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精選:偵查揭露明星私隱,市場辯證心照不宣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30 min readApr 1, 2024

自媒體白熱盛放前,曾幾何時,報章雜誌是民眾吸收大小消息主要渠道。九七前有港商用外國小報作風搶市場,圖文並茂偵查揭露政商名人明星秘聞,掀起傳媒行業激烈惡鬥,港人邊罵邊看樂此不疲,成過渡期急景寫照。

圖左:2003年4月9日《壹本便利》585期;右:1995年7月28日《壹週刊》第281期。摘自carousell.com.hk

1. 重金追訪,獨家偷拍

其中一宗經典,是雜誌為拍攝歌星張國榮「同性好友」唐鶴德弄至撞車,甚至花重金本票開戶,要獨家接觸追訪在銀行工作的唐氏,其後又用各種方式偷拍寓所,搜查垃圾桶。期間傳張國榮曾甚不滿該傳媒老闆作風,但有相關高層形容,這是為求真相不惜代價的堅毅精神。

忽然便利 YT(2020年12月21日)

忽然便利 YT(2020年12月21日)

韋sir(《忽然一周》老總):「我們是第一個拍攝到唐唐(唐鶴德)和哥哥(張國榮)拖手的相片,證實了坊間傳聞他們正在拍拖,原來是真實的,所以,狗仔隊的作用是證實新聞是正確的。」

《忽然一周》323期(2001年10月5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對情侶最堅貞的情操。愛情長跑達16年的哥哥(張國榮)與唐唐(唐鶴德),近年雖然已經公開情侶關係,但在公開場合卻從沒有親暱動作,對戀情始終有避忌。9月27日(2001年9月27日)晩上,哥哥在 灣仔會展欣賞完「I.T」的fashion show 後,便與一眾好友直落跑馬地酒吧「Alabar」消遣。當?不少圈中猛男都攜眷出席,而哥哥都唔執輸,亦預埋唐唐份,兩人更首度在街頭手拖手。看來哥哥已有心衝破最後防線,將戀情赤裸裸展露人前。愛得勇敢亦愛得坦白。//圖文摘自ameblo.jp

Jeff(《壹本便利》老總):「唐唐和張國榮,未正式拍到他們的相片前,第一間爆他們一起的是《壹週刊》。不是講笑,那時的雜誌社資源無限,「壹週刊」某高層是我的老友,他憶述怎樣去採訪唐唐呢?原來唐唐是在銀行工作,Citibank做Private Banker[按:追訪時應為渣打銀行],要用許多錢才能開戶,他們一收到消息便立刻去找老闆開了一張本票,那時忘記了是一九幾多年,開了一張50萬元的本票,就拿去銀行證明我有足夠的資金,才可以有機會見到唐唐,見到後便直擊訪問他。那年代的雜誌真的很厲害!」

忽然便利 YT(2020年12月21日)
忽然便利 YT(2020年12月21日)

韋sir:「那時我們用盡所有方法…這個都是尋求真相,你不能説這個不是真相,尋求真相一定要用盡所有的方法,即時飛機…即時開本票…那時候真的很厲害!」

W Wong(李小龍會會長):「香港人的執生能力真的很勁,去到某個位便知道怎樣應變,為了去銀行直擊他可以去得那麼盡。」

忽然便利 YT(2020年12月21日)

Jeff:「後來衍生到偷偷搜查垃圾桶,預訂頭等飛機上去影相,以後再慢慢詳談。」

資源所限,以下僅借助網上圖文摘錄當年報道。

圖:張國榮藝術研究會

編輯室通訊:邊個撞邊個?《壹週刊》第281期 (1995年7月28日) :

時間:7月22日,中午12時33分,天晴,視野良好。
地點:港島大潭道近紅山半島。
事件:交通意外,無人受傷。

《壹週刊》深藍色豐田corolla採訪車與張國榮的銀色保時捷911發生碰撞,採訪車右尾被撞後不能開啟,張國榮的保時捷左面車頭燈爆裂。

版本一:《壹週刊》採訪車以右邊車身撞張國榮的車頭。
版本二:張國榮以車頭撞向《壹週刊》採訪車的右邊車身。

究竟,邊個撞邊個?

圖:張國榮藝術研究會

張國榮同性好友大曝光《壹週刊》第281期 (1995年7月28日) :

張國榮曾說自己有一個戀人,大家走在一起十五年,同甘共苦,專一長情。張國榮復出後,近期本刊記者多次目睹他與一位同性朋友走在一起。上星期六,張國榮剛從台灣回來,便與這位好朋友一起往新居視察裝修進度。當他發現記者拍照,便隨即駕車追截,怒搶菲林。

張國榮的同性好友姓唐,在中環的渣打銀行身居要職,負責五十萬以上的大額投資。他多年來一直任職銀行界,數年前在萬國寶通銀行工作,九三年有段時間曾調職加拿大及美國,到去年再轉往渣打。由於他外形高大俊朗,衣著合時,且為人親切友善,故與同事很合得來…

圖:張國榮藝術研究會

根據田土廳資料顯示,張國榮在梅道的豪宅,在九一年時,抵押給萬國寶通銀行,那時他的唐姓好友正在此銀行任職;今年他購買的龜背灣豪宅,抵押給渣打,而碰巧他的好朋友亦正在該家銀行任職。

張國榮說,他與對方相識三十載,兩人契媽同是張玉麟夫人。在假日,兩人多會到彎仔君悅酒店或銅鑼灣巨龜莊用膳。據聞唐姓男子亦經常在張國榮位於梅道的May Tower住宅出現,記者邊曾連續數天在早上目睹他從May Tower步出。

七月二十一日,記者據可靠消息,獲知張國榮從台灣回港後,將攜同他的唐姓好友,一起到龜背灣其「夢想之家」,巡視新居裝修進度。

當日下午十二時二十分,記者到達大潭道張國榮新居路口,等候採訪張國榮。十二時三十分,上址一段私家路,徐徐駛出一部銀灰色的保時捷跑車(車牌DC3X9),駕車者是張國榮本人,而旁邊乘客座位坐著的,真是與張國榮同往看樓的男性好友唐先生。

當時記者立刻舉機拍照。而當張國榮發現記者後,急忙踩油,向著大潭道往赤柱方向開去。當記者正準備離去時,突然見到張國榮的銀灰色保時捷再度出現,而且朝著記者的採訪車高速駛來。

圖:張國榮藝術研究會

由於事出突然,記者於安全理由,亦唯有提高車速離去。兩車沿著紅山半島一直駛出大潭道,其間張國榮所駕駛的保時捷一直緊貼著記者採訪車(兩車距離不足六尺)亦由於兩車馬力相差實在太大(採訪車是一部日本豐田房車,而張國榮所駕駛的是保時捷跑車)所以記者一直無法擺脫追逐或停下來。

而張國榮撞向記者的採訪車後,便即時U-Turn往柴灣線上,扒頭越過記者採訪車,將整部保時捷打橫擺在路中心,不准所有車輛駛過。並且更截停一部日本房車,向車內的人說:「阻你哋五分鐘,做個證,你哋都見到他點撞我架車啦!」

張國榮隨即跑到記者採訪車前,不停拍打車窗,並大聲問:「你哋做乜影我相呀?吓!你哋係邊間㗎?」

此時記者亦立刻下車,準備向張國榮解釋。但當記者打開車門,還未有時間發言,張國榮二話不說,立刻一手搶了攝影記者的相機,還打開相機把菲林扯出,然後更加了句:「影我相吖嗱?」神情非常激動。

記者此時才有機會說:「張生,我們是《壹週刊》記者,唔該你俾番部相機我哋先!」

張:「我報咗警,等到差人來到,我咪俾番你囉!」

壹:「張生,警察來到是另一件事,但呢部相機係屬於我公司的,唔該你俾番部相機我哋先!」

張國榮考慮片刻說:「好!俾番部相機你。」

跟著張國榮跑回車上,將保時捷駛回路邊,然後帶同其唐姓好友跑出馬路,截停一輛的士,囑其好友上車離去。

圖:張國榮藝術研究會

記者希望上前採訪張國榮的唐姓好友,但張國榮卻一手「撥」開記者,並對其唐姓好友說:「快走,找李律師幫手。」然後怒視著記者。

十二時四十三分,由於警察仍未到達,於是記者便叫攝影同事離去,但卻遭張國榮阻止。

張:「唔得!等差人來到,講清楚先好走!」

壹:「張生,無理由你朋友可以走先,我的同事就走唔得?」

張:「你哋撞爛我車,我要找人負責!」

記者於是遞過名片給張國榮,並保證會陪他等到警察到場。張國榮於是便讓其他人離開。沒有了他的唐姓朋友在場,張國榮整個人冷靜下來,並向記者借了支筆,在他的新CD上簽下了名字,送給停在路邊,為他做證的證人。

然後張國榮更走到記者採訪車旁,試探地問到道:「來影我的新屋呀?你知唔知,我那麼多歌迷,影迷,如果全部走來我屋企,我會無私人時間來!」

「我份人好中意和平,個世界都咁亂嘞!好似早先他們演藝人協會話杯葛你哋《壹傳媒》,我都無企出來呀!其實我有什麼好影的!是不是?」

張國榮這時,已經整個人冷靜下來,還對駕車的同事說:「熄咗架車(引擎)啦!好傷的!」

然後更對記者講:「上車等差人啦!」說完便上了記者採訪車,點了支煙,再問:「你哋架車泊係May Tower(張國榮現時住所)等邊個?等王祖賢呀?」記者回答:「唔係!」張國榮便無再追問下去。

十二時五十分,警察到場。張國榮向記者說:「依家(現在)你哋撞咗我架車,賠唔賠先?」記者回答:「依家件事邊個不對都唔知,而且我哋架又係公司車,所有有什麼都要返公司,先可以決定!」張國榮也表示同意。於是大家就在警察面前交換聯絡電話,然後各自離開事發現場…

七月二十三日星期日,即車禍發生次日,下午四時許張國榮與其唐姓好友、梁李少霞及兩名女士在港麗酒店Garden Cafe內享受下午茶。當日張國榮與唐姓好友同坐一邊,三位女士坐另一邊。其後一名穿黑色Polo恤的男士加入茶敘。張國榮在席間一直駕上墨鏡,唐姓好友則打扮隨便。一行人在Garden Cafe內逗留了近兩個小時,才一起離開。

圖:張國榮藝術研究會

此時,張國榮開始提高警覺,其友人(包括唐姓好友)先行,而張國榮則與梁李少霞殿後。於是乎「前四後二」乘電梯到港麗酒店的正門等車。當到達門口時,唐姓好友步出酒店外四處張望。過了一刻,酒店人員將一輛深藍色平治停泊在酒店門外後,而當梁李少霞取車的同時,張國榮的唐姓好友也一同步入平治車廂,當唐進入車廂後,張國榮從另一邊步出玻璃門,疾步進入車廂,最後由梁李少霞駕車,向金鐘方向駛去。

記者於七月二十五日到唐工作的銀行希望求證唐姓男子與張國榮的關係。下午十二時,唐從大門出來,記者趨前道明來意。唐看了看記者證,便說:「我無乜好講。我唔想講任何東西。」

下午一時四十分,唐與職員返回銀行,記者舉機拍攝,一名職員既從銀行出來,直指攝影師,示意不許拍照,並說:「你哋唔好喺度搞搞震。」記者向對方出示記者證也無效。

隔了五分鐘,記者便打了唐的直線,接電話的是他本人。當他知道是《壹週刊》的記者時,毫不思索地說:「你哋盡番你哋的職責啦!隨你哋點寫!我無野好講!」便隨即掛斷電話。

張國榮曾借另一雜誌回應,指被跟蹤後回頭追車要問究竟,沒有拆菲林。

圖:carousell.com.hk

《東周刊》第144期 (1995年7月26日):

星期一下午,一身米黃裝扮的張國榮,從信封拿出自己在車房拍的Baby照片,他一向叫心愛座駕做Baby,可知其疼錫程度。「嗱,有相為證,點可以話我撞佢哋啫。」…

「我只係做自己應該做嘅嘢。當時第一反應係惶恐㗎,無端端泊架車喺私家路,點知佢哋想乜先?打劫、標參都唔奇㗎。我一直都好平靜,但心係好嬲,我係表面愈無嘢,個心就真係有火。不過我冇發火,淨係問佢哋攞相機,想話拆菲林,但理智話我知,唔得,如果拆人菲林,即係話自己做咗啲唔見得人嘅嘢?我光明磊落,無必要咁做,就將個相機還番俾佢哋。…我份人一向好光明正大,有乜嘢唔俾人知得嘅先?做人做到我依家咁,好無憾啦,何必要搞到咁啫?」

張國榮曾借另一雜誌回應撞車事件。從標題可見,當年主流媒體多以獵奇方式報道性取向。圖:carousell.com.hk

撞車之後,黑色私家車上眾人趕忙向張國榮遞上卡片,原來是《壹週刊》記者,兩名攝影,一名記者,駕車是一位女士。張國榮說,對方看到自己「追番轉頭」,反而被嚇著。

「或者佢哋以為我會鬧人,但冇呀,我好平靜,仲拉開佢哋隻車門。諗番都好笑,佢哋幾個驚到乜嘢咁,我仲叫佢哋其中一個:『喂,坐過啲,我入嚟食支烟。』佢哋好奇怪,有個仲想爬去車頭留個位俾我,我話:『唔知啦,就咁得嘞!』我就好輕鬆咁食烟。點解唔係自己架車度食?費事,佢哋架車開冷氣好過我架車開吖嘛。」

撞車事件後,雜誌又揭露有關物業資產背景,趁放盤偷拍單位內部裝修,更一度往加國追訪另一物業。

圖:Leslie Cheung Cyberworld

《壹週刊》(1995年11月2日)

張玉麟夫人譚愛蓮不單對張國榮呵護有加,就連張的起居皆由她全權負責。張國榮坐擁梅道一豪宅以及大潭龜背灣一幢別墅,在九二年及九三年購入時市值分別是三千多萬及二干六百多萬,均由一間叫Diamond Star Products Ltd.登記。其坐駕保時捷市值二百萬,亦是以同一間公司購入。其實Diamond Star Products Ltd.的持有人就是張國榮契媽張玉麟夫人譚愛蓮。單從現時市價估計,總值七千萬。譚愛蓮對這個契仔認真「大手筆」,難怪張國榮十分尊重及愛錫他的契媽。

圖:Leslie Cheung Cyberworld

《壹週刊》(1995年8月3日)

本刊記者在加拿大田土廳得知張國榮的真正豪宅所在,原來地點非常隱蔽,原來他的屋外形設計像香港龜背灣的「夢想之家」,原來當地人不識誰是張國榮,也原來他與好朋友唐先生是左鄰右里。

最近加拿大有雜誌指早前《壹本便利》把別人的家誤作張國榮在加拿大的安樂窩。

原來張國榮的真正居所,位於溫哥華西的Eyremount Drive,屬於豪宅,在九二年購買,當時已值一百多萬加幣(即八百萬港幣),那裡很少華人居住,附近住的都是專業人士,不少家庭門前都裝有閉路電視,保安嚴密。

張國榮的住宅有前後花園,而後花園有一斜坡,背後沒有屋,所以不怕被別人偷窺。而花園裡有一長方形泳池,從客廳及二樓之露台均可望到泳池。整座房子的外牆,均髹上白色,設計簡樸,但明顯經過翻新。此種設計,與張國榮在香港龜背灣的「夢想之家」,非常相似,可見張國榮的品味十分統一,崇尚簡單舒適自然。

據聞張國榮在加拿大生活得十分低調,亦很少與當地的香港明星接觸。附近一位鬼佬表示:「知道是一位華人居住,但很少見他出入,(當然!張國榮現在很多時間都在香港)他生活得十分低調。」當記者告訴他,屋主是香港的天皇巨星時,他表現詫異地說:「是嗎?看他的生活方式,真的不似!」

加拿大的地產市道,近年雖然不景氣,但張國榮的住宅,平均每年都升值二萬多加幣(即約十四萬港元),可說非常保值。

張國榮的好朋友唐先生也在加國置業,且與張國榮同時在九二年頭置業,不過他的住宅位於溫哥華西的Duchess Avenue,與張國榮的大宅相距不遠,駕車不用十分鐘,在加拿大來說,可算左鄰右里。不過唐先生的住宅屬大廈單位,市值與張國榮的相距甚遠,大約值二十五萬加幣(約一百八十萬港幣),但在當地已屬中上級數。

圖:Leslie Cheung Cyberworld

19[9]7年5月24日綜合報導

對於他在龜背灣的家居被某雜誌偷影,哥哥坦言好嬲,還直斥該雜誌沒有職業操守,他說:「實際情形我唔知,無錯我係放盤,交託俾一間地產公司,而今次偷影有兩個可能,一係那間雜誌訛騙地產商去睇樓影嘅,第二就係兩邊串通…唔想追究,反正我間屋企又咁靚,但咁樣偷影係極度侵犯個人私隱,佢地鍾意寫乜都得㗎啦,但佢地所寫嘅嘢都係寫錯,唔好成日老作。」

圖:Leslie Cheung Cyberworld

明報周刊 (1997年11月22日)

林(冰):哥哥,你搬去加多利山,啲傳媒又如影隨形咁追蹤你到加多利山。你的感覺係點呀?會唔會覺得好討厭呀?

張(國榮):無所謂,如果唔係黎智英,佢哋搵地產入屋影咗我屋企,我未必咁快賣咗間屋。間屋賣咗賺咁多,我都要多謝黎智英啦。

封面圖摘自懷舊系列 — 壹本便利FB;內頁摘自網友FB。網上引用內文反映,1995年撞車事件前,張國榮已不滿壹傳媒採訪手法://「你話俾你老細黎智英聽,今次俾你影相係俾面朋友唔係佢,唔係都咪使旨意,我都唔知佢諗緊乜,ruin(破壞)咗一個藝人嘅前途對佢有乜好處,本書銷得又賣得幾耐,家都唔止我一個artist(藝人)咁講,好多artists已經好反感,再係咁遲早我哋大聯手抵制,睇吓仲有乜嘢好寫。講真唔係唔俾佢哋講佢哋寫,但係絕對唔係咁嘅態度,不盡不實,個藝人本身又唔知道…啲藝人唔出聲唔代表唔知,我哋唔八,都會有啲八卦朋友專程打電話嚟講啦!Just a shit!」//

2. 不是針對,反而愛惜

移居美國的財經作家兼復刻黎智英全集網站搞手李兆富(利世民),以蘋果前高層、動新聞推手身份,在其個人直播中否認他們狗仔隊有「長期」跟蹤明星,又力陳在董橋當老總年代,不會針對哥哥,反而更愛惜珍惜。李氏形容集團內部山頭林立,對好些處理也有不同立場,但說到底也是為大眾喜好報道真相,揭穿藝人名人金玉其外神話。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2023年4月2日 利世民YT 哥哥之死又關蘋果事? 如何對付假資訊?:

我找不到有任何真的針對哥哥的報道是來自《蘋果日報》或《壹週刊》,但有一件事我十分肯定,第一,當時很多同事都是張國榮哥哥的fans,甚至『哥哥』這暱稱在《蘋果日報》或《壹週刊》是相對早開始使用。所以我很難想像同事會對他這樣hostile狙擊;第二,從制度考量,很多人認定《蘋果日報》或《壹週刊》都是狗仔隊揭人陰私,這都是藍絲小粉紅思考模式,只看最表面又不求甚解,今天借機會分享我們當年的思維是甚麼。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我明白有些演藝人確會被《蘋果日報》或《壹週刊》不友善對待,不友善也未至於因此派狗仔隊追蹤,我們沒這甚多資源特別派員招呼某人。我們所謂狗仔隊會在中環某幾個地點放哨,有時收到消息,某某常出入某地,會多到那些地方去,但通常像出海捕魚,等待遇到政經名人演藝界名人。作為為利是圖商業媒體,我們同事每天都要看能否交功課。如果狗仔隊員只集中追訪某人,兩個月都沒功課,那人也可解僱了。我們當年操作,關鍵不過是有人報料或碰巧遇到。

圖:2003年4月9日《壹本便利》585期 張國榮3袋遺物大公開,摘自carousell.com.hk

我們有時確會對某些演藝人不太友善,作為商業媒體,我們不過依大眾方向來做。張國榮在我們創報時已是神級人物,我們不是傻瓜,不會去挑戰這樣的神級偶像,無論《蘋果日報》或《壹週刊》,我們只會錦上添花,尤其董橋做社長年代,董社長對美好事物會有份珍惜愛惜,如果我們破壞糟蹋哥哥,相信董社長也會給相關同事眼色。

圖:2003年4月9日《壹本便利》585期 張國榮3袋遺物大公開,摘自carousell.com.hk

拍攝阿嬌事件,我們內部有較多爭議。《蘋果》、《壹週刊》、《忽周》、《便利》等,我們內部山頭主義嚴重,《便利》出問題時,《蘋果》是否要撐,我們真有討論過,內部有不同立場。拍了那輯相片,我們當然被聲討。不久爆出陳冠希事件,那是讓人看到香港演藝界真面目的一次很好機會。

圖:BBC 中文網(2006年8月24日)
利世民YT(2023年4月2日)

媒體所謂獨家,九成九是有人放料。有朋友補充:「陳冠A事件令我知道原來忽周一本便利一路傳的花邊新聞原來係堅的。」當時那刻我感覺,用英文字形容是vindication,甚麼仇都報了,早說過了,你不是當這班人是聖女吧?有時大家輕看娛樂版,但作為媒體,無論《蘋果日報》、《壹週刊》、《忽周》或那怕《便利》,娛樂新聞從來是我們賣書賣紙重要元素,不是我們鼓吹,而是因為香港人喜歡看這些。

2021年4月4日,李兆富接受沈旭暉訪問,透露移居美國的考量:「做人必須當機立斷,否則永遠都會因為香港表面上的高薪厚職、種種羈絆而不能走出comfort zone。」引來前《壹週刊》及《蘋果日報》記者不滿。鄭美姿:〈最低莊的移民理由〉《蘋果日報》(2021年4月17日)://留港的人很多,離港人的也很多,他們承載着很多沉重的去留原因,而以上是我聽過最輕便宜最低莊的理由──它侮辱了我這個留低的人,侮辱了很多傷感地離去的人。// [圖:堅離地球・沈旭暉・馮智政YT]

李兆富以打假新聞之名打稻草人,先否定坊間盛行借題發揮之極端傳聞,再略去當年好些關鍵操作細節,為前老闆與集團辯護。客觀效果是扭曲歷史,也淡化該集團昔日幾許血汗與影響。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3. 市場掛帥,血汗換取

有前《壹週刊》、《蘋果日報》記者以前線身份憶述往日狗仔隊運作,成立草創初期確只是收料跟進,無特定對象要跟蹤;但全盛時期,娛樂圈狗仔隊有如情報機關,往往用整隊人計劃部署行動。這模式由壹傳媒引入,其他行家爭相仿傚。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春麗口述(2015)《坑渠蓋下的記者:為獨家跟蹤、監視、竊聽》43–49:

當年的《蘋果》及《壹週刊》就參考日本的《Friday》。《Friday》為日本一本專揭私隱的八卦雜誌,幾十年來均故意以黑白相作封面。他們的狗仔隊是全職及受薪的,生活是有點保障。香港的狗仔隊也就一樣是全職、受薪。但受人錢財替人消災,每星期也要爆料壓力自然也不少。

1993年任《壹週刊》攝影記者時…當時狗仔隊仍未正式成立,只屬於試驗性質,收到料就做,沒有特定對象要跟蹤,也沒有任何配套措施…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蘋果》]當年的狗仔隊並不是叫狗仔隊,最早名為「名人娛樂專題組」。該組的工作已非採訪平日的日常新聞,而是收料後,由資料組做研究,再交給我們(狗仔隊初期)去實地踩線,經長時間的鋪排,確定為事實才去正式跟蹤偷拍,可說是非常專業的工作…除了攝影技術外,還要懂得跟蹤、偷拍,有高的駕駛技術,因為你往往需要追捕目標人物,身手亦亦需要靈活,你或須爬上山找有利位置拍攝,甚至需要躲在荒山野嶺拍攝,這些技能基本上是缺一不可。

娛樂圈的狗仔隊就如警察的狗仔一樣,是一個團隊的工作。頭先派人踩線、跟蹤,作好部署後,一擊即中。因為一旦驚動目標人物,你便沒機會再拍到他的秘聞。我們以相機、菲林,揭露目標人物一些鮮為人知的真相,將其惡行暴露於報紙、雜誌,讓全港市民知道…九十年代的狗仔隊,並不會看圖創作新聞,我們就是做了許多功課,確定單新聞是真確的,才狠狠的攻擊你。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在1997年再由《蘋果》回到《壹週刊》工作時,《壹週刊》已成立了兩大組具規模、專業的狗仔隊,成員包括編輯、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狗仔)、研究員(負責查冊工作)及司機,每組之內有兩小組,各小組少七、八人,這種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其後更被其他報紙、雜誌爭相倒模抄襲。1997年開始,便是我們狗仔隊這行的黃金時代!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九十年代,《壹週刊》為了爭奪獨家,只要新聞夠「爆」(具爆炸性) ,一收風就出發。當攝影的,經常夥拍著文字記者到海外採訪,追蹤不同的明星,每次從收到消息到出發,時間也很急,有時還是假日,時間緊迫,公司雖然有既定程序申請出差所需,但秘書小姐總會有一些應急錢放在夾萬中,並由老總簽字批出。每次幾乎都是秘書小姐拿出一疊疊的銀紙,供同事出差之用,動輒數萬元,有些同事更試過要往較遠的路程,出差時間又較長,應急錢達六位數字…

作者春麗憶述,印刷媒體大賣年代,高層出手甚闊綽,某程度佐證上文一班老總提到用重金本票做道具換獨家追訪在銀行的唐鶴德,按當時運作並非匪夷所思行徑。作者憶述,老闆黎智英曾宴請狗仔隊負責人到其府上吃鮑魚,指名要揭露最真實醜態,正如上文李兆富強調,這是市場大眾喜好,也是媒體賴以生存生利的重要無形資產。也由於大眾關注,好些明星後來會倒過來放料,甚至與記者合作「扮偷拍」。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坑渠蓋下的記者》53–55:

當時主管娛樂的負責人為葉一堅,堅哥…在95、96年在蘋果當狗仔時,很記得堅哥說,我們要影「樣衰(樣貌不好看)的相,明星有咁肉酸得咁肉酸…」肥佬黎[黎智英]當年還請了狗仔隊阿頭到他家中吃鮑魚,說現在讀者很喜歡看揭祕式的故仔,感覺新鮮及真實,報紙、雜誌亦非常暢銷,下令繼續這種做新聞的方式,不要樣板新聞,不要明星穿得靚靚擺好甫士的硬照,不要女星笑得極燦爛的靚樣,卻要他們衣服穿崩,幾乎仆倒、走光或出醜的照片。這種生動的新聞採訪方式,與昔日的採訪方式截然不同,廣受讀者歡迎…因為《蘋果》這種新穎的採訪方式,有些大明星起初因而嬲了《蘋果》,甚至有一段時間拒絕接受《蘋果》採訪。但所謂「杯葛」只能維持了一段很短時間,因為明星也要向現實低頭,《蘋果》的確吸納了許多讀者,當中包括大量年輕人及中產階層,藝人都要靠曝光率增加知名度…原不接受的明星最終還接受了這種採訪方式,更希望多點讀者看到,往往也會非常配合或報料。只懂指責別人偷拍的道德之士,或許從不知道市場需求這道理。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該書又詳述記者在前線如何偷拍得手交出成果,不惜連日匿藏坑渠蓋下,至於高速亡命追車則為等閒事(這些血汗,都被前高層李兆富輕輕淡化)。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4. 道德辯證,心照不宣

2005年,有傳媒學者對《東方日報》、《蘋果日報》、《星島日報》及《明報》的巨星逝世新聞進行質性比較研究,指《蘋果日報》在張國榮生前死後的報道分別最大:生前有傾向負面形容其性取向、感情生活與演出打扮,死後則一致正面評價。學者相信,這由「貶」轉「褒」調整,主要來自市場考慮,尤其讀者接受程度。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蘇鑰機、謝貝嬈、徐翠桃、聶惠欣、張愛蓮:〈從巨星之死看隱惡揚善的報導手法〉,《傳媒透視》(2005年1月13日):

《蘋果日報》在張國榮生前死後的報導的分別最大。我們發現,有關其感情生活上的報導,都集中在他的性取向方面,令人感到該報在營造一種「張國榮的感情生活和性取向是奇怪」的氣氛。然而在張國榮死後,該報對張國榮性取向的報導都是正面的,既說他是同性戀者的典範,對他高調地承認性取向和與唐先生的關係予以高度讚揚,也對張國榮的「長情」表示尊敬,甚至找來學者作分析。《蘋果日報》在張國榮生前對其在演唱會的表現及打扮的報導幾乎全屬負面,用字刻薄。相反,該報於張國榮死後盛讚他的演出和打扮充滿藝術感,是潮流先鋒,衣著打破性別界限。

圖:2003年4月9日《壹本便利》585期 張國榮3袋遺物大公開,摘自carousell.com.hk

從以上一些例子可見,報章在處理張國榮此類巨星自殺身亡的消息時,都會把對其生前的「貶」轉為「褒」,報導手法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

報章對巨星自殺的報導取向較為「仁慈」,原因可能包括下列三項:中國人的傳統、巿場經濟考慮、巨星的獨特性。

2000年9月21日 《壹週刊》 550期 曼谷直擊 張國榮13猛男賀生日,圖片摘自carousell.com.hk

隱惡揚善是一種寬厚和包容的態度,其源頭可上溯至先秦的儒家。中國文學中的祭文、銘文、悼亡詩等,都是表達對死者的頌揚和懷念。這是中國人的人文傳統,而隱惡揚善的態度可視作這種精神的延續。

現今的傳媒在運作上也一定程度反映這種態度。傳媒工作者會依從這個傳統價值觀作報導,他們也考慮到普羅大眾會持這個道德觀念,因此當巨星逝世時,傳媒會集中報導巨星生前的豐功偉績而避談其種種缺失。這一方面可顯示對死者的尊重,而且也不會與普遍大眾的觀念相違背。

圖:2003年4月3日 台灣《壹週刊》 97期,摘自yahoo拍賣網站

其次,從市場導向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往往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並迎合讀者的口味與喜好,而用「激化」(hyping)的手法和煽情的角度來報導新聞。所謂「激化」是指將事情尖銳化、矛盾化和突顯化的報導手法。

如上所述,大眾對死者存有尊重的意念。若報章仍依舊以負面角度作煽情點和激化手法作焦聚點,便會違反了大眾對死者的尊重,甚至可能引起讀者的反感,因而影響銷量。故此,報章為了迎合讀者,便只好以正面、稱讚、甚至隱惡揚善的角度來作報導,以達煽情化的效果,從而吸引讀者。

圖:2003年4月3日 台灣《壹週刊》 97期,摘自yahoo拍賣網站

第三,報章對巨星自殺的隱惡揚善報導,也是基於巨星的獨特性。巨星總是被塑造成完美的形象,例如他們美麗、成功、有才華、有名有利、高不可攀。這些形象吸引了一群支持者,他們擁戴和仰慕巨星。由於巨星擁有為數眾多的支持者,這些受眾會對傳媒構成壓力,所以在巨星死後,傳媒為免引起龐大支持者的不滿,因此會採取隱惡揚善的報導。而且明星是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他們及其文化演藝作品陪同香港市民一同成長,是香港集體回憶和普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大眾普遍希望他們的集體回憶應是美好的,因此這些明星在身後不應被醜化。為免違反大眾對明星的尊敬及對集體回憶的維護,報章對巨星自殺的報導自然「手下留情」。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從當時市場反應看,生前死後「揚惡」變「揚善」手法,大眾似乎甚為受落。不談外圍制約,或許過渡期民間主流共識,從來是道德與品味矛盾心照不宣,傳媒與受眾因果難分。但也有社媒專頁回顧,直指這表裡不一取態,在後覺醒道德通脹年代,演化成斷然否定過去歪曲歷史,令人慘不忍睹。

2023年4月3日 19:07 正政唯識 FB://到人死了,就偷遺物,估所謂內情,然後歸咎情傷、惡疾、愛情事業兩頭空,將連年的跟蹤、偷拍、非法潛入連海外住宅都不放過的系統收集地址、侵犯私隱、以標題誤導省略內容作人格謀殺,推得一乾二淨。要用個牌頭揾食,又唔想孭個牌頭做過嘅嘢,邊有咁着數嘅事。//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2023–4–19 Acton Institute YT]

[原貼 instagram.com/recall.hk/p/C5NmRA5PxJ7 ]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張國榮 #壹傳媒 #壹週刊 #蘋果日報 #壹本便利 #忽然一周 #東周刊 #黎智英 #李兆富 #利世民 #葉一堅 #狗仔隊 #跟蹤 #偷拍 #新聞操守 #市場主導 #過渡期 #隱惡揚善 #道德證成 #香港歷史 #HongK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