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小龍鳳:議員議辦推改革,內外夾擊奪資源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Dec 5, 2018

那些年,青年新勢力馮檢基和李植悅在市政局選舉嶄露頭角,首次向當局要求撥津貼建議員辦事處,成為社運團體走入建制爭取資源的典範。

圖:鏗鏘集 風起雲湧(1985年1月13日)

馮[檢基]:…我們是第一批說要搞議員辦事處的,要有辦事處、有職員,協助我做社區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動員群眾的工作。這是我參考英國的…希望其他壓力團體看到,下一屆,勞煩大家85年起出來選。83年選舉後期,一直做一直做…愈來愈多人來幫忙,最後我的助選團達400人。吳明欽和李永達都是我的助選團,助選過後那些人就返回自己的區,籌備下一屆選舉。[1]

1983年市政局議員辦事處開幕,馮檢基與葉錫恩、徐劍凌等主禮。[圖:馮檢基(2011)《我的奮鬥心》]

李[植悅]:很明顯83年選舉後,85年的區議會選舉直接的inspire(啟發)了一群人…吳明欽雖然早逝,但他當年住長沙灣…我已經替他部署當長沙灣的分區委員會委員,準備85年參選。單仲偕和李永達85年在石籬選舉,我到那邊談如何利用公屋重建作為一個社區問題,來發動群眾和爭取選票…因為85年才有立法局選舉,當時市政局已經是最大的選區,對一些對民主選舉有興趣的朋友有啟示和啟蒙作用,也是壓力團體的另一出路…

入議會後的工作也很具原創性…市政局是有實權有錢的,當時的預算每年20多億,在80年代初不是小數目…我進市政局後便去拜師找葉錫恩,因為她最出名是接見市民。到了才發現她借別人的地方,請一班義工…原來她的廣東話很差…她有一位畢神父和一些退休的房屋署官員做她的義工,有些打字員,所以很多人約見她,很流水作業式的。我看過後就覺得很不是味兒,因為我是社工出身,覺得這過程完全沒有empathy(同理心),沒有individualization(個人化),太多stigmatization(標籤化),沒有privacy(私隱)…回來後我和我的義工批評她的接見制度,我們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要成立全職的議員辦事處,所以我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全職議員辦事處的始創人。

圖:鏗鏘集 民意(1981年3月22日)

問: 在此之前的議員辦事處制度是怎樣?

李: 市政局的ward office(議員辦事處)是由議員借用市政署的會議室接見市民。我當時在市政局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政府給我津貼,要求租地方給我,否則我用署方的地方辦事也是要用資源。當時市政局的議員很支持我,包括那些很保守的,如方黃吉雯,所以我是第一個在市政局爭取到議員辦事處津貼的人…最先那一批辦事處職員,包括羅沃啟、余仲賢(他幾乎成為平機會執行總監),和夏詠援…當時市政局不太政治化,我和方黃吉雯在政治理念上簡直差天共地,但私下可以有交流…我認識夏佳理就是方黃吉雯介紹的。因為她不覺得匯點算是甚麼政黨,可以建立友情,而且我們都算是比較西化…她當時是很有名的會計師。後來我不想再當市政局議員,她寫了張字條,向夏佳理推薦我,我就拿着方黃吉雯那張紙去找夏佳理…[2]

圖:鏗鏘集 地方行政檢討(1987年5月17日)

李、馮二人1983年參選成功後,因為他們的議員身份可以得到較多的發言機會,並且可以利用議員津貼經營「議員辦事處」,聘請全職職員從事社區服務、推動社區和社會改革、支援民主運動…令民間壓力團體紛紛仿效,推動了其他社運團體在1985年大舉參選區議會和1986年的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80年代中期,香港社運界的主要論述是地區選舉是「位置之戰」:一直在建制外的社運團體認為可以透過選舉佔據某些建制位置,拿得較多資源、擴大發言權、影響較多市民以及對政府政策有更大影響力…部分團體和領袖更進一步走上了組織政黨的全職參政之路。[3]

圖:鏗鏘集 地方行政檢討(1987年5月17日)

[1] 馬嶽(2012)《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頁37–38。
[2] 《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頁11–19。
[3] 《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頁3–4。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民主小龍鳳 #市政局 #區域市政局 #壓力團體 #民主派 #葉錫恩 #居民運動 #社會運動 #學生運動 #羅沃啟 #余仲賢 #夏詠援 #匯點 #方黃吉雯 #夏佳理 #吳明欽 #單仲偕 #李永達 #馮檢基 #李植悅 #議員辦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