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為發展地方行政,1983年3月在市政局推行新選舉制度,民選議席15名由15選區產生,連同委任議員共30人。選民資格開放至與區議會相同,凡年滿21歲永久居民均可登記。現任議員譚惠珠以全港第一9565票當選,同年獲委任入行政局成四料議員;首次參選的壓力團體負責人馮檢基則憑電視辯論人氣急升,得7450票居全港第三成新晉票王,僅次另一現任議員楊勵賢。
《百姓》第44期(1983年3月16日)頁3–7:
兩位參選的現任市政局女議員譚惠珠及楊勵賢均能以勢如破竹的姿態輕取議席,更為獲選票最多的首兩名…譚氏一名助選團員表示,就算加強投票站的拉票攻勢,影響亦不大,因為選民在投票前已心中有數了。據悉,譚惠珠在中西區獲得潮籍及警務人員支持…黃晉偉的一名助選團員則透露,黃氏的競選橫額會遭破壞,並大感不滿,說是已向選舉事務處投訴。
1983年香港大事回顧:
市政局在今年3月舉行分區選舉,民選議席增至15個,38個候選人角逐。這次選舉登記選民有56萬8千多,是歷年來最多,投票是22.4%。當選議員根據地方行政計劃,自動獲得所屬選區市區區議會議席,市政局也委派一些委任議員出席區議會。區議會有民選議員正好一年,這原本主要討論分區事務的諮詢組織在香港前途會談期間,也成為香港政府搜集民意途徑。
8月底政府宣佈擴大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席,委任了5位新立法局議員和3位行政局議員。退休和卸任議員包括方心讓、班佐時、胡鴻烈和黃麗松。而獲委任為行政局議員的譚惠珠成為第一位同時兼任行政局、立法局、市政局和區議會的議員。中英會談期間,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曾先後兩次跟隨港督尤德爵士去倫敦,會晤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政府首長,作為反映香港民意一種程序。
馮檢基(2011)《我的奮鬥心》頁115–119:
在深水埗東,我的對手是從五十年代開始就在深水埗做街坊工作作的頭兒,是當時年屆七十的經驗老前輩…大都是單線的傳統型服務…我找到社區的基本矛盾…也精心製作了政綱傳單,仿效英國議員做家訪,挨家挨戶敲門向街坊居民介紹政綱。彼時電視辯論剛剛興起…我試圖以更加專業的口吻在這個公關平臺上去講述對政策理論和香港社會問題的理解…經此一役,我得到了全區的關注…拿到了七千多票…成績全港第三。這對於一個新人來講實屬不易,畢竟,前兩名都是現任的市政局議員。
馬嶽(2012)《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頁37:
馮[檢基]:當時無線、亞視和港台都搞電視辯論…我記得那次選舉只有三位候選人,我、陳富良和鄂永華。有半小時的電視辯論…第二天早上滿街都在談馮檢基。嘩!電視宣傳的影響大得不得了…我又有社工味道,又有壓力團體味道,又經過英國的政治洗禮,在辯論上便很突出、很鮮明,表現大勝對手。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民主小龍鳳 #市政局 #地方行政 #楊勵賢 #方心讓 #班佐時 #胡鴻烈 #黃麗松 #黃晉偉 #尤德 #戴卓爾夫人 #譚惠珠 #馮檢基 #民意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