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六四香港:先安排退路,再談共患難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Jun 27, 2018

六四後,部份有條件長居外國的香港精英認為不應一走了之,希望盡量貢獻家園,但萬一危及自身安全,也會安排退路,這是留港基本條件。

鏗鏘集 矢志不渝(1989年11月16日)

鏗鏘集 矢志不渝(1989年11月16日):

黃秋生:「到處都是槍聲,人們很害怕,到處亂走…」
徐詠璇:「最後那部份很好,說話很激昂。但是前面部份,我覺得要…」

徐詠璇,演藝工作者,港大畢業後多次到外國進修;張燦煇,浸會書院講師,留學德國5年。若他倆想留在外國生活相信不會困難,但他們都選擇回香港。

徐詠璇:「紐約多我們一、兩個只多了個人,你演戲給誰看?有些事在那邊說,他們不太明白或感受不大。但回港在比較前線位置,很清楚整個演藝事業都與我們有關。」

張燦輝說,在德國5年是生命中最美麗日子,但並沒吸引他留下:「很多人問德國不漂亮嗎?德國當然漂亮,但與我無關。在街上走、在山上走,即使漂亮但感覺不到是自己的。他們的文化、歷史和音樂,我只處學習和欣賞階段,無法感覺到那是我可參與的事。」

徐詠璇說,看著香港文化藝術建設從無到有,自己有份參與,息息相關的聯繫讓她覺得無法分割。距1997年只有8年光景,徐詠璇覺得急切要做該做的事。例如開會討論這舞台劇構思:「正義、真理和良知等,以前很抽象,六四事件證明了真有精神境界,對我們很鼓舞,更覺得要傳給下一代。這地方是自己的,好與不好都喜歡,好的會很滿足,不好的希望改善,不能一走了之。」

張燦輝緊守教學崗位,既然要走的人留不住,只好加緊培養接班人:「我學生大約都是20歲,到1997年會進入最旺盛時代,現在教育他們,讓他們擴大眼光對文化歷史有更多感應,那才最重要。」

張燦輝喜歡流連古物店,重溫香港昔日面貌,他經歷過1967年騷亂,參加過保衛釣魚台,見證香港30年來從落後殖民社會變成舉世認識工商業中心:「既然香港多年來給我們發展、自由和繁榮,出問題時是否就這樣跑掉?」

很多情況都逼不得已,為家人和下一代,徐詠璇已著手找太平門,對留守香港拿不定主意:「我不能說香港少了自己也沒甚麼,因為知道確實很在乎每一個人,所以很矛盾。最近差不多每天掉一個炸彈,但既然仍有人在努力,很難在別人努力時自己卻放棄。我跟很多人一樣盡量希望不要走,不過現在這情形也會思考後路。」

張燦輝一家仍觀望,他說必要時還有台灣這後路:「萬一危及自己安全,尊嚴完全被剝削,自由完全受限制時,我想不到留下來有甚麼意義。留下來跟很多港人想法一樣,因還有機會走。」

鏗鏘集 矢志不渝(1989年11月16日)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後六四香港 #八九民運 #六四 #信心危機 #太平門 #專業人士 #移民潮 #歸屬感 #文化藝術 #黃秋生 #保釣 #六七暴動 #殖民社會 #人身安全 #徐詠璇 #張燦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