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九七香港:新大笪地曇花不再,本土特色還看周遭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Sep 11, 2023

香港衰退,政府探討本土出路,頭炮大笪地終因檔口平價貨源重疊頂爛市,魚排釣魚則受嚴謹政策綑綁。有區議會打算將批發魚市場改建漁人大商場,一班大學畢業生反稱,要幫助當地居民繼續生活,才是長久發展之道。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區家麟(主持):政府提倡搞本土經濟,打響頭炮的大笪地、騰龍墟等墟市,開業時旺丁旺財,但不出數月,新鮮感一過,遊人減少,墟市無以為繼,本來總算製造了就業機會,但附近商鋪投訴生意被分薄。另一項目魚排釣魚,進展亦頗慢。

去年3月,政府正式宣佈推動本土經濟,第一個項目是發展西貢魚釣魚。布帶強的魚排是其中一個試點。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不單大力唱好,去年還巡視西貢來魚排釣魚。

現時全西貢有超過200個這樣的魚排,很多都想轉為經營釣魚,但到目前,獲漁護署批准的,連布帶強那魚排在內都只得兩個。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吸引人來魚排釣魚,通常都要包食包接送,漁護署說魚排上不可以生火,布帶強只好利用法律漏洞,釣完魚,再返回船上燒烤。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不單煮食,連木板髹甚麼顏色漁護署也有規定。他說原本想同時經營茶座,由於手續繁複,最後放棄了。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布帶強:「你說本土經濟是讓人做生意,現在你太苛刻,不是說我不跟條例去做,而是你的條例有時太苛刻,你不放寬點讓我可透一口氣,很難成功。」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上環大笪地也是政府最早發展的本土經濟項目。元旦日,特首董建華特地來視察。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2003年1月1日] 董建華(行政長官):「看到政府推動本土經濟已初步見效,像大笪地,十月開業以來到現在,你跟周圍店鋪談,實際上了解到生意是增加了。」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檔主:「都沒生意沒人,他沒走來這邊,當時這裡只得兩間營業。高官出巡,那些人沒帶他過來,因這邊沒有營業,只有那邊營業,就帶他到那邊。」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這裡的租戶都說,特首當日只逗留一會,看不到真實情況。他們說,大笪地只有開幕首幾星期較旺,之後遊人越來越少,不少檔主意興闌珊。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大笪地首三個月租約屆滿,這晚晚市剛開始,有檔主提早收拾離場。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檔主:「沒生意做,連地鐵錢都蝕掉,來回十多元都蝕掉。那你說再夜一點?再做多那兩小時都不會發達,都已沒甚麼人了,生意很靜。昨天可有接近1000元生意額,但星期一至四總共只有40多元生意額,這跟普通跳蚤市場有何分別?你來了一次不會再來了。」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大笪地被評貨品不夠特色,許多攤檔還賣相同貨品。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王先生最初替人看相:「看相算命在這裡好難經營,有些事很私隱,客人不想有閒雜人等聽到。我自己的八字,最理想賣屬木食物,想起我爸爸從前在大笪地賣薄荷甘草欖這類食物。」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他依照爸爸古方製欖,銷售不俗,其他檔主見他生意好,爭相跟風入貨。

檔主王先生:「見別人賣欖,你又來賣欖,其實是惡性競爭。這裡這些人比較不願思維,就算賣食物,如果動動腦筋,相信好多東西能吸引人來消費。」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賣玩具這檔,28元一支泡泡槍,競爭到只賣8元。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檔主:「其他檔見你生意好,又入你的貨來跟你鬥便宜搶生意,完全沒前景。」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食檔這邊人流多,競爭更激烈。避風塘式炒蟹炒蜆,一碟碟煮好的,幾乎每檔都有售。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檔主妹姐:「人家避風塘不是這炒法,那招牌壞掉了。我可跟他們賣15、20元,煮熟了勾個芡在上面而已,你猜我做不到嗎?但我不想這樣。」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妹姐自小在避風塘賣炒蟹,以為大笪地要有特色,就打止招牌即叫即炒,一樣搶不到生意。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妹姐:「來到這裡,遇不到以前避風塘的客人,遇著都是流水客,食麥當勞那些青少年,不懂得欣賞,只認為煮好的那些10多20元夠便宜就成。超過25元都難賣出,20元還要看那檔份量較多,你說怎樣經營?」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2003年1月1日] 何志平(民政事務局局長):「現在成功的有大笪地,西貢很成功,在深水埗我們有很成功的電腦節,我們希望來年陸續會完成這十個項目。」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月初,政府再提出十個本土經濟項目,不過當中很多都很相像。在灣仔和葵青劇院對開擺露天茶座,現在西貢、赤柱都有。在新界流和屯門會同時搞海鮮市場,大埔遲些又會加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至於黃大仙騰龍墟,預計會創造最多就業機會,農曆年後又會延長租約,繼續大笪地式經營。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孫玉菡(民政事務總署助理署長):「你搞大笪地、騰龍墟、魚排釣魚,這一切最終目的希望令香港更加好玩,很難說是否塘水滾塘魚。」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黃大仙騰龍墟,聖誕新年期間,每逢週末,都有超過十萬人入場。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羅倩雯第一次學做生意,她說最初幾星期的確好旺。

羅倩雯(騰龍墟檔主):「嘴巴會動的收音機,自動追台,一天可賣20至30個。」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過了不足一個月,這裡的情況已完全不同,最好賣的收音機現在堆滿滯銷。

騰龍墟鄰近黃大仙廟,很多檔主當初以為可同時做遊客生意。我們跟附近遊客談過,發現旅行團平均只會在黃大仙廟逗留20到30分鐘,導遊不會特地帶他們去騰龍墟。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最關鍵是,騰龍墟賣的貨,內地遊客根本很熟悉。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羅倩雯說,在香港的大笪地檔主,大部份都是返內地入貨,變成每檔賣的都差不多。她說暢銷貨不夠兩日就成行成市:「100款貨品,99款都一樣,剩下一款可能很有特色,但價錢可能很貴。」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騰龍墟生意走下坡,但主辦單位計劃農曆新年後延期兩年。這裡乾貨商戶有200多個,雖說可投標再做,但檔主反應不理想,打算再做下去的不夠十分一。

「肯定不做了,做來幹嗎?」
「坐了一天只有300元,怎經營下去?」
「外人看好生意,根本不是。」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上環大笪地也不樂觀,200多個乾貨檔,三份一決定撤走,留下的都預計生意難做。

檔主:「這條巷沒人逛,我死心不息,再看看這個月,如果他不調位,我只好停租。現在跳蚤不可再開,徒令檔主更慘,對嗎?好像現在你再批出1000部的士,有沒有生意?的士行業都喊救命。」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區家麟:這樣多失業人士一窩蜂做小商販,見人家貨品銷情好,又一窩蜂賣同樣貨物,結果弄得攤檔無本土特色,又一同賺不到錢,最後結算打和已幸運。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政府一聲令下,全港十八區區議會都成立本土經濟小組,有些區提出搞單車公園,有些挑幾個海灘出來讓人打排球和散步,有建議在公園辦中式茶座,有否新意創意?大家可自行判斷。不過當中有些項目,就將大家幾乎遺忘的事物重新發掘出來,的確有些特色。

這裡是全港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有蠔田、有候鳥,又可以看日落。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陳映霞(酒家東主):「早上有40艘內地漁船載海鮮來流浮山這裡批發,港九新界那些街市檔,鯉魚門、西貢的海鮮都來這裡取貨。」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這裡是市民食海鮮熱門地方,不過近年食客明顯少了。

陳映霞在流浮山長大,她說相比鯉魚門和西貢,這區更有特色,不明白政府,為何不優先發展。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陳映霞:「政府常說發展流浮山,我等了很久,等了十多年。」

本月初,政府提出十項本土經濟發展項目,有兩項是要發展海鮮市場,流浮山終於榜上有名,政府還撥出流浮山警署,讓人租用作食肆。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警署從前用作緝私和對付偷渡客,現在停用了。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有本土特色的東西,其實四處都有。香港仔的漁船到今日仍是遊客眼中的香港標記。

林流是水上人,自小在香港仔長大,全家人都靠這艘粉麵艇維生。艇搖來搖去,林流要又切又煮,他說做了30年,甚麼都慣了,這才是水上雲吞麵檔特色,連湯底都跟岸上店鋪不同。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林流:「我們用這些梭羅魚、大地魚煮湯,不是豬骨湯來的,會清香一點。」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光顧的多是艇家,有時也做到遊客生意。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林流:「我不懂跟他溝通,有時他指這裡,叉燒就叉燒,燒鴨就燒鴨。」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為配合發展本土經濟,南區區議會早就計劃在現時漁類批發市場位置興建大型漁人碼頭,那裡會有商場、食肆,甚至商業大廈,將香港仔變成新式旅遊購物點。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陳思誦是南區區議員,他說舊式水上粉麵檔過時,旅遊要有新概念:「在艇上賣東西那些,發展一定狹窄,外國遊客可能不習慣。」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漁人碼頭還在諮詢階段,但有人擔心,避風塘艇戶早晚都要搬走。南區區議會說還未決定,只保證漁人碼頭計劃可製造就業職位。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這班港大建築系畢業生,去年參加了旅遊路線設計比賽,選擇地點就是香港仔。他們認為,搞本土經濟,不應只著眼短期可製造多少就業職位。

李嘉銘(建築系畢業生):「如果你很片面地想,要計算究竟製造了多少營商環境就業機會,很快出來就是很大型商場。如果香港每一個地方也這樣發展,香港人不想看到這現象。」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為設計這條旅遊路線,他們花了一年時間跟艇戶談天。他們說,現在遊客來香港仔,只是坐艇繞一圈看風景,很難深入了解這裡獨特的水上生活。其實遊客看的景象,可以更細緻。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何嘉恩(建築系畢業生):「原來他們捉魚那艘船可以住人,裡面有廚房、廁所,甚麼都有,但只不過是很小的船,所以其實很多遊客都沒機會經歷這些。」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他們那隊最後在比賽中勝出。本土經濟搞了接近一年,項目越搞越大,投資的錢越來越多,但李嘉銘覺得,發展一個地方,未必需要很多新設施,本土經濟其實可以很簡單。

李嘉銘:「這不是特地為旅遊而做的旅遊景點,而是幫當地居民繼續可以在這裡繁榮地生活,繼續保留這裡文化生活特色,這就是發展本土經濟。」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區家麟:其實用心看香港,每個區都可以找到被忽略的事物,如果能結合創意,讓更多人去認識和感受,不單可製造就業,還可以保留正在消失的特色。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世代懺悔錄 #香港前途考古 #後九七香港 #本土經濟 #董建華 #梁錦松 #民政事務總署 #孫玉菡 #大笪地 #騰龍墟 #流浮山 #避風塘艇戶 #艇仔粉 #漁人碼頭 #香港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