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 010:兩次暴動前夕,官方已預算要本地改革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Nov 12, 2017

學者李彭廣(2012)引用1966年官方檔案,說明早在1960年代兩次暴動前夕,英政府已經看到香港社會陷危機,上一代對政治無甚興趣,年青人卻不這樣。由於在中國政府默許下,香港要盡量維持現狀,即使要求自治都難辦。這格局,很大程度成為後來港英進行「非政治式本地化」政策背景。

李彭廣(2012)《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

英國殖民地部政務次官(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懷特夫人(Mrs Eirene White)於1966年1月4日至11日訪問香港後,向殖民地大臣作出書面報告,詳述其訪港的觀察和對某些具體問題的分析。的該報告是在1966年和1967年騷動之前寫成,但內容已提及香港當時管治的問題和社會上已累積相當不滿的情緒。此外,報告內亦有論及在中國因素的影響下,香港政制發展的限制,以及政治改革的策略和重點…

她指出,香港在當時和可能繼續是由一群少數外籍官員所管治,但被他們管治的人並不是文化低落的,而是生活在一個複雜的工業和商業社會中,在某些地方比英國人更有文化修養的人群…英籍官員不單要維護政治主權,同時還要管理一個華人社會。如果沒有政治上的推動,這種狀態大抵會繼續下去…

她續稱,在香港實行西敏寺式民主政治是不被考慮的。香港中央政府層次的一人一票選舉,毫無疑問地引致中國人民政府更加關注香港的事務。作為一個例子,香港的工會現況便不是那麼令人鼓舞。香港工會的分裂和無效是達到絕望的地步:左派工會甚少關注工業組織,而右派工會則似乎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情況亦很可能發生在香港的中央政府層次,而中國政府便會覺得英國政府沒有盡力維持現狀,而這個現狀正是中國政府默許的基礎。

香港人常被認為是政治冷漠,只要政府是有效的,他們會對現存的事物感到非常滿意。香港有些要求「自治」(“self government”) 的小規模團體,但據她所知,就沒有要求「獨立」(“independence”) 的。她沒有與這些團體會面,理由是從她到港時所看到的海報來看,這些團體在會面時必然會提出涉及中國大陸的問題。

根據在香港訪問時獲得的印象,她認為有關香港人對政治進程不感興趣的總結大體上是真實的,但年青的一代就不一定有如此想法。此外,對於尋求申訴冤情的渠道似是有頗大的不滿。剛好也在香港訪問的一位下議院議員對她表示,香港工黨和社會民主黨都是不重要的,反而與聯合國協會(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的會面是有趣的和感到不安,因為富裕和貧民階級似乎在這地方找到共同點,以及擁有橫跨階層的眾多會員。該名議員亦發現香港有相當反歐的怨恨,包括對政府設有專責處理華人事務的部門而覺得受到侮辱;並察覺香港人認為有刻意排除華人擔任政府高層職位的政策…該名下議院議員更指出,在與聯合國協會會面時,訴苦之聲不絕,有些更要求設立冤情大使(Ombudsman) …

總的來說,香港社會有股潛流是比政府承認的來得更強烈,這就是要求在本地事務上有較大的公眾參與,但就不希望採取任何會危害與中國大陸平衡狀態的舉動。她亦認為,必須要防止出現在非民主政體中用來對付建制的做法,尤其是在階級障礙得到語言障礙加固的地方…

希望避免出現國共兩黨的嚴重衝突,是導致立法局選舉變得曖昧的原因。在地方層次,對是否引入選舉的分歧是可以容納的,然而她抗拒任何中央層次選舉的建議,但她認為在適當時間透過地方議會代表的間接選舉,是可以順利運作的…

參李彭廣(2012)《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153–158,引用官方檔案”Visit of 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to Hong Kong 4th-11th January 1966", Document no. 6, CO 1030/1784。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1960年代 #民主政治 #非政治式本地化 #聯合國香港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