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督戴麟趾缷任前,市政局再蘊釀改革。1970年6月這期《知識分子》有胡鴻烈、馬文輝和薛壽生談政制與香港前途。馬文輝論中美政治矛盾;薛壽生談英帝撤退亞洲與東南亞市場,地緣政經大局至關重要。
胡鴻烈(市政局非官守議員):
香港將無政治前途,尤對年青一輩而言。除非政府願意積極改革以求逐步走向民主自治之途徑…目前選民範圍並不普及,理應擴大至凡二十一歲以上的成年人皆可投票,問求正確地反映民意。胡氏[又]認為立法局對香港前途有決定性的作用,故應設民選議席,初期二至四席,及後應逐漸增加…胡氏又認為政府應加強市民對香港之歸屬感進而且成為香港市民為榮。至於香港現時特殊地理環境不足且妨礙內部政治改革。
馬文輝(聯合國香港協會主席):
香港政治上雖然仍為殖民地受英政府的遙領,其實英廷早已認為香港已達成自治的地位。惜香港政權被操縱於財閥與外來官僚土紳的手中,因而不願大權傍落於民主制度中的老百姓…
香港雖然是殖民地,但其實乃兩大圈子中之(中)與美國(美)縫間生存。中美政治主義,兩相背道而馳,其實地理、經濟均無多大敵對地方,軍事上更不會在兩國土內衝突,且北京一日未完成外交網前,則中美邦交只有用間斷大使接觸。故兩主矛盾的繼續存在,純因兩國對世界問題的基本看法不間,而並非兩個國家利益直接衝突,造成為永無可克服的僵局。英國對香港,遙而不領,港府則管而不治,不需要英國庇蔭,己可生存下去。實際上,香港生存條件與壽命久暫,則端視中美矛盾是否繼續存在。
故香港之命運,正可操諸港中華人手上,今後應謀自圖自存的途徑…務求香港在經濟上,社會上,政治上,逐漸安穩地繁榮。他日中美矛盾解決,或漸入接近階段,則香港的將來,亦可在兩大圈子中之善意氣氛下,找出一條香港數百萬人的出路。
薛壽生(中大聯合書院政治學教授):
英國政府之外交與殖民政策素來是且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的,按照中英外交歷史的發展,香港所以成為英國殖民地,原來是使香港成為一個轉口商埠,為英國工商界通過香港向中國發展市場。雖然一九四九年中國政變之後,英國在中國大陸之市場大致消失,但是由於香港本身工商業的發展,引起英國與香港間貿易的增加;同時,英國通過香港,可向東南亞國家發展市場,所以香港對英國的經濟重要性並不因中國政變而減少,這是香港經濟性質的改變;特別是英國政府決定於一九七一年從亞洲軍事撤退,以後香港對英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許還會增加,所以英國政府大概不會自動放棄香港…
香港對亞洲國家的政治關係,因有英國政府來處理,所以香港與他們無政治性的官方外交關係;但從經濟關係看,香港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則非常密切。從香港內部的政治地位看,因為香港沒有明顯的政黨政治,所以表面上內部政治比較穩定,沒有普通國家一般政黨選舉所引起的波動…
關於獨立問題,基於否港的文化及歷史背景,一般人覺得獨立不是現實的問題,而目前也沒有公民團體積極地呼籲獨立。至於自治問題,可以討論一下,所謂自治,政策,由當地人民表示意見,參加決定。其中有幾個方式可達到此目的,最普通的是經過民選的立法機構決定政策與法律,此是本港若干公民團體所積極呼籲的。在可能範圍內,實應達到這個目的。其他民意可且通過民政司等機構轉達政府,這又牽涉到市議會的問題…
Source:《知識分子》第55期(1970年6月),4–5。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1970年代 #前途問題預警 #胡鴻烈 #馬文輝 #薛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