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 046:資本家貧民湧港,第二波工業起飛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Nov 28, 2017

當年新中國成立,富豪資本被國有化,部份人携資金機器逃港。與此同時大批貧困難民持續湧至,港府曾要求東華三院叫人返鄉。結果因工業家留港發展,難民變廉價勞工,令香港第二波工業一夜起飛。隨著戰後嬰兒潮出生,本來無意長遠建設的港府也被迫逐步增撥資源應急,並進行各種規劃。

鏗鏘集 流金歲月1(1997年7月7日)

鏗鏘集 流金歲月1(1997年7月7日):

戰前香港經濟以轉口為主,中國是最大貿易伙伴,佔出入口總額一半。戰爭結束,香港貿易一蹶不振,內地人如潮水般湧進香港,從1946年60萬人口,兩年內暴增至160萬。無論對糧食、住屋以至就業,都構成沉重壓力。

上海紡織世家第三代唐翔千學成回國,但是父親要他到香港發展。唐翔千兒子唐英年今年年初重訪上海故居,唐家從他曾祖父一代起經營紡織漂染業,祖父唐君遠是上海數一數二紡織大亨。

唐英年(半島針織董事總經理):「當時爺爺買這層樓給爸爸結婚後住,抄家後只餘下這些。1949年我們資產全部國有化,爸爸在外國讀書,祖父認為爸爸不如來港發展,只轉移一小部分資金來港,沒想過情況變得這麼快。爸爸那輩朋友多數在上海、江蘇省一帶做紡織,生意很大,解放後帶資金來港繼續發展,很多背景相似。」

1949年前上海工業家除了帶資金,有些更把機器和原料運來香港。陳鎮仁祖父當時從瑞士訂了批機器,因中國政局動盪滯留香港。

陳鎮仁(大興紡織董事):「爸爸當時來港,是阿爺叫他來看,因上海已解放,不可再匯出資金,在香港只有一批機器,其餘甚麼也沒有。」

當時香港百廢待興,1948年《香港年鑑》曾經斷言香港走入蕭條。港府要求東華三院帶頭成立「協助勸導無業僑民歸鄉委員會」。

古勝祥(東華三院1948年總理):「那些不適合在這裡生活的,便給他們一些錢回鄉,民間做到多少便多少。若全部要政府負擔也沒能力,亦缺乏資金,有部分必需品配給煉奶和米。」

吳培榮(華僑日報編輯):「大量難民為香港帶來沉重包袱,但無可否認提供了廉價勞動力。」

鏗鏘集 流金歲月1(1997年7月7日)

集體回憶60年代:香港是我家(2001年4月21日):

1960年代香港,物資匱乏,加上大量中國難民湧現,人口激增,政府當時首要任務是解決民生基本需要,例如房屋、食水和公共衛生。

[政府宣傳片]「香港的大街小巷,到處人頭湧湧,熙來攘往。人,四百萬勤勞的人,實在是香港最寶貴的財產,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但是人口迅速增加,也產生不少問題,譬如居住問題。」

李百灝(前房屋署高級助理署長):「當時香港人口流動性很大,當局預計總有天人口會返內地,所以採臨時應變措施。但出乎意表,1960年代中大量人口來港,這環境下,政府目標是以最少資源建最大量房屋內安置這些人。剩餘闢作休憩場所或球場,這導致球場不足。我出任屋宇事務助理員時,職責之一是制止小朋友在走廊和電梯口踢球踏單車。」

這時政府開始注意重建和規劃,1960年代城市面貌迅速變化。

集體回憶60年代:香港是我家(2001年4月21日)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打造繁榮美景 #香港工業 #葛量洪 #石硤尾大火 #徙置大廈 #大欖涌水塘 #律敦治療養院 #葛量洪醫院 #廣華醫院 #韓戰禁運 #大躍進 #難民潮 #廉租屋 #財政自主 #柏立基 #郭伯偉 #積極不干預 #香港工業總會 #有薪假期 #法定工時 #伊利沙伯醫院 #石壁水塘 #船灣淡水湖 #戴麟趾 #戰後嬰兒潮 #六六暴動 #六七暴動 #文化大革命 #民政主任計劃 #勞資審裁處 #產假 #香港節 #海底隧道 #獅子山隧道 #地下鐵路 #唐翔千 #唐君遠 #陳鎮仁 #半島針織 #大興紡織 #香港年鑑 #古勝祥 #吳培榮 #東華三院 #唐英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