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 121:外媒改口「香港未死」,美僑反指寒蟬漸生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May 11, 2023

主權移交十年,主流一片樂觀論調,昔日預言香港會死外國傳媒大幅修正講法。那邊廂,居港20多年的美國政治漫畫家夫婦則認為香港言論空間已然收窄,感覺不如以往般國際化,對外國遊客吸引力亦減。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區家麟(主持):九七回歸前,《財富》雜誌以「香港之死」預言香港回歸後狀況。十年後,《時代周刊》亞洲版就以「晴天有雲」形容今日情景,又承認其姐妹雜誌《財富》當年預測有誤。在這裡生活的外國人,當年確實有過憂慮,選擇留下的,是得是失?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他叫方南理,是政治漫畫家,香港人對他可能較陌生,不過很多住在香港的外國人都認識他。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讀者:「我們夫婦倆有他全套卡通和書本,直到現在,當我們十分懷緬,也會重讀他的作品。」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方南理在美國出生長大,在當地認識太太Cathy,Cathy是香港人,1980年代,她帶丈夫來香港探親,那次是方南理第一次來香港,從此愛上香港,決定在這裡定居,一住22年,之後一對兒女出生。在家裡他習慣吃中餐、用筷子,他希望香港當他是自己人。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方南理:「有人問我,你從哪裡來?我說香港。他們看著我…你不是中國人,你從哪裡來?我說香港,我在這裡住了22年,佔了人生大部份時間。我在這裡定居,在任何其他地方也沒有家,我不知去哪裡。」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一般人認識方南理,是從連載漫畫《黃莉莉》開始。他畫的漫畫《黃莉莉》曾在《南華早報》刊登,故事講述一名香港女子跟外國人結婚後,在香港的生活點滴,經常諷刺港英和中央政府。九七前,方南理跟很多外國人一樣,一家人經常討論去留問題。

圖:Larry Feign在港成名作Lily Wong系列連載漫畫,摘自Amazon網站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Cathy:「雖然我們喜歡香港,香港是我們的家,但長遠我們是否可留在香港,尤其Larry(方南理)的工作有否甚麼限制?對我們一家人長遠(影響)會怎樣?」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方南理反而不擔心:「不少人遇見我就說,你最好在九七前離開,你會被捕被趕走,我想當時的人說起這事時,有點過敏。我認為中央政府比許多人想像中更聰明,只是一些人不願意承認而已。(九七後)沒有解放軍穿著制服走上街:九七前,英軍則穿著制服在上走來走去。」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很多預期的恐懼都沒有出現,唯一一件事,方南理說自己沒猜錯。

這批是他九七前畫的漫畫,反映他對傳媒自我審查的憂慮。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方南理:「莉莉對丈夫說:『你認為中央會在(九七年)6月30日後奪走新聞自由嗎?』史圖爾特說:『當然不會』。莉莉問:『這是因為中央承諾基本法下不會這樣做?史圖爾特說:『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我們看到很多報章頭條也會自我審查,我認為就是這種情況,中央政府、香港政府沒有制訂任何法例剝奪言論自由,因為他們不需這樣做,所有人都已閉嘴。」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1995年,方南理被《南華早報》解僱,已很少機會再畫政治漫畫,他慨嘆,香港給他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方南理:「這裡興致不及往年,以前在英文報章內有大量激烈評論,現在沒有了,再也不見了。」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皇后碼頭是方南理經常來取創作靈感的地方,最近政府決定將碼頭拆卸重置,他感到很可惜,香港逐漸忘記本身特色。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方南理:「這是十分愚蠢,(政府)無視香港市民真正需要,腦裡只有興趣迪士尼,或者我們要興建賭場,或者我們要有賽車場,或者興建多一個遊樂場來吸引遊客。」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Sue是英國人,在香港住了十多年,每逢假日,她喜歡約朋友到蘭桂坊喝酒:「這是個世界城市,我愛這裡,我最喜愛是晚宴派對裡10人中有11種不同國籍,有些人是半法國半越南人,在英國的話,就只得英國人。」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不過他們發現,香港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小了。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外國人來香港做甚麼?」「購物和吃東西。」「但香港的東西昂貴。」
Sue:「現在外國人想到中國,去看些與別不同的景點,(香港又沒有美麗的海灘)不能游泳。」

Sue是香港導遊,這天她帶一外國遊客到處遊覽,看的不是金紫荊,而是圓玄學院、三門仔魚排和鹿頸。她說,外國旅客不只來香港購物,更有興趣了解這裡的文化。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他們上大帽山,非常大霧,幾乎甚麼也看不到,不過Sue說,香港最大問題不是大霧,而是空氣污染。

Sue:「很多來過香港幾趟的旅客,表示污染令他們不想再踏足這裡,污染真是太嚴重,視野清晰的日子,可能十隻指頭算得出。」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Sue在1994年開始做導遊,當時不少外國旅客想趕在九七回歸前看看香港,但現在,他們寧願直接到內地旅遊。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Sue:「正如當旅客到澳洲和新西蘭時,會停留在新加坡。今日香港就像中國的中轉站,他們只在香港留兩、三日,這是可恥的,因為香港有更多東西看。」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旅遊業在沙士後受嚴重衝擊,雖然自由行為香港帶來很多內地旅客,但她的外國團就由以往每日一團,減至一星期一團。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為了多賺生活費,她現在到國際學校教瑜珈。就算有起有跌,她說從未想過離開香港。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Sue:「我常正面地想,自己情況有點不同,因我有英國護照,如果事情解決不了,隨時可回去(英國),但這事沒有發生。我仍認為這是全球其中一個最美麗的城市,倘若天朗氣清的話。」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數年前,方南理由薄扶林搬到梅窩居住,他喜歡這裡的空氣和與世隔絕的感覺。相比1996年,在香港居住的英、美和加拿大人減少差不多八成,方南理覺得,香港不如以往般國際化。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方南理:「越來越多商人考慮直接到中國做生意,或者一半在香港、一半在中國。九七前不是這樣,他們常在這裡。現在我們被大陸吸了進去,在大陸消失。」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Cathy:「我們也不知怎樣形容香港是個甚麼地方,以前說我們是香港人,現在說我們是中國人,但香港人有香港人的本色,有很多東西是很突出。」

Larry Feign配偶Cathy是資深臨牀心理學家,圖片摘自其網站

九七後,方南理曾轉到另一間英文報章畫漫畫,不過幾年後報社結業。他只好轉行,為海外公司製作動畫。回看這十年,他說自己有得亦有失。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方南理:「九七前,有很多緊張、擔憂;九七後,很多最差狀況沒出現,人們可放鬆。工作上,我壓力大了很多,政治(環境)、失去工作,工作環境差了,給我很大壓力,這是個人層面,有時很痛苦。」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區家麟(主持):在香港長期生活的外國人,不少都懂講懂聽點廣東話,不過他們說香港人回歸後主動說英文的少了。要走向國際大都會,保持香港優勢,這件事不能忽略。

2007年6月29日央視網站CCTV International刊登Larry Feign訪問,似乎與無綫新聞透視用同一片段,但將其意見演繹為對香港充滿信心,標題寫"Foreigners express confidence in HK 10 years after the return"。
2017年,主權移交20年,Larry Feign昔日諷刺過渡期政治經典獲復刻出版,圖片摘自Amazon網站。
2017年,Larry Feign又出版其「政治不正確」的香港歷史回顧,圖片摘自Amazon網站。
Larry Feign(2017) A Politically Incorrect History of Hong Kong內文,圖片摘自Amazon網站。
2016年初,銅鑼灣書店在港及外地失蹤的股東及員工先後在中國當局拘禁下拍攝電視認罪片段,Larry Feign翌年出版的A Politically Incorrect History of Hong Kong版權頁都要幽這黑色事件一默,圖片摘自Amazon網站。
Larry Feign近作The Flower Boat Girl(2021)是以十九世紀華南著名海盜鄭一嫂(石陽)為藍本創作的歷史小說,從中帶出香港故事。[圖:LIVE AT VIBE HK YouTube]
2023年初,Larry Feign與配偶結束在港事業移居葡萄牙。Larry受訪時說,香港政治環境改變,令他對這30多年長居地感到陌生://I’d lived in Hong Kong for around 35 years, so Hong Kong really was home. However, there had been a number of changes, politically, which meant that it no longer felt like home. I had been a cartoonist for the South Morning Post, the largest English-speaking newspaper in Hong Kong and at one time was politically active. I no longer am, but the fact remains that I once was. I felt it was time for a change.// [圖文摘自Portugalist.com]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後九七香港 #方南理 #LarryFeign #南華早報 #政治漫畫 #財富雜誌 #Fortune #時代周刊 #Time #自我審查 #言論自由 #鄭一嫂 #石陽 #香港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