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和平前傳:耶教介入社區,催生壓力團體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Sep 14, 2017

話說香港耶教團體在戰前已引入西式醫療和教育培養西化華人精英,到戰後更結集大量資源辦救濟和服務,被視為殖民政府伙伴。六七暴動後港府更在意群眾聲音,脫離左右立場的工會和壓力團體應運而生,當中不少由耶教人促成,早年靠海外資金,後來漸獨立發展。

鏗鏘集 鹽與光(1984年10月28日)

鏗鏘集 鹽與光(1984年10月28日):

林百棟神父:「我們不應該有被動態度,無論對自己過失或對社會錯誤,都要積極接受和負起改善的責任。」

吳宗文牧師:「過去兩年不只是香港社會因為前途不明朗感到很困擾,連教會和信徒都為這問題擔心。香港的黃賭毒、香港人的消費主義、香港人『笑貪不笑娼』心態…好多是基督徒要抱持我們價值觀帶動港人去改變的。」

林百棟神父
吳宗文牧師

近年個別神父和牧師都會在彌撒和崇拜公開談社會問題。實際上天主教自1960年代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已表明教會面對社會必須爭取正義。1970年,亞洲區天主教和基督教聯合舉行一次發展會議,一致認為教會應站在貧窮和受壓迫群眾一邊,以實際行動求改革。

自1970年代起,教會服務社會角色有顯著轉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就在當時成立,當時有個別神父、修女和牧師從外國請專人來港訓練組織居民的方法,目的是將貧苦大眾組織起來,爭取應有權益。最初組織這協會的神職人員已離開香港,剛卸任主席職位的林神父近四年一直協助策劃工作。社區組織協會自成立以來曾參與不少事件,其中以艇戶上岸安置以及馬仔坑大火災民安置比較具代表性。

最近政府準備清拆天水圍白沙仔村,大部份居民都不滿意賠償和安置,社區組織協會工作人員,協助他們分析問題,爭取合理安排。

何喜華:「否定了代表可作為統一談判的位置,大家是否認為,正如剛才伯伯建議大家一起上那裡?」

居民得到他們幫助,認識到如何表達意見,若當初沒有教會人士介入這種社區組織方法,一般市民可能不懂爭取權益。

至於勞工組織方面,以基督教工業委員會較矚目。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成立,以劉千石為代表人物,一直關注工人權益,致力幫助工人解決問題,爭取合理勞工法例保障。初期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扮演勞資雙方中間人,後來發展下去肯定站在工人那邊,設法影響立法,同時推行勞工教育,加強工人力量。

陸漢思牧師

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陸漢思牧師一直看著組織成長:「我到來之前,有些委員是神職人員,他們是義務參與這工作。我開始時也是參與工人小組,最初進工廠兩次,工作了三個月。其後主要是建立工人小組,訓練工人或了解他們需要,其後我們才做其他工作。」

目前工人多數會主動向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求助,工作人員按個別情況行動。基督教工業委員會雖是基督教協進會附屬機構,但除部份經費靠海外教會支持,財政和行政獨立,工作行動可說完全沒宗教色彩。

勞資關係協進會最初亦是教會人士協助成立,已故孟家華神父是創辦人,但近幾年已沒有直接參與活動,只保持顧問職位。除孟神父,勞協再沒其他神職成員,會內工作人員亦毋須是信徒。經費方面,十年前靠海外教會基金,但近年幾乎全是本地撥款。

很多社區和勞工組織雖然初期由教會人士創立,但工作獨立,其中不少參與社會行動時亦不會以教會名義參加。

鏗鏘集 鹽與光(1984年10月28日)
孟家華神父[圖:鏗鏘集 鹽與光(1984年10月28日)]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愛與和平前傳 #林百棟神父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基督教工業委員會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陸漢思牧師 #勞資關係協進會 #壓力團體 #何喜華 #劉千石 #吳宗文牧師 #孟家華神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