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民運雜憶:藥石亂投,自我安慰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Jun 7, 2017

六四後鄭經翰曾撰文概括社會心態,形容普遍港人認為若不能維持現狀,最好可以移民他國,否則就只好接受現實。

《資本雜誌》第21期(1989年8月15日):

八十年代的香港前途問題,再度為港人的身份認同帶來重大的衝擊。不容否認,如果容許選擇的話,絕大部份港人都會贊同「維持現狀」,只是形勢比人強,前途不容港人置啄的香港,終於在中英兩國政府的安排下,在97年後「維持五十年不變」。換句話說,97年後,「香港人」就要被迫做「中國人」…

從來服膺現實主義的港人…除了移民他國外,便只能接受現實的安排。說實話,中英聯合聲明確曾為港人帶來一定的希望,基本法的制訂也不盡是幻想,就是近幾年來的變化,已使港人對前途不敢寄予厚望,但基於認定中共以實利為重,如果理性從事,單從經濟利益出發,諒亦不會過份造次。因此,不少人仍是選擇留下來做過渡時期的「香港人」。

北京學潮本來可為港人的身份認同帶來歷史性的轉變。5、6月期間,香港百餘萬人上街遊行,支援北京學生群眾的愛國民主運動,可說是從未如此中國過。在那兩個月內,香港絕大部份人都強烈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與國內同胞血肉相連、憂戚與共。可以這樣說,那怕中國只是出現一綫民主曙光,香港前途定必一片光明,敢信六百萬市民,絕大部份都會留下來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香港人」vs「中國人」 的歷史文化矛盾,肯定一掃而空。然而,六‧四血腥屠殺事件,卻又無情地粉碎香港人做中國人的希望。居安思危,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沉靜下來之際,「港人救港」、「為全港市民爭取居英權運動」,以至「建設新香港運動」相繼而起,儘管前後矛盾,意旨南轅北轍,也就不難理解,亦道盡了港人的悲哀。

我們認為,居英權是港人天賦的權利,不容剝奪,亦是在港殖民多年的大英帝國不可推卸的道義責任。屠城後的北京政權既然不可信任,前路茫茫的港人,為求自保,爭取居英權,建設「新香港」,在情在理,都屬天經地義的事。雖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悲哀的港人,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不化悲哀為力量,尋求新路向,難道要坐以待斃嗎?不過,爭取居英權和建設「新香港」,目的都是買保險,不在移民他遷,因為香港人在香港,如魚得水,天下間實在再沒有任何地方適合港人盡展所長了。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八九民運雜憶‬ ‪#八九民運‬ ‪#六四‬ #信心危機 ‪#太平門‬ ‪#‎居英權‬ ‪#港人救港 #建設‎新香港 ‪#‎鄭經翰 #聯合聲明 #過渡期 #五十年不變 #基本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