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九七香港:課程滲透政治元素,學生抗拒身份灌輸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Jan 12, 2018

九七後中學課程陸續加入中國政治元素,強調國民身份。有老師形容這是滲透式教育,有認識就能談愛國,幫助下一代定位,但有學生表明抗拒灌輸。

鏗鏘集 愛的教育(1997年11月2日)

鏗鏘集 愛的教育(1997年11月2日):

老師:「The Chief Executive name is?…現在全港3歲到80歲都能用標準普通話唸出他名字,那人是誰?…聽不到,大聲點。」「董建華。」「對!」

中學課程有一科是經濟及公共事務科EPA,教初中學生認識政府架構,內容在13年前編訂。課程發展處在1997年加入中央人民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關係、《基本法》等概念,強調國民身份重要。

黎志頴:「例如增加了區旗、區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容。最大特色是談及解放軍,以前一定不會出現。以前英國作為主權國不強調這方面,社會變了,要讓學生了解自己身份和處境。」

老師:「為何要成立全國政協,書中這樣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一種形式。」

中學課程除了EPA,八年前更另外開設政府及公共事務科GPA,成為學生認識政治唯一科目。九七後課程加入全國政協商會議這類中國政治架構課題。

黎志頴土生土長,在香港完成學業,殖民教育下,對中國認識有限:「中國對我只是地理名詞,完全沒感覺,中國人觀念不重,純粹自覺是香港人。我是從家人和父母認識共產黨,他們從中國走難來,聽他們逃避共產黨,覺得共產黨不好。如果好,也不用千辛萬苦前來。很記得第一次去中國,感受很深。那時去深圳火車站,看到人人都穿著拖鞋、拿著傘問我要不要兌換人民幣,給我感覺是中國沒幾個有為青年。現在回看覺得是必經階段,當時只看到一鱗半爪。」

黎志頴:「至少能了解中國架構,多關心中國時事發展,才能談及與中國關係。任何一個主權國都要向國民灌輸國家觀念,一來這是政治實體,讓國民對國家有歸屬感,鞏固國家統一。既然我們已回歸,我覺得必須做這件事,讓下一代能定位,知道自己是甚麼人。」

黎志頴:「自認中國人的舉手…」

學生A:「我覺得回歸前後,我身份都一樣,我都是香港人。我不覺得回歸了我是中國人很開心終於有國家,我不會這樣。」

學生B:「我從小到大都填英籍,現在是,將來也,死了也是。國家觀念應該從小灌輸,我們現在都長大了,才強行灌輸這些概念,我未能接受。」

學生C:「想不想學中國知識?沒想不想,但被逼學習。若說硬來又不可以這樣說,畢竟自己也算一半中國人。(一半?)我覺得只一半。(另一半是甚麼?)我認自己是中國香港人,已不是英國香港人,明白嗎?」

黎志頴:「經過新舊時代轉變,可能有些學生仍對中國很無我們要讓學生增加了解。認識後才能談愛。我認為這是種滲透式教育,愛國滲透式教育。」

學生A:「你要教我沒關係,我認識後,不代表我要接受,我不愛國的,我是這樣想。(你覺得何時才會愛你的國家?)到它有真正民主,當我真有機會拿著一張選票,去投票投一個出來做行政長官,我覺得那才算有民主。」

鏗鏘集 愛的教育(1997年11月2日)
鏗鏘集 愛的教育(1997年11月2日)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後九七香港 #經濟及公共事務科 #政府及公共事務科 #全國政協 #解放軍 #社會主義民主 #政治教育 #愛國教育 #身份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