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 059:火紅青年大鳴大放,攀登社會繁榮階梯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Aug 18, 2017

文革亂局年代,中國外宣與左翼思潮持續在香港與西方社運學運發酵。有毛派植入「回歸」思想,也有本地青年嚮往西方潮流自認左派,甚至將反殖與民族認同共冶一爐。好些人後來扶搖直上,憑藉親中群帶發揮影響。回看火紅年代,有說造反有理,也有說青春無悔。

香港故事 何來香港人(2006年11月5日)

集體回憶60年代:青春火花(2001年3月24日):

1960年代學運萌芽,學生視野擴闊,為1970年代運動奠下基石。

陳婉瑩(前學運人士):「我喜歡『青春無悔』這話,這是非常重要,你以往所做的事都灌注入往後生命。」

莫昭如(前學運人士):「我們對社會不滿,已認定這殖民地社會架構是沒用的、不濟的,一早決定要上街宣洩,表達我們意見。我沒有改變過,不怕表達某些信念,不怕坐牢。」

岑建勳(前學運人士):「年輕人表達不滿,社會應該存有寬容心,社會大眾都應該讓他們這樣做,他們做錯了,他們傻的,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這當然嘛,他們是年輕人,他們還在探索,他想他們默不作聲嗎?這樣的話香港有甚麼希望?社會又有甚麼希望呢?如果現在香港像當年殖民地社會那麼胡塗,很多不合理事情發生,不用假設我是否年輕,現在我都會走出來。」

香港故事 何來香港人(2006年11月5日):

由文革伸延而來的六七暴動,成為香港戰後最動盪時期。

施永青(商人):「我小學六年級看《共產主義的原理》,當我對社會不滿,有本書能道出問題根本原因,及如何創造更美好世界,我深受感動。直至文化大革命,劉少奇為何會變成公賊、叛徒?我想知原因。其實我當時亦有組織同學,並非投擲土製炸彈,而是組織讀書會,介紹馬克思、毛澤東理論,亦會參加某些示威,我有同學真的被捕。對我而言,因為此事而更關注內地文革。」

陳冠中(作家):「升上大學受書本及西方時尚影響,我自認是左派。」

施永青在1976年四五天安門事件後,斷然離開左派,開始在商界發展事業,他坦言自己是莫負青春:「最大問題是四五天安門事件鎮壓學生,中共起家也是靠學生,工人支持的。足足花了十年青春投入這個事業,竟然在事業未成,抽身而去,某程度等如否定自己,是很痛苦的事。我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將於世上持續一段長時期,我要於資本主義社會尋找空間生活,為了生活,也被迫接受現實,不願受剝削,唯有自己做老闆。」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1960年代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民族論爭史前史 #社運老兵 #施永青 #岑建勳 #陳冠中 #陳婉瑩 #莫昭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