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 014: 六七暴動與警隊改革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Jun 18, 2019

六七暴動對警隊改革有深遠影響,最直接是1968年成立機動部隊PTU,規定所有警員受基本防暴訓練。遇大型集會,機動部隊會被調派現場支援,全面取代英軍早前在這方面角色。其次是延續宣傳策略,設立公共關係科、少年警訊和警察少年訓練學校,以改善警民關係,尤其向青少年灌輸警隊正面形象。另外又重組刑事偵緝處,話說六七暴動初期,政府曾因華探長坐大擔心警員忠誠問題,所以後來決心改革瓦解山頭利益勢力。最意想不到影響,來自英政府為表揚香港警隊在暴動中表現,頒授「皇家」稱號。此後英傳媒做專題報導,卻揭發警隊嚴重貪污問題,引起倫敦關注,間接成為日後港督成立廉署的動力。

香港故事:警察故事(2007年1月7日)

何家騏、朱耀光(2011)《香港警察 — 歷史見證與執法生涯》190–205:

動亂令香港政府開始關注警隊的可靠性,正如前文所述,事件初期,政府最擔心的是警隊的忠誠問題,尤其是在示威者高舉民族議題的情況下,華籍警員會否調轉槍頭?因此,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安內」措施,以加強內部的凝聚力。及後,警隊內部雖然沒有出現軍心嚴重不穩的情況,但也沒有得到市民的全面支持,直到事件踏入中後期,正常生活大受影響,市民才傾向支持政府及警隊的行動。

歸根究底,這個情況和六十年代警隊的貪污盛行有關。在刑偵部與軍裝部分道揚鑣的架構下,華探長權傾一時,甚至不把其外籍上司放在眼內。無論是探員抑或是軍裝警員,缺乏防貪措施的制約,警隊上下貪污腐敗,「好男不當差」的惡諸形象深入民心。度過「六七動亂」的難關後,當局為避免再次面對誠信危機,避嘗試把警隊來一次大規模的改革,以爭取市民的認同和支持…

刑偵部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王園,很多人都說華探長代表了權力和利益。七十年代初,警隊高層已經意識到刑偵部的勢力過度膨脹,甚至出現「小衙門」的局面,不受上司指揮。當時的處長薛畿輔於是下令將刑事偵緝處收歸到新設立的行動處,並廢除總探長的職位。在新的階級下,取消了原有的警目和高級警長,同時加設警署警長之職,大大分薄了權責。警隊也將個別的探長升遷為督察,名義上是官佐級,卻把他們調往沒有實權的崗位。這個新的改組安排,打破了數十年來刑偵部盤根錯節的人脈關係。

香港故事:警察故事(2007年1月7日)

香港故事:警察故事(2007年1月7日):

二十世紀,香港經了1956、1966和1967年動亂,1967年香港政府成立DEF「緊急應變部隊」,當時全部警察不准休假,24小時候命,因為人手問題,當時學堂學警要全部出動參與防暴工作。

陸啟鎏(退休警署警長,1965年加入警隊):「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斗零』,我仍在學堂受訓,已經要幫忙制止暴動,到1967年在學堂畢業,第二個浪潮掀起。1967年8月,糊里糊塗參加了敢死空降部隊,主要操練是從直升機降落草坡。去到現場,我們並非在草坡練習,而是大廈天台,當時為早上六時半,乘直升機分兩條航道飛來北角,有一條航道降落在我現時所處的僑冠大廈天台,而我所乘坐的直升機則在對面新都城大廈的水箱頂降落,降落的位置沒有欄杆,兼且直升機捲起大風,若站不穩,大有可能從二十多樓墮下,現在回想起來猶有餘悸。」

為表揚警隊在暴動中表現,英國政府頒授香港警隊「皇家」稱號,變成「香港皇家警察」,直至1997回歸,「皇家」稱號被刪除,變回「香港警察」。

香港故事:警察故事(2007年1月7日)

葉健民(2014)《靜默革命:香港廉政百年共業》66–85:

一九六六年的九龍騷動,導火線是公眾對天星小輪加價的不滿…儘管殖民地政府在由何瑾爵士擔任主席的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的報告書中,努力淡化事件的嚴重性,但也無法完全否定公眾對政府施政…的不滿…調費報告間接承認了市民大眾對警隊貪污現象的不滿…

左派的總動員原本目的是要衝擊港英管治,挑戰殖民地政府的認受性,然而在雙方衝突暴力程度不斷升級之際,社會秩序明顯受到影響的時候…原來與市民關係緊張的警察忽然間被視為穩定社會的棟樑、警民關係出現了一些緩和改善的跡象。事實上,警隊在「六七暴動」期間在處理群眾示威和衝突場面的表現也是備受稱讚的…在這種氣氛下,市民暫且放下了對警隊貪腐情況的怨憤,反為更多向他們表示打氣支持…

戴麟趾在當時的警務處長薛基輔(Charles Suteiffe)和律政司羅弼時(Deny Roberts)的建議下,決定派員到新加坡和錫蘭考察,以了解這兩個國家的反貪污制度…

在差不多同一時間…香港警隊因在一九六七年平亂有功,被英國政府賦予皇家稱號,自此改名為香港皇家警察。也許因為這個緣故,英國傳媒對香港警隊產生了興趣,開始有一些專題報道,跟進調查。不幸地,他們很快便把注意力集中在香港警隊的貪污問題上。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一九六九年三月播出了一部由格林達電視台(Granada TV)製作的關於香港警隊的紀錄片A Case to Answer,片中除了介紹警隊一般情況外引也訪問了一名曾在香港件隊服務五年的前警官艾理士(Arthur Ellis)。在片中他力斥香港警隊貪污嚴重,全片也強烈暗示警隊高層對此有所包庇,刻意隱瞞。此片後來在香港麗的呼聲也播出了,港英政府自然大為尷尬。雖然警隊高層先後出來反駁,指艾理士本人是因不獲晉升而懷恨在心,也指他在一九六三年已離職,所以實在沒有資格批評現況。但無論如何,此片已進一步強化海內外對香港警隊貪污嚴重的印象,也引來倫敦方面更多的垂詢關注…

港英政府在一九七○年通過《防止賄賂條例》時,下一步如何走下去,恐怕當時港府也沒有一套全盤大計…他們沒有想過,七十年代留下來的尾巴應不應該成立新的獨立反貪部門,卻成為進一步突破的最大動力。基於本位利益,警隊固然對此有所保留,堅持反貪工作應繼續由他們負責…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清楚知道必須要拿出成績出來…但歷史吊詭之處,是當他們要捉葛柏來揚名立萬時,卻引起一連串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最終反而令警隊反貪污部壽終正寢,促成了廉政公署在一九七四年的正式成立。

香港故事:警察故事(2007年1月7日)
香港故事:警察故事(2007年1月7日)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1960年代 #1970年代 #九龍騷動 #六七暴動 #警隊改革 #香港皇家警察 #艾理士 #機動部隊 #警察公共關係科 #少年警訊 #警察少年訓練學校 #刑事偵緝處 #薛基輔 #羅弼時 #戴麟趾 #葛柏事件 #反貪污部 #廉政公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