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系列:矢志堅守崗位,政治記者創辦巴士的報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Jun 30, 2018

六四後記者盧永雄矢志堅守崗位,說逐漸學懂如何務實應對中國,要在限制裡爭最大自主,避免刺激中央,後來輾轉創辦了巴士的報。

時代的記錄 第3集(2017年1月11日)

鏗鏘集 矢志不渝(1989年11月16日):

盧永雄:「多一人留這裡肯定好過少一人,如果大家都走了,社會承受很大壓力甚至有很大動盪,可能未到1997年就倒下。無論民主、自由、法治,如果香港將來全都失去了,我們會覺得前景不好或甚至非常差,但我認為第一何謂爭取不了?現時基本法方案不民主,是否等於長遠都爭不了?未必。第二我認為爭取是漫長過程,不能望別人施予,沒有就離開這兒。」

盧永雄,新聞周刊採訪主任,在香港出生長大,中大新聞系畢業再完成政治行政碩士課程,他從事新聞工作3年,過去幾年一直參與報道中港政治,他不打算找後路,認為一旦移民可為香港和中國做的事更少:「有後路的人恐怕會一下子全走了,倘有風吹草動他們不期望情況改善,而是恐慌性逃跑,那影響會很大。無論限制多嚴都有空間,那由有心新聞工作者把握,九七或前途問題令我覺得更要站在香港崗位上做些事。不一定做記者,從商、從政、公務員或專業人士都可以為香港做貢獻,問題是多少人留下來。」

鏗鏘集 矢志不渝(1989年11月16日)
鏗鏘集 矢志不渝(1989年11月16日)

鏗鏘集 四年之後(1993年5月3日):

盧永雄已由時事雜誌轉到電視台新聞部任職政治編輯,最近成家立室,他說隨著年紀漸長看法會較保守,不過既決定留下來就要設法面對:「越近九七,中英很多交接要顧及自身利益,必定矛盾不絕。期望風平浪靜順利過渡,一覺醒來只換旗幟是太理想化。問題是各種鬥爭裡港人如何自處?港人要更清醒,香港民意容易成為鬥爭棋子,最後可能又是中英關門談好了,兩方得益但港人輸光。悲觀地說港人無條件像英國般跟中國對罵,這不是忍氣吞聲,而是留下來就要承認香港不是獨立國家,如何在限制框框爭最大自主才是問題核心。」

分析這回中英借政改爭拗展開角力,盧永雄體會到將來可以如何跟中央相處:「這經驗引伸來說是將來如何防避刺激中央,或者看見中央惡言相向也不用太惶恐。另方面仍可看到將來中央與特區關係是較務實關係,可在那方面加以發展,情況未必太一團糟。」

鏗鏘集 四年之後(1993年5月3日)

時代的記錄 第3集(2017年1月11日):

李家文(主持):「二十多年後,心態有否稍微改變?」

盧永雄(巴士的報社長):「受訪那時很多人都說要移民,我感到自己屬少數,覺得生於斯長於斯,留港應該能做想做的事,讓自己和香港更好,沒計算哪做法較好。也許那時年紀小,思想不成熟。回看27年前訪問和回歸10年後特輯,發現在1989年時人們很害怕;回歸10年後,感覺好很多;現在衝突多了,感覺又變差,有這心路變化。我覺得永遠需要更多人在這兒努力,說出自己認為正確的話,令社會變得更好。」

李家文:「近幾年,中文大學很多調查問,大家國民身份認同是否強烈?怎樣形容自己的香港人或中國人身份?」

盧永雄:「我年輕時在殖民地時代,記得曾三次被否定身份。第一次在香港出境,表格上寫中國籍,海關立即劃掉,要填British;我返大陸,填British應該不對,就填香港,大陸海關又劃了,改為中國;最記得,之前錯了兩次,第三次應該填對了,我去台灣,填上中國,他又立即劃掉,填上中華民國。所以香港人身份從來都複雜,但我從來覺得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香港人,跟廿多年前無變。各人經歷會影響身份認同,我自己經歷是,經過這麼複雜,從殖民地到回歸年代,對這事太有感覺,所以很清楚自己身份。」

時代的記錄 第3集(2017年1月11日)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八九民運 #六四 #信心危機 #太平門 #專業人士 #移民潮 #中港政治 #政改爭拗 #中英角力 #盧永雄 #政治編輯 #巴士的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