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九七香港:目睹經濟狂飆,憧憬中國民主進步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Jul 25, 2018

京奧前夕,鏗鏘集再訪1989年矢志留港精英,有認為普選指日可待;也有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深信民主也快超越香港。

鏗鏘集 第一個十年:矢志不渝(2007年5月28日)

鏗鏘集 第一個十年:矢志不渝(2007年5月28日):

[1989年]張燦輝:「多年來香港讓我們有發展,有問題難道一走了之?」

張燦輝是大學教授,曾留學德國,深深體會在異鄉生活不及香港有「家」的感覺,面對九七前途一家人曾討論去留,最後因張燦煇堅持而留港。

張燦輝太太徐嘉華是大律師,熱愛西方民主,1993年她幾經辛苦才勸服丈夫申請居英權,希望為自己和子女留後路:「你會知道有後路,這可能不太公平,當你沒有後路時心情就不一樣,但你會知道最壞打算就是離開。」

張燦輝:「演變較和平,美國朋友覺得港人會像越南上天台乘直升機逃難。」

十年人事,張燦輝現在晉身大學管理層:「沒有一國兩制我一定會離開,因為我老師和朋友經歷過三反五反,如果我們被這種政權統治當然要走,這不是我們的世界。當台灣舉行會議時,種種原因內地學者不能參加;在內地辦會議時也種種原因台灣學者不能參加;在香港,兩地學者一定參加,也沒有人規限老師要教授的內容。當然希望香港有法治、民主、自由,讓每個人發揮自己能力,尊重人權,這是百多二百年來中國人的盼望。希望有真正民主選舉選特首,今年不行…但2012或2017年可能實行,那就是很大進步。」

張燦輝:「每年都會在六四見面,我們會相約一起參與燭光晚會。」
洪柏姿:「七一遊行時好像沒看到你。」
張燦輝:「當時我不在香港,沒有去。」

洪柏姿跟張燦輝本互不相識,1989年首次受鏗鏘集採訪後,才發現跟張燦輝太太徐嘉華早在中學時已認識,兩家人之後經常往來,更一起出席集會遊行。

張燦輝:「這十年變化是我們要自己發聲,民主不一定在中國發展,先在香港發展才行。我們有條件,問題還有人覺得香港沒資格一人一票,令我氣憤。」
洪柏姿:「內地經濟已趕上,政治上是否也要跟我們銜接?若以這10年速度來計算,大概不需要50年就能銜接得上。」
張燦輝:「我沒有你這麼樂觀,內地這麼多年來還是一黨專政,要放棄專政,讓其他黨參與是極困難的事,有很多既得利益者。」

鏗鏘集 第一個十年:矢志不渝(2007年5月28日)

時代的記錄 第3集(2017年1月11日):

李家文(主持):「呂大樂,你覺得這廿多年有變化嗎?」

呂大樂(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過去很多人以為九七會像越戰美國領事館撤走,越南人都想登直升機,或想到1949年後上海。這廿多年變化微妙,當年人怕舊共產黨,概念停在1949年或改革開放前,只要慢慢改變就樂觀。一些人移民了但對中國接觸增加,很多活動投放在中國。」

李家文:「張燦輝你當年說過,若人的尊嚴被剝削,自由完全受限制,留在香港沒意思,曾想過台灣是條後路,你如何形容二十多年後的香港?」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暫時還沒覺得自由完全被剝削,暫時尊嚴還在,還有自由和能力退避台灣,但仍覺得沒必要做這些部署。」

李家文:「我年紀比你小,也算中產生活,很多年輕人會不同意,你當然覺得好,你相對富足。很多年輕人還是很想去現在的台灣,即使只有新台幣二萬二千元收入,因為香港讓人窒息,無論住的地方還是向上流動機會。」

張燦輝:「我1949年出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我個半月,看到從一窮二白到現在強國,在1980年代很有盼望,那時內地文藝復興包含很多思想文化,1989年是很大衝擊。到1997年後很多朋友說移民,但甚麼地方可讓我們重建家園?現在回想不覺得那時的話有變,仍覺得暫時保持了現有生活,儘管看到很多東西慢慢被剝削,例如新聞和學術自由,很多自我審查。」

時代的記錄 第3集(2017年1月11日)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後九七香港 #八九民運 #六四 #信心危機 #太平門 #專業人士 #移民潮 #居英權 #文革 #三反五反 #改革開放 #一國兩制 #一人一票 #新聞自由 #學術自由 #自我審查 #張燦輝 #洪柏姿 #2007年 #中國崛起 #民主選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