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 1984年買島建港論:外儲作前期資金,組織志願者開荒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Jul 17, 2018

1984年初,資深傳媒人雷健呼籲港人爭取英國協助買島自救,用三百億港元外儲做基金,在國際保證和自由法制保證下,覓英國託管地開發初期基礎設施,再組織自願離去的人到「新香港」奮鬥。

雷健(1984)《找尋一個新地方:建設一個新香港》英文版封面。
…如果真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國際的支援協助是不可缺少的。現在世界上仍有若干島嶼、地區,由英國治理或「託管」,如果英國國會和人民肯全力支持香港人的抉擇,找一個較合適的地方,應該不會太困難。當然,這個地方需要有較一良好的地理環境,尤其要有一良好的海港,交通點適中,離開大陸不致太遠等等,自然條件適宜於發展的。即使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困難仍然很多,財政就是一個難題…過去三十年,香港人在香港創造了一大筆物質財富,這些財富的一部份就是現在的外匯儲備…至今尚有近三百億港元。我們香港人有權要求把這一筆資金,移轉為建設一個新香港的「建港基金」…用於解決祈香港人到新地方後,尚未能自立前一個時期…幾十億美元,對建設一個新城市而言,自是九牛之一毛,但這筆錢如果用在最迫功最需要的地方上,亦可以發揮一定時期內的安定作用…如能克服起頭之難,繼之而來的困難,也將更易克服…綜合起來,如果要創造一個新香港,必需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一、要有國際的保證與主持,特別是英國方面的保證與支持。二、要有一筆「建港基金」,香港的外匯儲備,為數雖不多,也可以充作初期的「建港基金」。三、要有制度保證,要完全地繼承現時香港的自由法治制度,以保證新香港建設者的信心。
雷健(1984)《找尋一個新地方:建設一個新香港》英譯本序言
雷健(1984)《找尋一個新地方:建設一個新香港》英譯本序言
當香港已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時,由港府及英國親自領導與組織那些自願離去的人,再找尋一個適合的地方,建造一個新香港,這種設想,並非匪夷所思…過去半年來,我曾與不少人談及這個問題。這些人中,有知識份子,也有一般市民;有從事文化新聞工作的,也有從事工商業做生意的。他們起初對這個選擇也表示「甚難」,或「將信將疑」,後來這些人中的大多數,表示「必要時可行」,或「船到橋頭自然直」,總之大都持較樂觀的看法。這可以代表一般香港人的傾向。

Source:雷健(1984)《找尋一個新地方:建設一個新香港》頁19–21。

雷健(1984)《找尋一個新地方:建設一個新香港》頁19–21。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前途談判籌碼考 #買島建港論 #維持現狀 #自由經濟 #法治人權 #地緣政治 #英國責任 #雷健 #蔡詠梅 #岑子瑜 #嚴以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