有所領悟。[詳情]
  25. [文獻] 1984年買島建港論:前途有口難言,民主談何容易
    曾任幹部的傳媒人雷健撰小冊子回應時局,認為港人連投票表達前途意願也困難,怎能再談未來民主自治願景。[詳情]
  26. [文獻] 1984年買島建港論:香港不及西印小島
    資深傳媒人雷健批評,香港五百萬人命運,未及近五萬人西印英屬地Saint Kitts and Nevis。[詳情]
  27. [文獻] 1984年買島建港論:外儲作前期資金,組織志願者開荒
    1984年初,傳媒人雷健呼籲港人爭取英國協助,用三百億港元外儲做基金,在國際保證和自由法制保證下,覓英國託管地開發。[詳情]
  28. [文獻] 1984年買島建港論:去留肝膽各安天命,新出埃及浴火重生
    傳媒人雷健分析,港人與英斷絕聯繫後,會由次要矛盾變成首要改造目標。有人心應排除萬難闖一番新世界。[詳情]
  29. [文獻] 查良鏞(1984)《香港的前途》選粹
    英方宣佈撤出香港不久,明報金庸將討論香港前途社評結集出版,強調港人只要做生蛋金鵝就可享一時太平。[詳情]
  30. 劉迺强倡「全民制憲」,魯平更憂英國搶錢
    1984年英國宣佈撤退後,以劉迺强為首的匯點早著先機,帶著由陳文敏、陳弘毅等精心炮製的基本法大綱訪京,結果仍淪為政治花瓶。[詳情]

[前途談判尾聲]

  1. 政壇前輩謂基本法不宜與中國憲法掛鈎
    1983年7月,少數香港權貴替北京傳話:保證港人治港寫入中國憲法附錄的特區小憲法,當時有政壇前輩認為基本法不宜與中國憲法掛鈎。[詳情]
  2. 英國勢將撤退,議員爭取發聲權利
    1984年3月中,立法局議員一致支持「羅保動議」,要求任何香港前途方案,達成協議前須交該局辯論。由於無法律效力,英方置之不理。[詳情]
  3. 議員倡政制比較,培育青年守護自由
    前途談判尾聲,港府提出代議政制改革,議員范徐麗泰認為要專上學院設立「政制比較」科,讓青年人選擇適當制度。[詳情]
  4. 美商務部官員謂,香港不穩只有蘇聯得益
    1984年初,美國商務部官員Eugene Lawson表示,相信中英雙方會達成令人滿意協定,又說港人生活不變是中美科技合作基礎。[詳情]
  5. [文獻] 蘇偉澤(1984):彰顯民意再談判,盼中國旗下自主
    市政局議員蘇偉澤公開發表前途意見,又去信英首相要求反映民意再談判,認為眼前最佳方案是中國旗幟下自主。[詳情]
  6. 鄉紳表態撐收回香港
    1983年鄉議局劉皇發率眾北上,一度要求延長英治不果,回港後重寫意見書,翌年再訪京表態支持中國收回香港,務求爭取有利安排。[詳情]
  7. 港澳辦稱政策寬鬆,2047後按需要決定
    1984年上旬,鄉議局劉皇發帶團訪京表態支持中國收回香港,港澳辦姬鵬飛強調,五十年不變是寬鬆政策,比港人提過三十年不變更長。[詳情]
  8. 擔心釋法問題,法律精英促當局保人權
    1984年中,首位華人檢察官余叔韶與郭慶偉、梁愛詩、梁定邦等兩度聯署,促當局承諾保障人權,又表示擔心釋法問題。 [詳情]
  9. 接近官方線人透露,兩局議員曾被下暗殺令
    前途談判最後關頭,傳某資深議員因政見不中聽被下暗殺令,事情最終不了了之。但鍾士元退休後憶述,昔日確曾接英國情報人員警告。 [詳情]
  10. 爭取政制起碼協議,選舉方法大幅讓步
    前途談判死線日近,英外相提議接受中方主張特首由選舉「或協商」產生,以換中方同意立法機關由多種選舉程序產生。[詳情]
  11. 為防英方大規模賣地,九七前限批50公頃
    1984年9月中英第22輪談判,中方為防英方撤退前大規模賣地套利,提出九七前每年限批50公頃地,收入一半留給特區政府。[詳情]
  12. 消除租約期限,承諾繁榮穩定
    經過22輪談判,中英就香港前途達成協議,強調成功解決歷史問題。由於協議文本與附件有國際約束力,港人可放心繼續搵食。[詳情]
  13. 批地續期至2047,市民廠家安心放心
    中英草簽,建造商會何世柱認為,協議暗示土地可續至2047年,測量師梁振英強調估價學上這近乎永久業權,港人可安心置業投資。[詳情]
  14. 行政向立法負責,壓力團體寄厚望
    聯合聲明草簽,教協會長司徒華指內容比當時香港架構進步民主得多,是三權分立、高度自治的重要保證。[詳情]
  15. 司法獨立本地終審,大律師謂保障周全
    中英草簽,大律師公會前主席李柱銘認為,聯合聲明說本地法院有終審權,司法獨立不受干擾,足保障自由權利。[詳情]
  16. 對華關係快速發展,美方力撐聯合聲明
    那些年中美正常化,美國對港由地區防衛轉至經濟跳板。中英草簽協議後,美國搶先表態贊成中國收回香港五十年不變承諾。[詳情]
  17.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香港模式世界典範
    聯合聲明簽署後,國際社會趨之若鶩,認為啟發紛亂世界如何解矛盾,幾乎可以攞和平獎。[詳情]
  18. 鄧小平稱中國守信,罵共產黨都可治港
    中央草簽後,中共中央顧委會主任鄧小平在北京接見國慶觀禮團港澳代表,強調中國最守信用,只要顧全民族大局,罵共產黨都可治港。[詳情]
  19. 呼籲港人實名發聲,強調草案不容改變
    中英草簽後,港督委員民意審核專員收集市民意見,以便英政府以此背書促國會接納。當局既呼籲港人實名發聲,又強調草案不容改變。[詳情]
  20. 過百港人獲邀觀禮,名單預示權力佈置
    1984年12月19日,霍英東、李嘉誠、劉皇發、李柱銘、司徒華、劉迺強、譚耀宗、鍾士元、譚惠珠等過百人應邀見證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中方說是港人訪京最廣泛代表性一次。陣容某程度預示後來權力佈置。[詳情]
  21. 協議變聲明,聯合國備案
    鍾士元憶述前途談判本來想簽是《協議》,稱更有法律效力,後來中方反對,變成《聯合聲明》,那時還特別在聯合國備案以增約束力。[詳情]
  22. [文獻] 鄧小平(1984):中國是信守諾言的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中共中央顧委會主任鄧小平會見英首相戴卓爾夫人時強調,中國是信守諾言的。[詳情]
  23. 聯合聲明簽妥,生意合同雪片飛至
    聯合聲明簽署當天早上,中英元首秘密談生意。檔案透露,本來英首相考慮帶同商家隨團順便簽合同但被勸止,以免給人賣港印象。[詳情]
  24. 記者質疑英方欠道義,首相反問無協議會點
    聯合聲明簽署後,記者劉慧卿質問交出香港道義何在,首相暗示若無協議情況更難設想。[詳情]

[香港戰略地位]

  1. 東南亞赤化基地
    前途爭議迫使當代人重新了解香港在國際棋局的位置,話說當年中共就曾借英治香港向東南亞「輸出革命」。[詳情]
  2. 外匯中心,情報中心
    回首過去,新中國尚未奠基,香港已在帝國狹縫裡做外匯中心、情報中心和革命基地。 [詳情]
  3. 奧爾布賴特「八國聯軍」往事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逝世,她任國務卿期間,幾次接待港府高層與民主派代表,肯定香港在中美打破貿易人權障礙發大財的橋樑角色。有傳當年她參與主權移交典禮,曾被董建華形容為「八國聯軍」。[詳情]

[夕陽帝國買賣]

  1. 佔港賣港,都是生意
    香港被英治150年很大程度源於生意考量。二戰時英國曾提出交香港給蔣介石政權;二戰後英國撤離殖民地皆扶掖地方自治,惟香港例外。[詳情]
  2. 港人不算英國人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中英互設大使館,香港被剔出殖民地名單。1984年聯合聲明簽署,兩國元首暢論經貿合作前景。六四後英外交部說,港人應了解現實,合作好過對抗。[詳情]
  3. 交出香港,尤如交出猶太人
    九七前夕,經歷過戰爭的老一輩英國人都關注香港前途,然而夕陽帝國自身難保,六成半人反對給港人居英權。[詳情]
  4. 計時炸彈,香港將成西藏
    九七臨近,英國政商界爭上北京談生意,勸港人面對現實;少數英國人則忙於為港奔走,有作家預言,香港將變成另一個西藏。[詳情]
  5. [文獻]Hong Kong Time Bomb(1984) 踢爆「香港無險可守」神話
    1984年初,英國作家Peter Dally以戴卓爾政府福克蘭戰役為例,著書踢爆「香港無險可守」神話。[詳情]
  6. [文獻]Hong Kong Time Bomb(1984):守護人權,英美責無旁貸
    Peter Dally指戴卓爾政府借條約論做擋箭牌,漠視在國際社會守護人權基本責任。[詳情]
  7. [文獻]Hong Kong Time Bomb(1984):大一統虛實,請問見證人
    Peter Dally踢爆統一統戰是利用國際形勢虛話,又請支持者向達賴喇嘛查詢。[詳情]
  8. [文獻]Hong Kong Time Bomb(1984):不容異己,不算自由
    中英協議前夕,英作家Peter Dally質疑五十年不變保證,認為退一萬步,至少應該派居英權。[詳情]

[中共對港部署]

  1. 白螞蟻政策
    「白蟻政策」是中共花數以十年計時間滲透香港各階層,以備適當時候發揮戰略作用的大型部署。有資深黨員證言,1980年代某黨員當上港府高層,就是這政策的經典例子。[詳情]
  2. 從港澳工委到港澳辦
    所謂「白蟻政策」,就是中共花數十年人力物力滲透香港各階層的棋局部署。以下片段,可算戰後中共在港工作極簡史。[詳情]
  3. 增聘外省幹部,團結鄉里商賈
    前途談判期間,省級人馬許家屯破格空降出掌新華社香港分社,以開明形象拉攏華資巨富,後來遇黨內阻力,要求增聘外省年輕人手。1985年,生於福建在浙江工作的張浚生被派來港當副社長,憑多重地域背景結交不少鄉里,包括邵逸夫、施子清、查良鏞、李和聲等。[詳情]
  4. 擴展輿論據點,催生英文親中喉舌
    那些年,新華社副社長張浚生重整本地親中媒體隊型,透過搶佔輿論據點,為九七變局搭建政治傳訊平台。[詳情]

[愛與和平前傳]

  1. 耶教溫和抗爭,難免教內質疑
    六七後,耶教團體透過港府豁免新市鎮地價鼓勵辦學和社會服務壯大,部份人逐漸透過聯席介入公共事務,手法溫和卻仍難免教內擔心未貫徹愛與和平。[詳情]
  2. 從救濟到示威,神職人員涉社運
    戰後香港工業起飛,本來協助救濟的耶教團體,開始有神職人員關心勞工,好些專上青年亦參與社運。到1980年代,部分牧師神父也到前線示威,對政府既合作又抵抗。[詳情]
  3. 耶教介入社區,催生壓力團體
    香港耶教團體早在戰前已引入西式醫療和教育,戰後更結集資源從事救濟,被視政府伙伴。六七後脫離左右立場工會和壓力團體崛起,不少由耶教促成,後來漸獨立發展。[詳情]

[民主小龍鳳]

  1. 地區選戰初體驗,居民領袖連連報捷
    話說港督麥理浩訪京觸礁後,中英一直避談香港問題,實則各自籌謀。1980年代初港府成立區議會,又放寬市政局選舉,由於直選議席有限,被質疑是撤退策略。當時壓力團體對選舉有保留,擔心被制度吸納。但從英留學返港的馮檢基則認為機會來了,著手引入外國選舉模式,遊說居民領袖參選,結果連連報捷。[詳情]
  2. 地方行政先聲,新界區選大混戰
    1982年3月新界區議會選舉投票率近五成,《百姓》專題揭背後問題。有選區幾被黑勢力操控,又傳選後區內多次毆鬥。[詳情]
  3. 市民矇查查登記,候選人臨時上陣
    1982年9月港府力推首屆市區區議會選舉,70多萬選民不少矇查查「被登記」,當局更不惜臨急遊說地區領袖甚至委任議員參選。[詳情]
  4. 市區區選第一戰,組織人脈見高低
    1982年首屆市區區議會選舉,好些參選人憑組織人脈成功開拓票源挑戰舊勢力。多位校長透過家長信和學生拉票一面倒勝出。[詳情]
  5. 市政局分區選舉,譚惠珠馮檢基登票后票王
    1983年市政局行新選舉制度,選民資格開放至與區議會相同。現任議員譚惠珠以全港第一票數當選,同年入行政局成四料議員;首次參選壓力團體負責人馮檢基則憑電視辯論爆紅,居全港第三成新晉票王。[詳情]
  6. 入建制時候到了,至緊要派人參選
    1980年代港府改革地方行政,馮檢基遊說社運老友參選被拒。隨著馮撐人撐己參選告捷,壓力團體逐漸認同用議席推社運之法。[詳情]
  7. 英式選戰深入民心,草根擁戴年青勢力
    1983年公屋評議會主席馮檢基邀社工李植悅同選深水埗市政局議席,二人當選後受各方拉攏,更獲邀國慶觀禮見鄧小平。[詳情]
  8. 壓力團體壯實力,學運社運爭議席
    1980年代初港府推行地方有限度直選,壓力團體領袖起初擔心被吸納,後來逐漸積極參選,更動員昔日學運社運人脈支持。[詳情]
  9. 議員議辦推改革,內外夾擊奪資源
    那些年,青年新勢力馮檢基和李植悅在市政局選舉嶄露頭角,開創官方津貼議員辦事處先河,成為社運團體入建制爭資源典範。[詳情]
  10. 首屆民選立法議席,功能組別橫空出世
    當年立法局開放民選議席,功能組別橫空出世,港府說是循序漸進。雖然制度開放有限,本地精英磨拳擦掌,好些人成為日後政壇大老。[詳情]
  11. 廢除功能議案落敗,匯點被罵歷史罪人
    1994年劉慧卿提出「九五直選」草案,倡廢除功能組別。草案以一票之差落敗,四名棄權匯點議員被罵為歷史罪人。[詳情]
  12. 親中議員杯葛,直選辯論變民主道德剖白
    1994年6月劉慧卿全面直選草案,親中派拉隊離場,直選辯論變成民主派解畫大會,各方竭力反駁坊間指控立場未夠硬淨。[詳情]
  13. 增界別增個人票,狹縫滲民主概念
    2003年民主派區選大勝,一度高呼搶攻功能組別、爭取立法會過半。翌年人大否決雙普選訴求,坊間討論如何在狹縫滲民主概念。[詳情]
  14. 政改微調諮詢,「邊緣」行業爭入功能組別
    2004年人大否決雙普選,港府隨即建議增加功能行業界別,機鋪、麻雀館、的士高、按摩中心等娛樂服務行業一度聯手發聲。[詳情]
  15. 人大首度否決普選,保商界是兩制初衷
    2004年人大釋法首度否決雙普選訴求,強調功能組別要保障商界利益。隨後有港商重彈舊調,說普選令社會一味派錢。[詳情]
  16. 民主叫價反擊戰,千帆並舉鬥攤牌
    2012普選被否決後,坊間料特首將推無彎轉方案。社民連倡五區公投,民主黨司徒華以「五黨名單」回應,本來冷淡的各黨越講越大。[詳情]
  17. 政改諮詢似曾相識,民主大黨反對總辭
    2009年11月港府公佈政改諮詢,泛民就運動策略爭持不下,有年輕人跪求民主黨,該黨最後大比數否決以黨名義參加「五區補選」。[詳情]
  18. 公社請辭觸怒北京,親中政黨杯葛補選
    公民黨社民連立法會議員透過辭職補選發動變相公投,親中黨派一度考慮參選,但隨著北京高調譴責,各黨紛紛歸隊杯葛。[詳情]
  19. 溫和泛民另起爐灶,最低門檻討價還價
    五區公投展開前夕,包括民主黨等溫和泛民與十多民間團體組成終極普選聯盟,嘗試以極低門檻向北京爭取政改共識。[詳情]
  20. 網絡動員道德感召,50萬票「打動石牆」
    2010年立法會五區補選,在主流輿論打壓、溫和民主派冷待下,取得50萬票成績,普選聯學者說,數字未對當局構成多少壓力。[詳情]
  21. 北京代理伸橄欖枝,黃金機會破冰溝通
    公社兩黨變相公投前夕,港府突然公佈政改方案說無議價空間;另一邊廂,北京代理向溫和泛民伸出橄欖枝,終促成「歷史破冰」。[詳情]
  22. 中央首肯白鴿方案,擴大超區功能寸土
    五區補選後溫和泛民陸續入中聯辦談政改,何俊仁籲暫時放下真普選。在民主黨、民協加持下,擴大超區功能組別方案獲大比數通過。[詳情]

[過渡期暗湧]

  1. 新西第一滴血, 票王吳明欽遇襲
    1985年10月11日晚,匯點屯門區議員吳明欽遭襲擊傷重,有傳是鄉事派要求將該區斑馬線畫到某酒樓門口,吳拒絕賣票,數天後遇襲。[詳情]
  2. 各界讉責暴力,新西衝突稍降溫
    吳明欽遇襲後,各界紛紛讉責暴力促當局緝兇但無下文。1991年吳明欽出選立法會時稱,鄉事派民主派衝突較前降溫。[詳情]
  3. 議員指港府受中方擺佈,霍德老虎宣言反駁
    有議員眼見政府無力監察大亞灣工程,又在民意報告打擊八八直選,質疑政府淪為跛腳鴨。布政司霍德嚴詞反擊,強調政府是真老虎。[詳情]
  4. 中方促港草委營造共識,雙查倡超穩步政制方案
    基本法起草時政制爭議不絕,中方促港草委自行談共識,政制小組召集人查良鏞提出相信中方可接受方案,建議2012年才決定是否普選。[詳情]
  5. 鳥籠政制二重奏,港方獻議大選舉團
    話說選委會立法議席是過渡期角力副產品,早在基本法起草初期由港方提出,後來漸吸納成變相委任百搭牌,以溝淡「民主成份」。[詳情]

[離地精英考]

  1. 人才外流,離地精英崛起
    聯合聲明後,英國撤出香港大局既定,不少精英逃亡海外,各行各業為舒緩即時壓力爭相挖角,卻導致更多精英跳草裙舞。[詳情]
  2. IT狗很搶手,有外國護照優先
    本地精英相繼逃亡,做生意難預計員工去向。為解燃眉之急,人人爭請有外國護照者,認為有後路反而安心留港賺錢,可勉強支撐大局。 [詳情]
  3. 有條件都走先,邊個執手尾?
    精英逃亡令企業青黃不接,仍留崗位的變相加重負擔。 [詳情]
  4. 跨國輸血,支撐浮城
    聯合聲明掀起年輕專業精英逃亡潮,大小企業面對斷層危機,跨國公司暫時從外地請人止蝕。但過去所謂繁榮基礎,不經意竟成浮沙。[詳情]
  5. 先效忠澳洲,再回港奮鬥
    隨著外國人逐漸撤出香港,回流人士上位機會更大增,浮城靠離地精英把持,借外國將來,補香港現在,直到如今。[詳情]
  6. 不愁高薪厚職,最怕國際學校無位
    移民潮令各行各業斷層,政府為吸引精英舉家回流撐大局,打算資助國際學校增學額。但有移民的子女始終未適應香港,一提返學就作嘔。[詳情]
  7. 為賺錢?為下一代?
    聯合聲明後有條件精英爭相出走,入藉後又回流返港工作,說是為下一代,其實是放不下高薪厚職,爬越高越難放手。[詳情]
  8. 香港需要我?政府幾時幫過我?
    為擔心前途問題,稍有條件都移民,但由於外國生活欠支援,有人發展不順又回流。他們說,社會未關照過甚麼,若大難臨頭定再遠走。[詳情]
  9. 回流搵食是栽培,賺夠走人是讓位
    社會精英雞飛狗走,有十大傑青舉家移民後隻身回港,賺夠後再與家人團聚。本地企業嘗試培養人才,但當接班人夠班又移民或跳槽。[詳情]
  10. 傑青回流擺明搶錢,家人認同犧牲最大
    對於一班精英來說,香港是全世界最易賺錢地方。那些年,有十大傑青家舉家入藉加拿大,然後隻身回港擺明車馬搶錢,供家人異地過好生活。家人痛苦之餘,卻認同做父親犧牲最大。[詳情]
  11. 九七大限發達良機,回流港人見獵心喜
    那些年回流香港精英看準九七發財機會,有憑過去人脈做獵頭者抽佣,也有做地產經紀,但求盡快賺錢離開。[詳情]
  12. 手持外國護照,歎本地青年冷漠短視
    後過渡期香港,人人賺錢至上。有回流精英盼追回經濟起飛紅利,抱過客心態生活,又看不過眼本地青年冷漠短視。[詳情]
  13. 落地難生根,加燦港燦也在捱
    那些年本地精英逃亡潮造就留港人士上位,後來礙於生計回流賺錢,被嘲背叛香港;他們則反指留港人士在殖民地生活是背叛中國。[詳情]

[太平門系列]

  1. 越洋結婚棄專業,借他方條件避險
    過去兩代人多是戰後從大陸湧港,1980年代則奔往美加澳紐。千方百計遠走不是嚮往新生活,而是想借他方條件避險。[詳情]
  2. 勉強寄居,兩頭唔到岸
    1980年代前途大局既定,不少人為逃避九七投奔他方,卻始終無法適應外地生活。[詳情]
  3. 逃生者眾,移民顧問吃香
    聯合聲明前後香港湧現第二波移民潮,適逢好些國家移民招商,各式移民顧問生意應運而生。除了辦手續,更提供資訊度橋教路。[詳情]
  4. 為求過骨,挖空心思
    前途問題掀起浪潮,專業人士和大商家不愁後路,稍有資產則會申請創業移民。有顧問度橋,做墳場管理、蛇皮生意都變身企業家。[詳情]
  5. 生意判上判,特許顧問與駁腳分帳
    澳洲委託私人機構代理商業移民,不少在香港駁腳拉客,其他國家雖無特許制亦靠駁腳,一般人見有外地掛勾就信,其實多是轉介分帳。[詳情]
  6. 政商合作,前官員豬籠入水
    有外地官員看準機會辭職做移民生意,他們與舊同僚的交情,令客人相信審批有優勢,外地政府則似乎視若無睹。[詳情]
  7. 移民生意和味,業界良莠不齊
    移民業界良莠不齊,有顧問串通賣蝕本生意,有直接夾帶私逃。有移民顧問形容自己如醫生遇瘟疫,錢送到面前,擋也擋不了。[詳情]
  8. 砍樹建豪宅炒樓,加國居民不滿港人作風
    前途問題引發移民潮與資金逃亡潮,港人在加拿大砍樹建豪宅炒樓帶動經濟,加國居民無感恩,反而怨聲載道。[詳情]
  9. 名車出入推高樓價,港式土豪形象欠佳
    加國老人和青年目睹移民港人推高樓價,港生坐名車上學,越覺無立足地。[詳情]
  10. 地產經紀大學教授,多謝港資帶動就業
    1980年代末港人移民加國投資房地產數以億計。加國人抱怨炒風令他們買不起樓,但有地產經紀和大學教授認為投資移民確是恩主。[詳情]
  11. 港人加國盲搶樓,駁腳奸商齊發財
    前途問題影響,港人爭相逃亡,更逼切為資金找避險地,好些人隨加國炒樓潮隔岸盲搶樓,結果被駁腳代理和無良經紀搵老襯。 [詳情]
  12. 蘇格蘭專家倡港人建西方之珠
    六四後部份西方國家視港人為難民,有建議安排港人到蘇格蘭西岸解決九七危機。但由於地勢隔涉,當地人形容居其中等同放逐。[詳情]
  13. 蘇格蘭人身土不二,買島建港大計艱難
    六四後有蘇格蘭專家提議港人在當地西岸半島重建新香港,但高原居民普遍熱愛家園,寧願捱窮不賣地。[詳情]
  14. 清教徒掌公共秩序,路易士島戒賭首選
    六四後有建議港人在蘇格蘭買島重生,選址之一路易士島以宗教氣氛濃厚見稱,有香港移民說勝在生活苦悶適合戒賭。[詳情]
  15. 挽救蕭條經濟,學者倡港人遷利記祖家
    六四後有英專家建議港人遷利記祖家,當時利物浦失業稱霸,華人開外賣鋪要用鐵絲網包圍全店。 [詳情]
  16. 昔日英國重鎮港口,打工不及領救濟
    六四後有專家建議港人進駐利物浦,當時這工業重鎮一片蕭條,當地年青人靠撞爛車比賽度日;香港移民則日做夜做儲錢搬到中產區。 [詳情]
  17. 振興紐卡素,香港廠家老鼠拉龜
    六四後有建議港人赴英開廠落地生根。有先行香港廠家說,英國基層安於現狀,三倍人工也不加班,準時交貨難,生意不易做。 [詳情]
  18. 英人抗拒搶飯碗,港人港資請過主
    六四後有專家建議港人赴英開廠重生,先行香港廠家話千祈咪制。當地工人則堅決反對港人來搶飯碗,認為港人應在本身地方作打算。 [詳情]
  19. 中港生意利潤高,爭英護照為嗜好
    六四後少數香港精英取得「限量版」英國居留權,有人形容只當首飾收藏,因為中國必繼續開放,香港前途無限。 [詳情]
  20. 難得廉價居英權,澳洲港商無執輸
    六四後,有持澳洲護照港商則以企業家身份爭取「限量版」居英權,形容是港府難得廉價服務,無理由執輸。 [詳情]
  21. 進退兩難,愛國留港也謀後路
    六四後英國推出限量版居留權給港人。好些合資格夫婦立志留港貢獻中國,亦有對前景悲觀擔心局勢惡化,要盡力謀後路、避風險。[詳情]
  22. 不是怕九七,是給兒子選擇權
    六四後英政府為安撫港人,推出限量版居留權,有專才說申請純粹爭發展機會,不是怕九七,若情況差會保持沉默。[詳情]

[太平門系列外篇]

  1. 溫哥華炒樓潮,始於香港巨富注資
    1980年代末,港人挾資金往加拿大掀炒樓潮引來居民不滿。其實真正始作俑者,是李嘉誠等富豪大舉注資溫哥華世博地皮項目。[詳情]
  2. 政經角力,溫哥華世博地皮益港商
    1987年香港巨富競投溫哥華世博地皮打低地頭蟲對手,揭港資大舉登陸加國序幕。傳媒隨即發現省政府近乎賤賣土地,一度群情汹湧。[詳情]
  3. 隔岸售樓惹反彈,李澤鉅承諾加人優先
    李嘉誠投得溫哥華世博地皮不久,李澤鉅加國樓盤也在港大賣掀炒樓熱。輿論壓力下,李澤鉅向加拿大人保證賣樓不再忽略居民需要。[詳情]
  4. 《資本》轟港富橫行,與民為敵
    《資本雜誌》有文章轟港人做新土豪,又轟加國政要玩政治,李嘉誠、李澤鉅等富豪漠視民情。年多後,雜誌有專訪為李澤鉅洗底。[詳情]
  5. 1970年代,商賈富豪早部署轉移陣地
    移民顧問李懷國概述前途問題如何影響港人港資外逃,早在1970年代商賈富豪已部署兒女入藉加國,以便轉移陣地。[詳情]
  6. 港富中資湧加國,被指政治滲透
    1980年代起,香港巨富和中國資金陸逐在加國大展拳腳。傳聞加國情報指,背後有涉政治滲透跡象。[詳情]
  7. 揭同僚收受利益,移民官警官丟飯碗
    九七前夕,有資深加國移民官與執法人員揭同僚收利益,指中國透過香港富豪、黑社會與人才交流滲加國,終被指反華上腦,飯碗不保。[詳情]

[八九民運雜憶]

  1. 六四鎮壓前,港人信靠鄧小平
    六四前港人對聯合聲明半信半疑。有能力的不惜一切移民外國,其餘則寄望開明領導信守承諾,透過基本法條文保障生存空間。[詳情]
  2. 憧憬北京學運,解決九七危機
    1989年4月,北京學生悼念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後演變成大規模民運。當時不少港人擔憂九七,憧憬著中國一夜民主,煩惱就煙消雲散,但5月19日總理李鵬戒嚴令使港人驚覺事態嚴重。[詳情]
  3. 目睹鐵腕真貌,前途信心崩潰
    1989年6月4日凌晨解放軍在天安門展開血腥鎮壓,其後政府更進行大搜捕。港人透過電視目睹鐵腕真貌,難接受八年後被這政權統治。[詳情]
  4. 開明領導夢碎,擔心秋後算賬
    六四後港人曾盼鄧小平與鎮壓無關。隨著鄧再次亮相與軍人握手,港人開明領導夢碎,不少更擔當局算賬到自己頭上。[詳情]
  5. 支聯會誕生,社運老兵批壟斷群眾
    1989年5月,香港民情隨北京學運局勢沸騰,草根團體自發推動聲援。百萬大遊行後,司徒華宣佈成立「全支聯」領導運動。翌日,社運老兵黎則奮等上教協抗議司徒華先斬後奏,企圖壟斷群眾。[詳情]
  6. 港人義憤滿腔,幾與北京決裂
    那些年港人目睹中國政府鎮壓激起滿腔義憤。但抗議聲沒維持多久就換成平穩過渡、夾縫爭民主,期盼開明領導自我完善的務實旋律。[詳情]
  7. 收起義憤口號,放眼長期營運
    那些年支聯會領導取消三罷被質疑有負群眾。大會擬訂方向,主力推動不損香港經濟的不合作運動,無意實踐開初激進口號。[詳情]
  8. 耶教與三罷
    1989年5月19日李鵬戒嚴令一出,港人激憤,耶教組織「全港基督徒聲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也呼籲信眾響應支聯會三罷。[詳情]
  9. [文獻] 無懼八號風,怕民運失控
    八九民運牽動港人,有兩個時刻民情尤其沸騰,第一是李鵬宣佈戒嚴後,第二是當局血腥鎮壓後,本地領袖司徒華分別做出相反決定,《司徒華回憶錄》記述背後考量,值得對照閱讀。 [詳情]
  10. 支聯會組織,好過野貓式
    六四後支聯會號召全港三罷遊行,卻因凌晨旺角騷亂取消。負責人李永達強調以組織方法疏導民眾,正好避免野貓式破壞蔓延。 [詳情]
  11. 市民擠提中資銀行,支聯主席呼籲冷靜
    六四後不少市民排長龍要擠提中資銀行,支聯會李柱銘、司徒華與主流輿論一致呼籲市民冷靜,強調擠提無助大局。 [詳情]
  12. 陳文鴻倡經濟施壓,李國寶抬錢救中銀
    八九民運期間,匯點陳文鴻等曾建議港人擠提中國銀行向北京施壓,不少市民響應呼籲。那邊廂,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主動提出借錢給中銀應急,無借據無點算親自押送5億銀紙送上門。[詳情]
  13. 突破新聞封鎖,隔岸參與大局
    六四後傳出中國內戰,不少港人盼突破新聞封鎖能隔岸參與大局。 [詳情]
  14. 支持反革命,港人無法回頭
    六四後「三大才子」黃霑、倪匡、蔡瀾在亞視成人節目大談時局,認為經過幾個星期政治表態支持學運,港人已成政權眼中釘。[詳情]
  15. 或做順民,或待變局
    1989年6月,黃霑、倪匡、蔡瀾暢論六四後局勢,認為港人若無法變做順民,要不移居福克蘭,要不待全球華人起變局。[詳情]
  16. 見證北京學運,立志不再冷感
    1989年,過百萬港人因北京學運熱血起來。見證六四的一代,有立志惡補民主常識,對政治不再冷感。[詳情]
  17. 西方制裁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六四後西方制裁中國,令本來陷困境的經濟局面更岌岌可危。中共領導江澤民怒斥外國勢力陰謀顛覆,同時貶值人民幣催谷出口救亡。[詳情]
  18. 鄧小平曾擔心英國會否交出香港
    六四後西方制裁中國,本地左派曾鈺成透露,中共元老鄧小平曾擔心英國會否交出香港。[詳情]
  19. 港人信心危機重臨,前途方案百家再鳴
    話說中英談判時,港人曾爆發信心危機,但不久即接受現實,直到目睹北京鎮壓,才擔心起自身安危,坊間百家再次爭鳴各種前途方案。[詳情]
  20. 藥石亂投,自我安慰
    六四後鄭經翰曾撰文概括社會心態,形容普遍港人認為若不能維持現狀,最好可以移民他國,否則就只好接受現實。[詳情]
  21. 齊上港督府,誓開太平門
    六四後港人一度爆發前途信心危機,有自稱民族主義者也為人安排後路爭取居英權:「就算孫中山先生幹革命也不是要在廣州搞到底吧!」[詳情]
  22. 群情洶湧,港府與英保持距離
    港人支援北京學運熱情,六四後演化成爭取居英權力量。面對群情洶湧,港府刻意與英政府保持距離,塑造為港人發聲形象。[詳情]
  23. 爭居英權,基層組織憂更快玩完
    六四後,兩局議員、工商專業和民主人士紛紛著力爭居英權,但基層組織擔心最後只有精英出走,香港環境更加不利。[詳情]
  24. 居英權擴充版,買島重建新香港
    六四後為堵人才外流,工商專業人士鄭經翰、黎智英、梁伯韜、袁天凡等自掏腰包策動群眾爭後路,又建議在澳洲買地建設「新香港」。[詳情]
  25. 商界百億租港大計,間接導致許家屯下台
    六四後,船王包玉剛女婿Helmut Sohmen曾找許家屯洽談用100億港元租金,給港人1997年後有10年自治。[詳情]
  26. 北風撲面,低調經營
    六四後半年,中英關係緊張。中方鋪天蓋地抨擊香港反共勢力,港府則嚴厲管制抗議活動,支聯會亦低調轉營為民族教育。[詳情]

[後六四香港]

  1. 樓市股市插水,藍領白領慌張
    六四後,各行各業人心惶惶,各國領事館大排長龍。不少人為謀後路恐慌吐現手頭資產,令股市蒸發千億,豪宅跌近四成。[詳情]
  2. 公司調職,順便辦移民
    六四後有在中國設廠港商把生產轉東南亞,同時為安撫中層職員憂慮,透過調職順便為他們安排移民,但普遍中下層卻無這些機會。[詳情]
  3. 苦海求生,中下層市民棄中國籍
    六四後香港人心惶惶,有為買政治保險爭取居英權運動,英政府最後僅提供有限名額,計分制為精英而設,中下層市民卻仍搶著歸化英籍,博入場競逐機會。 [詳情]
  4. 英國收緊移民法,議員高調爭威望
    1962年起英國逐步收緊移民法,防止殖民地人民湧入本土。六四後兩局議員高調赴英為港人爭居英權,分析指行動於事毋補,只夠取回愛國民主派所贏得部分威望。[詳情]
  5. 早有預算要走數,拒為港人鋪後路
    六四後英外次簡艾德說,若情勢惡化,大量港人變難民,會請國際力量幫忙。學者批評英國開空頭支票,實情自聯合聲明已預算要走數。[詳情]
  6. 為免影響選情,英政界迴避港人居權
    1989年7月初賀維訪港,強調了解港人憂慮,但居英權保險實太危險。學者分析,港人居權是燙手山芋,無論英國執政或在野黨都不想為此自製政治炸彈,影響未來大選。[詳情]
  7. 英政府推動,七國表態撐香港
    1989年7月中,英政府成功爭取七國首腦口頭表態撐港,但有分析指一切還看中國政權實力。[詳情]
  8. 看清中英實況,哀莫大於心死
    六四後兩局議員代港人爭居英權,英國及世界輿論支持,但英政府強調無可能,有港人說看清中英真面目,哀莫大於心死。[詳情]
  9. 打蛇隨棍上,爭居權變爭民主
    六四後兩局議員為港人爭居英權,其他團體相繼仿效。有分析認為他們早知難成功,但希望打蛇隨棍上重推民主化議題,累積政治本錢。[詳情]
  10. 爭居權安撫民心,始終撐回歸祖國
    有份發起「港人救港」的支聯會主席司徒華說,爭居英權與支援民運同樣重要,他無意迫人做烈士,又信港人無論去向都是炎黃子孫。[詳情]
  11. 中港一家未合時宜,四五備受主流排擠
    六四後不少人擔心自身前途。支聯會領導以個人身份號召向英方爭逃生後路,被指削弱聲援中國決心。那邊廂,包括學聯與四五行動等則主張中港一家共患難,受主流輿論甚至大台排擠。[詳情]
  12. 不滿大台排擠異見,支聯董事請辭抗議
    當年八九民運,香港主流民主派司徒華逕自成立支聯會,選出董事過半自己人。部份成員不滿大台排擠異見,更有人憤然辭職抗議。[詳情]
  13. [文獻]《人民日報》艾中(1989):港英眼皮下有人顛覆中央
    1989年7月《人民日報》文章不點名指控支聯會正副主席顛覆中央,此後港府密函中方保證,不容香港成顛覆基地。[詳情]
  14. 被斥顛覆中央,支聯矢口否認
    《人民日報》不點名批評支聯會司徒華、李柱銘顛覆中央,二人斬釘截鐵否認指控。[詳情]
  15. 草委大局難,重返關鍵一席不果
    六四後李柱銘司徒華宣佈暫停基本法起草工作,後來李柱銘改口說要重返草委會,當局要他放棄顛覆立場,李柱銘強調除非被罷免,否則到大陸闖關,其後中方正式撤去他和司徒華職務。[詳情]
  16. 百萬人民運退潮,港府加緊控制群眾
    六四後4個月,新華社舉行國慶酒會,場外四五行動等過百人示威被警方武力鎮壓。多個團體抗議港府借機收緊控制群眾。[詳情]
  17. 國慶酒會警棍齊飛,四五行動幾被割蓆
    激進組織四五行動抗議國慶酒會,被控襲警及非法集會等罪名。四五成員劉榮錦憶述,支聯會領導人本想與他們割蓆,但遭其他成員反對。[詳情]
  18. 嚴打示威,警闖電視台搜帶
    六四後警方加緊打壓示威,又高調到電視台搜帶。學者質疑當局濫權;記協劉慧卿批評有損新聞獨立;大律師李柱銘則指示威片不涉私隱。[詳情]
  19. 記協反對提交遊行影片,憂採訪變搜證公信盡失
    六四後警方為檢控國慶酒會示威者,特別到電視台搜證。有法律界認為記者應盡公民責任合作;記協劉慧卿反駁指記者將失去大眾信任。[詳情]
  20. 激進組織與守法文化
    警方以強硬手法對付國慶酒會示威的四五行動成員。民主派認為四五破壞他們與警方默契,也有評論指港人欠缺政治常識。[詳情]
  21. 港府密函曝光,重申嚴正執法不容顛覆活動
    1989年10月底,《南華早報》爆料港府政治顧問曾去信新華社,表示會顧全中方利益,無意令香港成為顛覆基地。[詳情]
  22. 收緊示威活動,檢控山雨欲來
    1989年新華社國慶酒會衝突事件,港府強硬收緊示威規模幅度,民主派保持低調,訴訟壓力令示威組織內閧分裂。[詳情]
  23. 受北京學生感召,專業人士放棄出走
    六四後無數港人千方百計移民逃生,也有專業人士選擇留下來,形容是盡本分,亦捨不得中上層生活。[詳情]
  24. 醫生矢志留港報國,準備隨時被捕坐監
    六四後香港專業人士爭相謀後路,但有社工說留港是發揮機會,也有醫生表示已準備好隨時被捕坐監。[詳情]
  25. 先安排退路,再談共患難
    六四後部份精英說不應一走了之,但萬一危險也會安排退路。[詳情]
  26. 不滿領導撐鎮壓,左派報人齊辭職
    八九民運期間,香港左派紛紛表態撐北京學生,《文匯報》不但在李鵬戒嚴令翌日社論開天窗,後來更集體辭職明志。這群報人自組《當代》時事雜誌,艱苦經營數年後易手結束。[詳情]
  27. 北京整頓前夕,本地左派揚言立足香港推愛國民主
    六四後北京著手整頓香港左派團體。昔日帶頭上街聲援學運的工聯會,以及曾是支聯會始創成員,後來宣佈退出的教聯會都說對中國政權感疏離,會選擇不同策略推動愛國民主。[詳情]
  28. 黎智英巨資創《壹週》,李子誦艱苦辦《當代》
    六四後大半年,香港湧現多份時事雜誌,被稱「民運商人」成衣老闆黎智英斥巨資高薪挖角創辧《壹週刊》;也有十多位前《文匯報》職工與前社長李子誦合力艱苦經營《當代周刊》。[詳情]
  29. 時事雜誌熱,娛樂化搶市場陣地
    六四後香港一度掀起時事雜誌熱,中國諍友、成衣商人和社運老兵紛紛辦周刊。左派報人李子誦在當局封殺下燃燒人脈資金苦戰《當代》;生意人黎智英《壹週刊》則以時事娛樂化搶佔市場。[詳情]
  30. 社運老兵辦周刊,理想現實顧此失彼
    六四掀起時事雜誌熱,社運老兵吳仲賢創辦《香港政經周刊》,在大眾化內容中滲入政治與社會平等,務求殺出血路,終難敵市場壓力。[詳情]
  31. 《倩女幽魂》諷愚忠救國
    電影《倩女幽魂II人間道》製作期間六四發生,監製徐克加插大量政治隱喻,主角寧采臣勸忠臣不應幻想愚忠可以救國。[詳情]
  32. 東歐浪潮湧至,支聯會調高姿態
    1989年底東歐民主浪潮令一度沉寂的支聯會改變低姿態,在遊行高叫四五行動激進口號。主席司徒華反駁,調高姿態是回應市民心聲。[詳情]
  33. 不甘落後群眾,再呼激進口號
    1989年底,一度沉寂的支聯會乘東歐浪潮再搞除夕活動,起初取態低調,後來受群眾感染。當時有意見認為,若支聯會再不改就落後。[詳情]
  34. 九一直選近,支聯會常委熱心組黨
    六四後香港民主派掀組黨參政潮,這邊廂梁智鴻、馮檢基等磨拳擦掌;那邊廂過半籌委是支聯會常委的港同盟也為九一直選招兵買馬。[詳情]
  35. 港同盟成立,盼消除中方誤解
    六四後本地民主派發動大團結組黨,1990年港同盟誕生,主席李柱銘說致力香港事務,與支聯會不同,港同盟盼消除中方誤解。[詳情]
  36. 支聯組黨入建制,雙重角色難兼容
    港同盟成立,近半中常委是支聯會常委。黨中人認為毋須劃界線,匯點張炳良則指爭民主與入議會難兼容,前者對抗見稱,後者講求合作。[詳情]
  37. 學界與民主派分道揚鑣
    1990年《基本法》拍板,民主派轉攻九一直選建制路,部分社運學界代表不滿支聯會領導層裡同屬港同盟人士為利益對民運立場搖擺。[詳情]
  38. 民主歌聲續集,華東賑災匯演
    1989年不少香港藝人表態支持北京學運。兩年後華東爆發水災,演藝界再辦音樂會籌款,「中國人關心中國事」成了中港融冰起點。[詳情]
  39. 玫瑰園救港人信心,備忘錄突破西方圍堵
    六四粉碎港人信心,港督宣佈玫瑰園計劃沖喜,耗千億建赤鱲角新機場及配套。中方借機迫使英首相與中國總理破冰,成功突破西方圍堵。[詳情]
  40. 看破世事北上營商,義憤港人變陣療傷
    六四後兩年多,昔日熱港人有看破世事無常;有社運老兵安排妻兒移民後說衝勁盡失;有港商本來移走生產線又搬回中國。[詳情]
  41. 美港政策法誕生,緩和制裁中國浪潮
    六四後美國國會一片制裁浪潮,立法局議員李柱銘多番奔走促請美方保護香港同時不要制裁中國。其後美國國會通過《香港政策法》,既承認中國主權又區隔對待香港,緩和了制裁浪潮。[詳情]
  42. 政商精英輪流遊說,延續中國最惠國待遇
    六四後美方加緊審視中國MFN,港商赴美要求生意與政治分家;港同盟李柱銘則主張MFN連同人權爭取才有牙力。隨著克林頓總統放水,美商大搖大擺到中國尋利,成就世界工廠崛起。[詳情]
  43. 政壇老手任港督,英廷敗部復活戰
    六四後港府各種安撫民心措施成效未彰,為挽回威信,英廷任命政壇老手彭定康到港收拾殘局,在基本法夾縫炮製最後民主。[詳情]
  44. 鑽入基本法殘局,彭督扭橋爭籌碼
    六四後北京嚴防香港顛覆,基本法定稿令主流民主派對加快政改一籌莫展。末代港督周旋英廷親華派與北京官員間,力爭籌碼扭轉局面。[詳情]
  45. 認清主權現實,政制爭拗支持中方
    後過渡期港人漸對中國當局改觀,有人希望用專業知識影響中國,有人對民主派失望。[詳情]
  46. 眼見身邊港人改變,精英深感統戰威力
    六四後有本地精英決意留港過九七,眼見身邊港人陸續抽身迴避政治,深感統戰威力,但仍主張壓力下爭取到底。[詳情]
  47. 非政治化情懷,回應信心危機
    六四後為回應信心危機,「歌神」許冠傑貫徹非政治化路線,以昔日情懷呼籲團結,迴避對抗式表態,廣受大眾歡迎。[詳情]
  48. 許冠傑和諧歌,麻醉式快樂
    港人移民人數再創高峰,許冠傑〈話知你97〉是當時「勵志歌」,有評論認為反映港豬雛型:明日懶鬼理,最緊要依家 Happy 話知佢死![詳情]
  49. 史上最紅基本法歌曲
    為回應移民潮並推廣《基本法》,前民建聯副主席程介南請區瑞強寫維穩勵志歌〈我至叻〉,大受港人歡迎,更令荷蘭叻陳百祥鹹魚翻生。[詳情]
  50. 世代共業,萬人合唱〈我至叻〉
    1994年底,陳百祥在電視首演〈我至叻〉唱好九七,衍生出遊戲節目和紅館大合唱。[詳情]

[大限啟示錄]

  1. 預言九七變遷,祝願港人做「偉大同志」
    九七前夕,台灣唱作人羅大佑與本地填詞人林夕聯手炮製歌曲《皇后大道東》,預言英治香港將如何變遷,希望港人能成為「偉大同志」,做中國現代化師父。然而兩人承認,良好祝願背後不無隱憂。[詳情]
  2. 公務員過渡,高官接受國情再培訓
    面對九七,港府在1990年代中開始,陸續安排各部門高級公務員北上認識祖國,學習按京官立場看事物。[詳情]
  3. 中方逼表態,公務員左右為難
    後過渡期中英爭拗加劇,高級公務員既要為港府政策護航,又被中方脅逼表態。不少自覺身處夾縫,有辭官歸故里,有漏夜趕科場。[詳情]
  4. 過問港府工程,中方借經濟打政治牌
    後過渡期,中方嚴加過問港府各項大型計劃,處處索取開支細明,又借經濟打政治牌。[詳情]
  5. 調整辦事手法,公務員惡補京式溝通
    九七前夕,中港高官加緊聯誼,公務員惡補大陸溝通文化。有訪京高官表示,相信中國法治和反貪前景一片光明。[詳情]
  6. 抵銷抗議雜音,親中學運組織崛起
    九七臨近,受親中人士贊助的學生組織橫空出世,強調理性務實,不應以有色眼鏡看中國。[詳情]
  7. 明報記者國安法重囚,港人撐和記踩線廣告
    當年電訊商花百萬元拍宣傳片,紅星黎明化身爆料英雄,被認為有政治隱喻,港人透過支持商業踩線題材展示精神勝利。[詳情]
  8. 直通車脫軌,青年無奈又冷淡
    立法局通過彭督政改,中方另起爐灶設臨時立法會,1994和1995年各級議會都要在九七下車。選舉當前,青年人雖然手上有票但態度冷淡。[詳情]
  9. 主權移交前夕,青年消極被動
    那些年港人見證六四鎮壓、彭督政改與中方推倒「直通車」,一班18歲青年首獲投票權,但對九七前途傾向消極被動。[詳情]
  10. 刻苦難民抗英遺民,適應環境少理政治
    九七來臨,昔日逃港難民與抗英鄉民後代,除了少數堅持表態抗衡,大多數人都以迴避政治來適應自保。[詳情]
  11. 政黨生存戰,九七前最後選舉
    1994年立法局通過政改,10個立法議席來自區議會選舉團,區選成兵家必爭,各黨為生存扭盡六壬。那邊廂中方推倒「直通車」,原有議員九七全部落車,本來政治冷感港人更麻木。[詳情]
  12. 左傾禁忌煙消雲散,急忙打造愛國公民
    英治時期香港,政府防左剔右。但隨前途談判大局既定,政治氣候開始轉變。臨近九七,學校課程開始變革,由代議政制公民教育到推銷基本法宣揚國民意識,要加速進行再政治化。[詳情]
  13. 教科書滲國情,學生反應負面
    九七將至,教署重新出版公民教育指引,主張公民品德、民族教育與全球教育並重,又指引教科書商加強中國內容,有中學生頗抗拒。[詳情]
  14. 為與國情銜接,教科書商訪京叩門
    九七臨近,本地教科書商訪京見副總理錢其琛,其後預委會亦劃出政治正確界線,務求使業界安心過渡。[詳情]
  15. 籌委會派定心丸,教科書商存隱憂
    九七將至,特區籌委鄔維庸說基本法不管意識形態,教科書商卻始終擔憂。有來自廣州的作者預計,九七後底線是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詳情]
  16. 民族教育萌芽,中小學幼稚園歌唱祖國
    主權移交前夕,香港各大小團體紛紛辦慶祝活動。教育界不甘後人,有中、小學甚至幼稚園透過歌唱方式進行民族教育。[詳情]
  17. 參加慶祝表演,盼孩子開心適應中國
    九七前夕有學校動員幼稚園學生歌唱祖國慶祝,家長說只想孩子開心,認為從小適應中國可較易接受。[詳情]
  18. 先認祖後反思,學生搞手遭同輩排擠
    九七來臨,過去才少談政治的中學校長赤膊上陣推動學生情繫中華。有負責籌辦表演學生主張先慶祝後反思,被同學強烈排擠。[詳情]
  19. 名校校長軟性表態,「非政治」式務實愛國
    主權移交前夕,為使同學適應轉變,有校長推動歌唱迎九七,同時帶隊北上扶貧,認為「非政治」式務實愛國是香港優勢。[詳情]
  20. 常識科注入民族觀,師生齊學主旋律
    九七將至,教署把小學社、科、健三科合併為常識科,稱要減輕小朋友負擔,本來非政治化教育突然大講政治。[詳情]
  21. 溫水煮蛙最後買賣,本地精英慘不忍睹
    九七臨近,有熱心社會專業人士說港人自賣令他慘不忍睹,很多人明知溫水煮蛙,卻總以為可以水滾前逃脫。[詳情]
  22. 「回歸路上」夏令營,社工勸初中生積極認祖
    九七前夕,半官方機構青年協會舉辦軟性活動,鼓勵青少年正面迎接主權移交。那邊廂,數以萬計成年人裝箱遠走。[詳情]
  23. 耶教領袖自籌國慶,引導青年迴避矛盾
    主權移交前夕,不少團體陸續表態為九七謀定位。有耶教領袖辦國慶活動表達身份認同,有耶教社會賢達為半官方青年活動贈慶。[詳情]
  24. 動員師生惡補基本法,校長拒談臨立會論爭
    隨著九七來臨,教育界動員近百中學教員研討基本法,組織者強調大局已定,學校要趕快惡補,幫學生接受現實,避免無謂爭拗。[詳情]
  25. 憧憬九七繁榮,回流精英擁抱大中華
    九七臨近,往日自稱搶錢過客的本地精英,生意遍及大中華,看著臨立會與特區班子誕生,認為終可有所歸附,對前途信心大增。[詳情]
  26. 外國護照香港居權,越多後路越安心
    九七前夕,很多往日移民外國港人,通宵排隊為子女申請香港身份證,以兼得領使保護與香港身份,認為越多後路越安心。[詳情]
  27. 回流過客不問世事,雙重後路無任歡迎
    當年有移民澳洲精英回流揚言賺就離場。隨著九七日近,聽聞申報外國護照可兼得香港身份與領使保護權,自稱過客精英亦歡迎雙重後路。[詳情]
  28. 參選臨立會,居英權變負資產
    六四後不少精英透過居英權計劃取得移民資格。但隨九七日近,致力中港生意又參選臨立會的盧律師形容昔日太平門已變從政負資產。[詳情]
  29. 政漫作者傳媒精英,異口同聲審慎樂觀
    九七前夕,政治漫畫作者、政論雜誌董事與年青記者異口同聲擔心言論空間收窄,但相信群策群力可發揮作用,香港長遠能裨益中國。[詳情]

[後九七香港]

  1. 常識老師投入認祖,冀成榜樣感染學生
    主權移交後新學年,教科書陸續加入認祖元素。有小學老師認為要以身作則自己先學愛國,才能幫助學生轉變態度。[詳情]
  2. 課程滲透政治元素,學生抗拒身份灌輸
    九七後中學課程陸續加入中國政治元素,有老師形容這是滲透式教育,有認識就能談愛國,幫助下一代定位,但有學生表明抗拒灌輸。[詳情]
  3. 更換史觀修改用字,迴避矛盾大勢所趨
    九七後香港教科書植入中共史觀,首次國共合作過去沿襲民國「聯俄容共」,變成「聯俄聯共」,有作者認為是大勢所趨。[詳情]
  4. 為免政治風險,教科書刪台灣內容
    主權移交後,教署要求教科書按一個中國原則修訂。有教科書主動刪去台灣部份,引來坊間批評。[詳情]
  5. 選舉規則七年三轉,比例餘額遏止獨大
    九七前後選舉規則接連變更。學者分析,為遏制民主派一黨獨大,原初雙議席雙票制換成單議席單票制,最後變成比例代表制最大餘額法。[詳情]
  6. 西瓜靠大邊,棄保混戰考
    1998年首屆立法會選舉戰情激烈,「獨立」劉江華為應戰新東大選區「被迫」靠攏民建聯。名單投票方式又使政黨成員因排名鬧嚴重紛爭。[詳情]
  7. 多接觸中國新聞,青年包容走後門
    主權移交後,有本地學生說,多看大陸新聞,思維逐漸改變,越來越包容貪污濫權走後門行徑。[詳情]
  8. 賺快錢風氣日盛,行事正當最吃虧
    九七前後,廉署接連發現青少年對貪污越來越容忍。有青年說成年人賺快錢風氣影響甚大,令他們相信行事正當最吃虧。[詳情]
  9. 打工追不上社會,若無罪責難抗貪
    主權移交前後,有青年人說眼見身邊賺快錢成風,正常打工追不上步伐,坦言若不用後果很難抗拒貪污行為。也有人認為,未經歷貪污禍害的一代港人,北上旅遊經商容易受感染習慣行賄。[詳情]
  10. 校長勸勉青年簡樸,紅籌經理宣揚廉潔
    九七後,有校長以發財立品故事勉勵青年人過簡樸生活;有紅籌高層強調商界重視廉潔形象。[詳情]
  11. 議員力促中國入世,生意提升法治人權
    當年港商和政客不違餘力爭取中國貿易地位,民主黨李柱銘指國際貿易有助中國學習合約精神,改善法治人權,意見廣受親華議員引用。 [詳情]
  12. 人大釋法後,禮讚基本法
    2000年,居港權釋法後一年,為紀念基本法頒布十周年,港府辦基本法填詞比賽,冠軍作品由陳奕迅、蘇永康、容祖兒等傾情演繹。 [詳情]
  13. 為解財赤,港府邀市民做地鐵老闆
    2000年,港府為舒緩金融風暴財赤,以提高效率為名推地鐵上市,港人破紀錄申請,紛紛以「做地鐵老闆」為榮。[詳情]
  14. 香港製造奄奄一息,新舊行業拼命求存
    曾經輝煌香港工業,九七後奄奄一息。有老牌製衣廠生產線大幅外移,少數工人憑「香港製造」配額工序保飯碗。有網遊商率土炮隊伍孤軍作戰,要在外國政府支持的強勁競爭中殺出重圍。[詳情]
  15. 財爺力倡本土經濟,小商戶仍難逃取締
    金融風暴後香港衰退,財政司揚言推本土經濟,十八區獻策,由人工瀑布到廟前賣武。那邊廂,屋邨商戶則陸續被當局取締。[詳情]
  16. 新大笪地曇花不再,本土特色還看周遭
    香港衰退,政府探討本土出路,大笪地遭頂爛市,魚排釣魚受政策綑綁。有區議會想將魚市場改大商場,大學畢業生反稱,幫助當地居民繼續生活才是長久發展之道。[詳情]
  17. 劉迺强揚言重振本地菜,廠商促港府引工業回流
    九七後香港衰退,港府提倡本土經濟引坊間憧憬。政協劉迺强揚言重振本地種菜業;那邊廂有廠商聯手,遊說港府以優惠政策吸引北上生產者回流,學者雷鼎鳴則認為補貼「養懶廠」。[詳情]
  18. 沙士源頭消息滯後,事過境遷建功昂首
    當年SARS疫症源頭廣東,曾被指封鎖消息淡化疫情。省委書記張德江其後任政治局常委,2016年訪港時強調與香港共抗非典並取得勝利。[詳情]
  19. 屢勸高官無效,醫學院長親揭疫症爆發
    當年香港沙士由威爾斯醫院爆發,醫管局低調處理,中大醫學院院長鍾尚志多番警告政府無效,自行向記者透露,社區爆發危在旦夕。[詳情]
  20. 醫生投訴裝備短缺,名嘴發動民間自救
    沙士初爆發,有醫護家屬說前線資源短缺,被高層威脅懲處。商台名嘴鄭經翰號召市民捐款為前線買口罩,掀民間自救之風。[詳情]
  21. 高官藝人落區打掃,急救港府管治危機
    2003年香港被列沙士疫區,董建華班子展開反宣傳救市,前行會王䓪鳴發起「心連心全城抗炎大行動」,透過派台歌、密集廣告、高官藝人落區打掃及傳媒馬拉松報道營造正能量。[詳情]
  22. 中國巨額捐助世衛,即撤粵港旅遊警告
    2003年沙士,香港成了世界疫症出口站,港官偕同吳儀副總理努力游說世衛撤旅遊警告,本來距標準尚遠,豈料世衛突然改口開綠燈。[詳情]
  23. 社區爆發醫護殉職,民眾要求獨立調查
    當年沙士蔓延,香港醫院接連爆煲,民眾要求獨立調查,特首則由楊永強局長領導檢討醫療系統,一度被指「自己查自己」。[詳情]
  24. 青春偶像齊跳唱,慶賀基本法週年
    2005年《基本法》頒布十五周年,官方大肆慶祝。李克勤、梁詠琪和陳慧琳大唱《熱愛基本法》,Twins引領傑出學生做宣傳大使。[詳情]
  25. 歐美損手憧憬神州,匯豐化身帶路好友
    當年中國入世放寬對外資銀行限制,匯豐銀行率先擴展在華業務。隨著歐美業務損手,匯控近年進一步聚焦中華,唱好一帶一路。 [詳情]
  26. 主權移交十年,精英感激中央關照
    主權移交十年,有昔日矢志留港醫生期望用專業轉化中國;也有律師得益於中港經貿,說身為中國人十分威風。 [詳情]
  27. 目睹經濟狂飆,憧憬中國民主進步
    京奧前夕,矢志留港精英有認為普選指日可待;也有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深信民主也快超越香港。[詳情]
  28. [文獻] 劉慧卿《偏向虎山行》印記2003七一後泛民困境
    2008年上旬,昔日記者姐姐劉慧卿轉戰過多屆議會,逐步趨向光譜溫和位置,出版文集記錄2003七一虛火後幾年變遷下泛民主派困境。[詳情]
  29. 反洗腦前傳,泛民有條件撐國教
    2011年5月,港府就中小學國教科展開諮詢,中聯辦官員發表「必要洗腦論」使大眾嘩然。立法會6月辯論,民主派強調若增批判內容將有條件支持,不過動議和修正案仍遭否決。[詳情]
  30. 學民疾呼反染紅,教材惹火家長驚
    曾蔭權管治末年,港府火速推動國民教育必修課程,一班中學生趁暑假遊行抗議。隨著坊間爆出官方資助教學手冊惹火內容,好些本來沉默家長驚覺問題埋身,高叫「唔好搞我個仔」。[詳情]
  31. 遊行狙擊無以繼,良心開學來謝幕
    2012年暑假,一班學生與家長透過遊行、聯署、集體寫信及狙擊建制派來反對當局推國教,政府保持強硬回應。運動搞手為升級煩惱,決定辦嘉年華音樂會作階段總結,但學生絕食擊起千重浪。[詳情]
  32. 青年絕食選情告急,結束佔領巷戰開花
    2012年9月,反國教行動蔓延到立法會選舉前夕,特首當晚宣佈取消開科死線,交由學校自決。大聯盟隨即結束佔領,有形容是階段勝利。[詳情]
  33. 建制泛民跨黨合作,擴展驅逐議員權力
    2011年5月11日,建制泛民跨黨派通過將驅逐議員退席權力擴至所有委員會主席。[詳情]
  34. 獅子山下團結旋律,社會矛盾同舟護航
    2013年港府發起「家是香港」要用正能量凝聚港人,請兩代歌神合唱主題曲,填詞人承認創作歌詞過程有淡化矛盾情緒。[詳情]
  35. 泛民空轉臨界點,書生揮舞激進旗
    僭建風波令各黨派質疑特首誠信,泛民接連出招皆落空,溫和學者撰文倡以長期堵路作為爭普選備用底牌,引來意想不到巨大迴響。[詳情]
  36. 溫和版塊改組上路,眾星匯聚不甘後人
    傳媒推波助瀾,溫和學者變身組織者,社運人政黨人爭相擺強硬姿態。北京接連亮紅線,港府指斥犯法,建制隔空出招在民意上搶攤。[詳情]
  37. 學生另闢急進方案,民主大黨惱羞成怒
    中學生公佈激進政改主張,深影響泛民議程。溫和龍頭也在聯盟提出包含公民提名三軌方案,但由於力保退讓空間,被進步派接連夾擊。[詳情]

[代理選戰考]

  1. 宗教篇:教牧信徒登報,被指變相挺梁
    2012年3月,特首選戰最後階段,有教會民調顯示梁振英領先,教牧信徒登報呼籲選委按民意投票,被指變相挺梁。[詳情]

[人物系列]

  1. 太平門始創者,兩局議員羅德丞
    中英談判前,英方修訂國籍法令港人失去移英權利,四年後兩局議員羅德丞「憤然辭職」,開設移民顧問公司,為擔心九七港人安排後路。[詳情]
  2. 外交遊說遭奚落,范太誓保港人不投奔怒海
    那些年,立法局議員范徐麗泰被美國政客奚落,說港人將變難民,令她決心爭取九七平穩過渡。[詳情]
  3. 少先隊長偷渡發跡,曾倡押後收回香港
    前兩局議員李鵬飛早年做共青團少年先鋒隊隊長,後經澳門偷渡來港,1978年獲委任當立法局議員,更參與前途談判。[詳情]
  4. 矢志堅守崗位,政治記者創辦巴士的報
    六四後記者盧永雄矢志堅守崗位,說逐漸學懂如何務實應對中國,要在限制中爭自主,後來輾轉創辦了巴士的報。[詳情]
  5. 逃港知青梁立人,憶苦思甜更愛國
    資深電視人梁立人是逃港發跡典型,發明過九方輸入法,趕過科網潮,炮製過主旋律劇,深感中共是最好帶頭人。[詳情]
  6. 統戰大俠(1) 被選中的媒體領袖
    那些年查良鏞透過武俠小說與報紙發揮影響,一度被左派視為眼中釘。鄧小平復出後查表態擁護,成了中方部署收回香港重點統戰人物。[詳情]
  7. 統戰大俠(2) 勸蔣經國比拼經濟,放棄反攻大陸主張
    那些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查良鏞獲邀訪台,順勢勸蔣經國放棄反攻大陸,其後撰文說統一政權是畢生願望,言論受中方注目。[詳情]
  8. 統戰大俠(3) 鄧小平像武俠英雄
    1981年7月,查良鏞攜眷訪京見領導人,說鄧小平像武俠小說英雄。當時鄧暗示有辦法收回香港維持繁榮,查良鏞舉腳贊成。[詳情]
  9. 統戰大俠(4) 主權移交正能量,務實愛國有立場
    前途談判前夕,明報查良鏞常接觸中英政要高層,會見鄧小平後更化身九七好友,接連撰社評籲港人信任開明領導。[詳情]
  10. 統戰大俠(5) 收編異見,關鍵時刻撲殺
    查良鏞力邀民主派吳靄儀加盟營造開放形象,又引入左派健筆馬力對沖。當時中方給明報獨家優待,查亦在關鍵時刻抽起惹火文章。[詳情]
  11. 統戰大俠(6) 八九學運辭草委,嘲諷彭督復歸隊
    查良鏞一度在八九辭任草委疏遠北京,幾年間評彈彭督文章再受賞識獲邀歸隊,更成特區籌委以至挺董星級助選團成員。[詳情]
  12. 前途異見KOL,被金庸踢走,自創政論雜誌
    前途談判時,香港傳媒漸靠攏主旋律,怪論作家哈公成為民間異見KOL,最後被金庸踢出《明報》,自創政論雜誌。[詳情]
  13. 化解信心危機,賭王倡聯合國託管港澳100年
    六四波及港澳經濟,賭王何鴻燊曾建議九七後聯合國託管港澳100年,令香港變亞洲瑞士城邦,獲政商界支持,但最後無疾而終。[詳情]
  14. 港版Rockefeller夭折,積極籌建港珠大橋
    為解決六四危機,賭王何鴻燊一度促聯合國在港建總部。何又加緊投資海外地產,同時伙拍胡應湘籌建港珠大橋,積極做中國跳板。[詳情]
  15. 合資企業第一人,政協常委促學生認識國情
    當年改革開放,美心家族成員伍淑清是港商先頭部隊,其後生意越做越大,又涉中港政界,更成立教育基金安排學生北上認識國情。[詳情]
  16. 民間外交拉生意,一帶一路超級聯繫人
    美心家族伍淑清是改革開放合資企業先驅,多年來利用國際人脈為中引進外資,又以民間渠道推動商貿外交,到非洲宣揚一帶一路。[詳情]
  17. 初代白手套,港產餐飲龍頭與鄉情統戰紐帶
    美心創辦人事蹟,見證香港華商如何借英資後台步向世界,同時心繫鄉情統戰紐帶,在改革開放年代支持中國崛起。[詳情]
  18. 青年自發整理疫情,迫使當局公開資訊
    2003年沙士初爆發,港府拒絕公佈染病者大廈。4名澳洲回流香港青年毅然成立網站整理疫廈名單,行動最後迫使當局改變政策。[詳情]
  19. 高官化身「四大美人」,籌款關懷沙士孤雛
    在民政事務局李麗娟牽頭下,社署署長林鄭月娥連同衛生署陳馮富珍及教統局羅范椒芬化身善長關懷沙士遺孤,傳媒暱稱「四大美人」。[詳情]
  20. 參戰元祖功能組別,「親中」馬丁勝狀門老手
    1985年民主派李柱銘、司徒華等循元祖功能組別晉身立法局。李柱銘既主張引入直選又擔任基本法草委,曾被指立場親中兼有角色衝突。[詳情]
  21. 盤谷家族取道香港,攏絡僑商貢獻中國
    陳智思父親陳有慶憑藉泰國盤谷銀行家族背景,在戰後香港金融及保險業大展拳腳,又透過僑商網絡為改革開放引入資金。[詳情]
  22. 取道香港滲台灣,周慶峻左右合流
    在台親中基層行動組織中華愛國同心黨主席周慶峻病逝。香港前途談判期間,周曾進行反對中國收回香港活動。[詳情]
  23. 殘奧第一金與復康之父愛國身影
    簡單回顧殘奧「第一金」,重新發現運動復康重要主催者,香港復康之父方心讓教授在歷史地緣下獨有的國際地位與愛國身影。[詳情]
  24. 娛圈盛世抗爭符號,梅艷芳港式家國情
    梅艷芳生前的政治參與被視為大眾抗爭符號。回看資料,其實未必是深思熟慮政治判斷,卻更類近同代港人率性義憤與想當然民族情懷。[詳情]
  25. 第三勢力游擊隊、工業翹楚與九七好友
    本地工業家蔣震早年任國軍少校,曾加入中情局資助游擊隊,最後卻成世界主要注塑機生產商兼九七好友,致力要香港扮演振興中國橋樑。[詳情]
  26. 過渡期英方勇將,貿發局中美橋樑
    英治香港高官施祖祥曾為彭督政改力戰親中輿論,九七前到貿發局任總裁,中國入世時助本地商家做中美橋樑,獲美國商務部表揚。[詳情]

[考古現場]

  1. 網上翻閱舊報,回顧香港前途
    在公共圖書館網站搜索舊報紙標題,戰後香港事蹟有《工商日報》、《工商晚報》、《華僑日報》和《大公報》可參考。[詳情]
  2. 概讀戰前戰後前途主題
    概讀戰前戰後報章,影響香港前途兩個基本主題是生意定位和地緣影響,兩者某程度也互為因果。 [詳情]
  3. 新中國成立前夕,英左派關注香港地位
    1949年5月,英左派人民反帝大會倫敦支部決議,香港地位應「由人民的意志而非由貿易或軍略考慮決定」。[詳情]
  4. 尼克遜訪華與香港前途
    1972年尼克遜訪華,香港報攤出畫報紀念,資深報人萬人傑與岳鶱分別從台灣防衛和經濟角度簡評,認為香港前途短期尚樂觀。 [詳情]
  5. 網上閱讀戴卓爾時代首相府密件
    戴卓爾基金會網站收錄戴卓爾當政時各式檔案密件,大部分已解密都有PDF。這裡以最新解封檔案為例,示範基本玩法。[詳情]
  6. 英首相寫手籲港人為前途打算
    昔日英首相戴卓爾的寫手Alfred Sherman,曾在首相訪英前撰文籲港人為本身前途作打算。[詳情]
  7. 葉錫恩、蘇守忠談香港前途
    1970年代初香港再蘊釀市政局改革,有雜誌探討政制,當年天星絕食蘇守忠訪市政局議員葉錫恩談香港前途。[詳情]
  8. 謝家駒談香港前途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謝家駒,年青時曾撰文談香港前途,指香港要在大國利益平衡中爭取脆弱自治,有如巨人掌中雛鳥。[詳情]
  9. 胡鴻烈、馬文輝談香港前途
    港督戴麟趾缷任前,有雜誌訪問胡鴻烈、馬文輝等談政制與香港前途。[詳情]
  10. 兩次暴動前夕,官方已預算要本地改革
    學者李彭廣引官方檔案說明,早在1960年代兩次暴動前夕,英政府已看到香港陷危機,但地緣壓力下改革難辦。[詳情]
  11. CIA解密文件
    CIA網站公開1940至1990年代的近百萬份解密文件,除咗睇UFO,仲可以睇同香港前途有關的檔案。 [詳情]
  12. 《讀者文摘》報導,港人擔憂抗拒超乎想像
    1983年CIA解密檔案提及《讀者文摘》報導香港民情,這裡附《讀者文摘》摘要譯文及CIA所引Louis Kraar原文。 [詳情]
  13. 成立廉署前夕,香港倫敦關係緊張
    港督急成立廉署,除了受葛柏事件影響,更源於香港倫敦自1960年代以來緊張關係。[詳情]
  14. 六七暴動與警隊改革
    六七對警隊改革影響深遠,最直接是規定所有警員受基本防暴訓練;其次是改善警民關係;另又重組刑事偵緝處瓦解華探長山頭勢力。[詳情]
  15. 現代化改革前夕,警察形象低落
    曾幾何時由於貪污濫權嚴重,港人對警隊有很大戒心,1970年代《獅子山下》一集,就講新入職警員飽受市民白眼。[詳情]
  16. 社區警察重建形象,官民溝通贏取信任
    1960年代兩次大型暴動證明,準軍事化手段未夠防社會危機。港府著手各種改革,《獅子山下》一集講當局借新生代警員贏街坊信任。[詳情]
  17. 電影公司拍片招募,強調當差值得信賴
    1970年代,為洗脫警察貪腐形象,當局邀電影公司拍片,強調加入警隊待遇優厚,更是值得信賴的男子漢。[詳情]
  18. 韓德借錢打官司遭拒,爆料助港府引渡葛柏
    1973年,正受審的資深警官韓德向警務處長申請巨款支付訟費遭拒,後來貪污罪成,卻也成了葛柏案污點證人。[詳情]
  19. 警政改革初期,新血現害群之馬
    1973年警隊透過擴大編制提高薪酬招新血,不足一年爆出有警員穿著軍裝行劫,法官建議警方更心甄選聘用。[詳情]
  20. 市民畏懼官府,遭冒警劫未敢報案
    《獅子山下》一幕講街坊被冒警行劫,還遭恐嚇不要張揚,後幸得真警察幫忙捉賊。故事反映曾經港人畏懼官府,助長類似打劫手法。[詳情]
  21. 半軍事化殖民警察,政治審查分而治之
    與英國民警不同,香港警隊成立時已是半軍事化隊伍,二戰後為防特務滲透,除審查政治聯繫,更曾聘澳門葡人秘密肅清間諜。[詳情]
  22. 港府促官民溝通,鼓勵警察贏取尊重
    1970年代,港府推動社區警政以改善警隊形象。網上流傳《事在人為》短片,一再強調要如何正當執行職務得市民合作和尊重。 [詳情]
  23. 少年警訊成立,中方曾甚有顧慮
    1970年代警隊延續六七時策略設公共關係科、少年警訊和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當局情報顯示,中方曾擔心少訊起社區監視作用。[詳情]
  24. 香港觀察社九七民調緣起
    1982年英首相訪京前夕,香港觀察社委託SRH做大型民調,認為中英只聽商家聲音,稱要港人發聲。這裡摘錄調查緣起及部份題目。[詳情]
  25. 放寬入伍條件,基礎培養新血
    六七後警隊大幅改革擴充人手,為成功招募不惜放寬入伍條件,另成立警察少年訓練學校收中三學生保送會考。 [詳情]
  26. 紀律部隊職前培訓,吸納少年減少群黨
    政府跨部門合作創立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結合學校教育與職業先修,既吸納迷途少年,又改善警隊形象,被認為是控制社會戰略手法。[詳情]
  27. 讀者建議解除不平等條約,香港無限期維持現狀
    1982年英首相訪華前夕,《明報》讀者潘佩璆建議中英宣佈解除不平等條約,香港無限期維持現狀,若中方要收回香港則全民投票。[詳情]
  28. 投身廉署伸張正義,正面劇集宣揚反貪
    1976年廉署劇集《靜默的革命》,劉松仁飾理想青年為正義放棄從醫志願投身廉署,幾經波折得母親諒解,反映大眾對廉署印象。[詳情]
  29. 廉署劇集《黑白》,觸及與警矛盾
    警廉衝突後,廉署拍劇集講新丁鄭裕玲與女警好友繆騫人關係急轉直下,故事呈現兩種角度看公私矛盾。[詳情]
  30. 六四後,李汝大質疑加速民主化實效
    主權移交前八年,仍在民主派陣營的民選議員李汝大在雜誌撰文,質疑九七前途承諾,又質疑加速民主化實效。[詳情]
  31. 澳門一二三事件與一國兩制典範
    被評為一國兩制典範的澳門,其實自1966年「一二‧三事件」後已半解放。有網上影片探討該段歷史,也提及對香港六七暴動影響。[詳情]
  32. 廉署拍攝《大龍鳳》,正直警合作肅貪
    警廉衝突後倫敦建議改善關係,1982年廉署劇集《大龍鳳》講年青督察得上級支持與廉署合作,瓦解警局內包庇非法賭檔貪污集團。 [詳情]
  33. 四五行動溫和口號,支聯列為重要綱領
    「結束一黨專政」本是中共建政前常用口號,被本地組織四五行動用來聲援中國異見者。六四後支聯會一度挪用,後來更列入五大綱領。 [詳情]
  34. 港大回國觀光團專訪
    1970年代,港大學生會率先辦28天中國觀光團,為增進了解,出發前要學唱革命歌曲,閱讀毛澤東選集及共產主義理論。 [詳情]
  35. 學者校友勉勵港大生,改造思想多讀馬列毛
    1971年港大生北上獲學者校友接待,錢偉長教授說文革最大收穫是成為人民一員;劉仙洲教授則勸青年多讀馬列毛,是史上最正確思想。 [詳情]
  36. 港大生談北上見聞,被傳媒指頭腦簡單
    港大觀光團辦記招分享北上見聞,形容國家朝氣蓬勃,市場繁榮興旺,副食品供應充足,解放軍有能又講道理,被傳媒指頭腦簡單。[詳情]
  37. 上海市革委朱永嘉談香港前途
    1971年港大學生北上問及上海市革委會朱永嘉香港前途,朱說學運有助奴化人民覺醒。多場領導座談,每逢問及林彪即氣氛大變。[詳情]
  38. 北上港大生會遇文革同胞
    1971年北上港大生,有聽幼兒叫「打倒劉少奇」;也有見武漢鋼鐵幫助亞非拉,擔心毛後中國會失傳偉大精神。[詳情]
  39. 港澳問題剪報索引(1950–1973)
    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港澳問題剪報索引(1950–1973)》按年份整理中共在港澳政治和外交事件,是難得研究工具。[詳情]
  40. 大專院校紛紛推認祖活動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漸增,各大專院校紛紛推認祖活動,有研究毛語錄、唱紅歌,也有播樣板戲,更有揚言支持兩岸統一。 [詳情]
  41. 和諧式李鵬專訪,無綫被斥走狗台
    六四後兩年,無綫播放記者袁志偉滿臉堆歡獨家訪問總理李鵬,過程刻意迴避爭議問題,事後被觀眾怒斥「走狗台」。 [詳情]
  42. 中國周數白欖,籲同學睡獅醒
    學聯第二屆中國週規模更盛,展覽吸引大批中學生,有數白欖呼籲同學勿再胡混,應為祖國遠大理想奮鬥。[詳情]
  43. 千人爭聽韓素音,論中國扶掖第三世界
    學聯會長於北京「偶遇」世界名作家韓素音邀她來港演說,三千多大專及中學師生迫爆爭聽中國革命如何解放群眾,令第三世界抬頭。 [詳情]
  44. 洪若詩論赤腳醫生奇蹟,鼓勵港生多讀毛主席
    旅華十五年英國名醫洪若詩應港大、理工和中大學生邀請演講,盛讚赤腳醫生創造基層醫療奇蹟,鼓勵同學多讀毛澤東著作。[詳情]
  45. 近代史圖片展覽,認識國難促統一
    1974年10月,學聯在港大陸佑堂舉辦「中國近代史圖片展覽」,從民族角度看國家燦爛成就與兩岸統一必要。[詳情]
  46. 資本家貧民湧港,第二波工業起飛
    戰後資本家携資金機器逃港,其餘貧困難民變身廉勞,令香港第二波工業起飛,本來無長遠算的港府,被迫進行各種規劃。[詳情]
  47. 中國周高潮,統一問題研討會
    1974年10月20日,千多學生冒雨參加「中國統一問題研討會」,幾位曾旅美講者談大陸成功與台灣不濟,強調統一是歷史必然。[詳情]
  48. 學聯T恤請願,堅持民主回歸
    1988年底基本法草委政制組通過查良鏞超穩健方案,學聯代表身穿「堅持民主回歸、反對保守方案」T恤到廣州向魯平及許家屯請願。[詳情]
  49. 官媒定性京生動亂,學聯五四集會聲援
    1989年4月,學聯走訪北京學潮現場,回港遇著四二六社論定性學生動亂引起風頭火勢,成立中國民主基金,又舉辦5000多人五四集會。[詳情]
  50. 捐款物資源源送上,港人介入學運領導
    1989年5月底,學聯和支聯會代表帶同大批捐款及物資抵達天安門,由於資源和組織優勢介入了民運領導層,影響後期發展。[詳情]
  51. 黃霑籲北上港商停止行賄
    六四後,曾有港人以愛國理由呼籲商人停止賄賂中國官員。[詳情]
  52. 三罷前夕旺角騷亂,當局強調流氓所為
    1989年6月7日凌晨旺角爆發騷亂,保安司強調涉事者乃街頭流氓。[詳情]
  53. 萬人撐絕食學生,民主派全面進場
    1989年5月,隨著北京3000學生絕食,香港民情急劇升溫,本來「井水不犯河水」的民主派骨幹高調參與學聯萬人遊行。[詳情]
  54. 「7000暴徒」破壞和平 ,輿論呼籲劃清界線
    六四後旺角一帶接連有民眾夜間上街抗議,到6月7日凌晨更釀成騷亂。翌日輿論一致呼籲市民保持和平理性,與他們劃清界線。 [詳情]
  55. 騷亂罷市觸發恐慌,群眾但求退場抽身
    六四後三罷遊行因行動前發生騷亂取消。有評論指民主派只求聲勢浩大撈政治本錢,群眾未意識行動後果,面對代價只有退場抽身。[詳情]
  56. 重塑港版民主女神,遭逢恐嚇迅速退縮
    六四後有藝術家不眠不休重塑港版民主女神像,期間有發起人受恐嚇退縮。藝術家黃仁逵形容,港人距離真正覺醒仍很遙遠。[詳情]
  57. 民運低氣壓,六四百日祭禁自備橫額
    六四後香港政治壓力日增,支聯會百日祭集會刪去認為激進口號,又嚴禁自備標語。有參加市民不滿大會流於娛樂化,中途離場。 [詳情]
  58. 新界團訪京打衛生麻雀,張人龍讚高官平易近人
    1983年初中英談判僵局,新界代表團訪京,回港後成員張人龍大讚京官平易近人,又稱拒公開訪京意見書是為免自我宣傳。[詳情]
  59. 火紅青年大鳴大放,攀登社會繁榮階梯
    火紅年代,左翼思潮在香港與西方學運持續發酵,好些戰後青年後來扶搖直上,有認為造反有理,也有斷然從商。[詳情]
  60. 安子介任政協常委,代才俊求祖國原諒
    1983年6月,前行政立法局議員安子介當選全國政協常委,在會上感激中央廣開言路,又代香港年青才俊求祖國同胞原諒。[詳情]
  61. 英首相訪華前後,廖瑤珠兩種講法
    1982年英首相訪華前,法律界廖瑤珠指九七租約問題毋須擔心;首相訪華後,廖則表示主權議題上政治大於法律。[詳情]
  62. 總辭攤牌時機盡失,訪英訪京無濟大局
    1984年7月傳中英將成立聯合聯絡小組介入過渡期事務,《信報》林行止嘆兩局精英早前沒當機立斷,終於時機盡失被各方唾棄。[詳情]
  63. 《01》幕後人物與香港前途
    2017年《01》刪改六四報導引起關注,後來總編龍景昌離職,于親代總編職務。這些幕後人物,昔日亦曾參與香港前途歷史。[詳情]
  64. 劫後聖誕歌,離岸民族情
    六四後港人更怕九七,急景殘年下,鬼才黃霑以串燒聖誕歌大唱港人擔憂,同時又撐老友羅德丞一會兩局方案,被指政治思想幼稚。[詳情]
  65. 文獻梳理示範:《鄧小平文選》
    昔日鄧小平曾多次講過五十年不變,1987年亦然,但強調中央不會完全放任香港,更不同意西方民主三權分立。[詳情]
  66. 港星首現央視春晚,唱頌統一中國心
    1984年初,中共中宣部要求加強宣傳香港,央視第二屆春晚首次邀得香港歌手張明敏高唱《我的中國心》。[詳情]
  67. 鄧小平設幹部退休制
    《新聞透視》回顧中共建政40年,交棒問題如何引起政治鬥爭。當鄧小平上台設老幹部退休制,很多港人憧憬和平來了。[詳情]
  68. 剪綵王子「張五場」,一曲籌款18萬
    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在任期間,每日馬不停蹄現身各大小活動,被傳媒戲稱剪綵王子「張五場」。[詳情]
  69. 文革上山下鄉,無數青年逃港
    當年毛澤東為使紅衛兵退場並解決城市失業問題,動員青年到農村受再教育。有廣州知青主動申請下鄉,以便偷渡到香港。[詳情]
  70. 難民潮湧至,香港頓成研究中國橋頭堡
    文革時不少知青偷渡到港,成了重要歷史見證,有學者亟力做訪問留下珍貴紀錄,也有往日偷渡者一直結集資料出版。[詳情]
  71. 香港百大富豪近半從大陸逃港
    新中國成立後,不少人偷渡到港,多年來香港接收過百萬人,百大富豪近半從大陸逃港,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又紛紛北上投資。[詳情]
  72. 全國大飢荒,廣東省委默許災民逃港
    1960年代初全國大飢荒,不少港人透過郵寄糧食接濟鄕下親戚,廣東省委書記陶鑄下令撤走深圳河邊境哨崗,默許災民逃生。[詳情]
  73. 退休水警憶述偷渡潮,放生等於送死
    當年深圳河邊境曾是無數飢餓民眾逃生門。昔日把關香港水警說,大部份同僚會預備食物接濟被捕偷渡者,但絕不會放生。[詳情]
  74. 逃港捱世界炒樓,金融風暴打回原形
    1970年代末偷渡來港者不少從底層做起,有夫婦節衣縮食乘地產狂潮置富,但遇著金融風暴打回原形,被鄉下舊友白眼。[詳情]
  75. 基層幹部逃港失敗,乘改革暴發吐氣揚眉
    文革時無數人偷渡到港,基層幹部也不例外。有親生手足因此分隔兩地,留鄉弟弟得益改革浪潮成大業主;逃港兄長則滿足小生意糊口。[詳情]
  76. 中國開放農地建廠,逃港農民變身地主
    改革開放時中國向香港取經,漸以房地合一方式登記產權賣地集資。有昔日逃港農民回鄉結婚後獲重新分配農田,搖身變收租地主。[詳情]
  77. 「收回香港」、「主權移交」歷史剪報速覽
    話說「收回香港」之說自古已有,在公共圖書館網頁搜尋舊報紙,僅按日期羅列本身已是不錯的香港前途問題史概覽。[詳情]
  78. 偷渡潮與身份證演化
    新中國成立後,香港以身份證制度監察人口,並吸納精壯逃港者。至1980年代前途談判拍版,港府推出「永久性居民」身份證過渡九七。[詳情]
  79. 民運篤灰考,廣場糾察故事
    1989年5月北京劍拔弩張,三名湖南青年逕自將盛滿顏料蛋殼扔向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像,遭廣場學生拘捕毆打並移交公安。[詳情]
  80. 英國是擠迫海島,接收數百萬港人恐釀衝突
    六四後英國有聲音反對交出香港。賀維指英國勉強安置港人或爆發衝突;又強調撤退是基於租約期限,當年聯合聲明港人一致讚好。[詳情]
  81. 迎歐白人拒港人,賀維被指種族歧視
    六四後,外相賀維解釋港人不能自由訪英是多年政策,被指種族先行,因另一邊廂歐共市白人通行無阻。[詳情]
  82. 英大叔斥賀維當代張伯倫
    六四後不久,英外相賀維重申不能給予數百萬港人居英權,有居港多年英國大叔斥賀維是當代張伯倫,用一紙協議置港人於險境。[詳情]
  83. 李卓人憶拘留經歷,擔心港人將來命運
    六四後,有電視論壇討論港人居英權問題,李卓人等工運成員憶述被北京拘留指控,擔心港人將來命運。[詳情]
  84. 港人如鄧寇克,亟需道義援手
    六四後,鄺廣傑主教強調英國對港有責任,麥理覺議員更形容香港如昔日鄧寇克亟需幫助。[詳情]
  85. 六四後擔憂九七,護照重要過民主
    六四後,商人王敏剛形容居英權是挽留人才最後方法;議員李柱銘表示若無護照即使有民主也怕性命難保。[詳情]
  86. 英民眾指港人應受軍事保護
    六四後,有英國民眾形容港人有如二戰猶太人,國際社會應分擔厄運,甚或提供軍事保障。[詳情]
  87. 英人自身難保,同情香港但愛莫能助
    六四後英國觀眾在電視上表達對港人居英權看法,有認為是道義責任;有同情香港但愛莫能助;也有觀眾說港人應靜心等中國有民主。[詳情]
  88. 賀維盼中方堅守香港前途原計劃
    六四後有電視英國觀眾同意給港人居留權,外相賀維重申,最實際是寄望中國當局回到香港前途原訂計劃。[詳情]
  89. 為何鄧小平不在新疆辦特區?
    文革時不少廣東知青投奔他方,部份循難民方式經香港逃往美國,更多則留港定居,間接促成當局設深圳特區留住民眾。[詳情]
  90. 投奔資本主義,逃港努力適應
    當年中港分隔,大陸民眾羨慕回鄉港客不惜投奔香港。當時工廠貼滿招聘,有工開已是安樂茶飯。[詳情]
  91. 逃港潮不絕,偷渡客與華僑大排長龍
    當年港府抵壘政策,偷渡成功到市區可得永久黑印身份證;單程證則獲臨時綠印身份證,當中不少人是昔日建設祖國印尼華僑第二代。[詳情]
  92. 逃港知青唱紅歌,珍惜繁榮撐和諧
    文革時一班成功逃港知青憶苦思甜,有以藝術團方式唱紅歌,有支持港府政改和釋法,珍惜鄧小平改革造就中港繁榮。[詳情]
  93. 前途危機變財路,離地精英爭跳槽
    1980年代前途問題引發移民潮,人才外流令企業爭相挖角,虎報經典廣告「搵工跳槽」反映離地精英搵快錢浮城生態。[詳情]
  94. 為遏逃亡潮,文藝宣傳隊唱衰香港
    當年中共為遏逃港潮,曾出書唱衰香港是世上最荒淫城市,又有文藝宣傳隊露資本主義腐敗。[詳情]
  95. 解密檔案揭李嘉誠海外政商部署
    檔案揭1987年李嘉誠得引薦見英首相,當時李獲委任做基本法草委,同時又捐出可觀金額支持英國執政保守黨,保持多線部署。[詳情]
  96. 如果我變咗,就引咎辭職!
    1980年代初市政局增加民選議席,壓力團體負責人馮檢基遊說同儕支持競逐,認為是推動改革時機,揚言若被吸納會引咎辭職。 [詳情]
  97. 聯合聲明後,賀歲片籲港人自救
    聯合聲明後,時裝賀歲片《恭喜發財》透過天降神仙譚詠麟大談前途問題,形容港人是孤兒,若不發奮移民也無用。 [詳情]
  98. 鄧蓮如率團訪滬,同鄉親切招待
    那些年香港前途拍板,貿發局主席鄧蓮如率團訪滬尋商機。當時香港是上海最大貿易伙伴,兩地官方甚重視。 [詳情]
  99. 港商北上引進技術,資金未能吐現離場
    前途談判後中國成為香港最大貿易伙伴,港商陸續北上引進技術,但不少產品未能出口賺外匯,只能留著資金繼續經營。 [詳情]
  100. 港商進軍上海,營商炒樓壯志雄心
    聯合聲明後,香港新舊企業磨拳擦掌進軍上海,除商貿易更涉足地產,遷冊離港的英資怡和亦積極發展中國業務。 [詳情]
  101. 顧全戰略大局,六四後布殊派密使訪京
    六四後局勢丕變,美國朝野反華,布殊總統被迫譴責並制裁;那邊廂卻兩度派密使訪華,維繫兩國戰略關係,結果變成政治醜聞。 [詳情]
  102. 引進現代化餐廳,邀家長督促員工
    昔日改革開放,港商北上辦合資企業做現代化櫥窗,引入新科技和獎金制度,又辦家長日邀家長督促懶散員工,在家裡進行「思想教育」。 [詳情]
  103. 民主之父「轉軚」支持有條件立法?
    無綫報道李柱銘支持港府自行就基本法23條立法,坊間以為「轉軚」,但對照昔日該黨提交意見書,其實看法無重大改變。 [詳情]
  104. 港商北上開荒煉鋼,裁員要靠群眾力量
    當年深圳特區未成立,蛇口率先辦出口工業區引外資。有港商做先頭部隊設合營鋼廠,為解僱中方人手,要動用群眾力量。 [詳情]
  105. 高官拉隊落區起錨,煲呔但求問心無愧
    2010年港府總動員落區「起錨」推銷政改,親中陣營盡力支持,但民間反彈更激烈,特首曾蔭權說無愧於心,已為民主拼盡全力。 [詳情]
  106. 棄權直選方案,李華明稱重法制拒政治投機
    當年獨立議員劉慧卿倡全面直選議案一票飲恨,匯點李華明說棄權是尊重基本法規範,同時又贊成修憲,被質疑比馮檢基更曖昧。 [詳情]
  107. 蟻聯斥匯點謀殺普選,毓民嘲民主派政改買三邊
    昔日劉慧卿全面直選方案落敗,蟻聯何秀蘭與羅沃啟怒斥匯點棄權是背棄民主。節目主持黃毓民亦批民主派「大包圍」立場。 [詳情]
  108. 顧全中國大局,穩步示範民主,匯點成員批港人劃地為牢
    劉慧卿直選議案飲恨,有觀眾認為棄權的匯點李華明不應諉過對手,現場匯點成員反駁指香港要顧中國民主化全局。 [詳情]
  109. 女皇訪華訪港,港人高唱《這是我家》
    回顧九七前一代港人如何拼湊出文化自信,透過「非政治」情懷,簡單直白冀盼光明前途。[詳情]
  110. 人民幣力量圖鑑 — 港澳台諸星入華拜年賬
    1980年代初央視創辦「春節聯歡晚會」,多年來邀請過百港澳台藝人演出,以回家團圓主題宣揚全球華人大一統。[詳情]
  111. 民運產品大行其道,坊間質疑發國難財
    當年港人聲援北京學運,不但登報表態,更有義賣捐款浪潮。民運T恤、民主錶以至座枱民主女神像大行其道,引來坊間質疑。[詳情]
  112. 網上六四館重現文物,《民主潮》見證自發行動夭折
    昔日支聯會籌建並已分家運作的網上六四博物館,最難得有傳說中幾期《民主潮》通訊,側面見證港人自發行動落幕。[詳情]
  113. 港商進軍蛇口開荒,高檔貨變平貨生產
    當年港商入蛇口開廠,為適應員工效率與產品質素下降,有高檔遊艇廠改行平貨路線;也有廠家設繁複制度辭懶散工人,但成效有限。[詳情]
  114. 港資蛇口合營鋼廠,供電不足生意縮水
    當年港商斥資蛇口廢料煉鋼,因電力不足賣機器賠息,到終於夠電,剩低機器只夠做平貨,靠少量重稅配額內銷,出糧找數還怕缺外匯。[詳情]
  115. 政總埋單計數高峰,林鄭淚眼救火降溫
    2012年9月初,連續數日萬人聚集政總要求撤回國教科,一直強調擇善固執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電視上落淚。[詳情]
  116. 六四前夕,今夜不設防談演藝界聲援民運
    1989年5月底,學運形勢趨險峻,亞視今夜不設防請來施南生談演藝界聲援行動,認為事件黑白分明,有助普羅大眾政治啟蒙。[詳情]
  117. 引入先進設備人才,改良產品出口創匯
    當年港企北上合資設廠,為中國現代化源源送上先進機器與人才,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令產品更合市場需求,達成出口賺外匯戰略任務。[詳情]
  118. 前途陰影港人四散,羅大佑偏愛東方之珠
    過渡期移民潮不絕,有外地音樂人卻來找尋靈感。1980年代下葉羅大佑從台灣遷來創作,說要見證中國巨龍如何吞這明珠。[詳情]
  119. 主權移交臨近,民族史觀高峰
    九七前夕,中國官方宣揚收回香港洗雪百年國恥。社科院學者解釋,多年來讓香港維持現狀,完全礙於國際形勢。[詳情]
  120. 主權移交十年,港式繁榮失色
    主權移交十年,昔日中國移民指香港不適合長期生活;中國歌手艾敬應邀重唱《我的1997》,盼港人跳出井底。[詳情]
  121. 外媒改口「香港未死」,美僑反指寒蟬漸生
    主權移交十年,昔日預言香港會死外國傳媒大幅修正講法;居港20多年的美國政治漫畫家夫婦則認為香港言論空間已然收窄。[詳情]
  122. 中國企業集體領導,北上港商疲於奔命
    當年港商北上面對中國企業集體領導,一單生意經多個單位審批仍老鼠拉龜,到真拍板時按舊報價成交,可能已所賺無幾。[詳情]
  123. 食飯送禮拉關係,漫長談判議而不決
    昔日改革開放,有經營汽水罐業務的港商北上傾生意,食飯送禮拉關係,仍被對方一班科長高層副經理點到氹氹轉。[詳情]
  124. 的士罷駛萬人騷亂,中方質疑幕後有鬼
    1984年初,港府大增的士牌費登記稅,港九新界的士接連堵路癱瘓各區交通,晚上變成過萬人騷亂。其後中方質疑騷亂有人背後指使。[詳情]
  125. 九七前夕炮製香港熱,中國官民同唱歸來吧
    九七前夕,中方宣揚收回香港大業。新華社張浚生說,民眾不明為何香港保留殖民時制度,又以為日後可隨時到港,解釋國策殊不容易。[詳情]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