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繁榮美景:改革開放競逐外資,中小港商呼風喚雨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May 27, 2019

那些年改革開放,一班中小廠商北上打江山。政策混亂時期,各地競逐外資,有關係者本小利大呼風喚雨,但也有不少港商誤墮「法網」破產坐監。幾年間,香港與珠三角建立了「前店後廠」模式,港方買料接單籌錢策劃,大陸起貨後又經香港轉世界各地。

解密百年香港 北上機遇(2007年8月17日)

解密百年香港 北上機遇(2007年8月17日):

1970年代後期香港土地勞工成本增加,工業進入瓶頸,中國改革開放成為香港廠家機會。

佘繼標(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我當年還在打工,1970年代中期香港還可做工業,廠房、租金、人力、電費、政策都可以做,但在1970年代末時就較困難,請不到女工了,地方貴、租金高。雖然當時大陸道路不通,沒電沒水、很多事糊裡糊塗,但只要你是香港廠家無論大小企業一律歡迎。成本便宜,有用不盡的工人,請一百個有一百個,請一千個有一千個。」

雖然改革開放初期外資在稅收等政策享優待,但國際社會尚存疑慮,有規模企業不敢貿然進去,首先放手搏是那些在香港難以生存的小企業。

佘繼標:「因為他們在香港不受政府重視,競爭力低,被迫上大陸發展。當時大陸甚麼都沒有,我上來後,那些書記帶我爬到山頭上說:佘先生,這山頭到那裡歸我管,那邊也是我管,任何一個地方你喜歡建廠都可以,你要哪裡我就圈給你。廠房橫著蓋可以,豎著蓋也可以,你廠房建哪裡,路就修到哪裡。」

1980年代香港工業由「Made in Hong Kong」發展為「Made By Hong Kong」。短短六年間內地成為香港最大貿易伙伴,香港與珠三角「前店後廠」合作模式漸成型,內地生產商品經香港轉口世界。

佘繼標:「我們在香港買材料、接生意、資金運作等,總部和指揮中心設在香港,設計也在香港,生產搬到大陸,這叫『前店後廠』生產模式。」

當時部份地方已改革,部份仍行舊制,港商稍不慎難免損失甚至破產坐牢。

佘繼標:「當時很多政策是慢慢加上,加後有些會碰壁。試過因報關是日本,但出口寫東京就不可。退回來還要罰款,我們爭取一番又可以。實際上每天運作是從大陸做好貨,運到香港再賣給收貨人,有任何棘手問題就麻煩。有廠家因轉廠報關不清晰,部分材料可能沒轉廠而內銷,十幾億生意倒閉,也有朋友種種原因被抓坐牢。」

不過多數港商都在混亂中摸出規律愈做愈大,佘繼標是其中一位:「我在1979年以小股東身份來大陸幫老闆做事,離開後因大陸機遇,從一條蟲變一條龍,所有東西都是開放改革賺回來的。」

解密百年香港 北上機遇(2007年8月17日)://不過多數港商都在混亂中摸出規律愈做愈大,遷入內地的工廠亦愈來愈多。//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打造繁榮美景 #鄧小平 #勞動密集 #政策優待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 #MadeInHongKong #MadeByHongKong #前店後廠 #珠三角 #來料加工 #零附加值 #改革開放 #工業北移 #佘繼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