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TIFA 米洛.勞《剛果裁決》:大屠殺時,你在哪裡?

王新茜
Present! by Sloane Wang
5 min readMar 19, 2019
圖╱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

搜尋米洛.勞 (Milo Rau),媒體給他的形容詞大多是「危險」、「醜聞的」、「爭議的」。從意圖邀請聖戰士上臺演出,到讓孩童演出關於戀童癖的作品,他的確特異獨行。但是看一眼他的照片,我懷疑這些描述。因為眼神好堅定,看似若有所思什麼,跟那些誇張的字詞一點也兜不上關係。

圖╱Romaeuropa Festival 2019

米洛.勞1977年出生於瑞士。他在巴黎、蘇黎世與柏林等地,學習社會學、德語和羅馬研究。師承法國學者、文學批評家Tzvetan Todorov和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於1997年展開他的採訪生涯,並在2000年開始在新蘇黎世報擔任記者。2007年米洛.勞創立戲劇與電影製作公司:「國際政治謀殺學院」。自此之後,他的作品橫跨戲劇、書籍、和電影。

三月十一日兩廳院在實驗劇場,播放Milo Rau 2015年的紀錄片作品《剛果裁決》,為四月要演出的《重述街角的兇殺案》鋪路,讓臺灣觀眾可以先一睹他的風格。

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近二十年飽受內戰掙扎。政府軍隊與當地武裝勢力互相拉扯。東剛果所擁有的珍貴礦產,包含金礦、鈷、鉭,這些都是製造電子儀器和手機的原料,因此便成為國際競爭與掠奪的目標,更讓剛果成為全球化的中心,激起米洛.勞的興趣,踏進這塊土地。

當他開始調查後,看見太多他始料未及以人性為目標的犯罪與屠殺。這場「衝突」被稱作「第三次世界大戰」或是「非洲戰爭」,因為已經有超過六百萬人喪生。但是剛果並沒有妥善運作的法律系統,無辜的人仍在受害。

這樣血淋淋的現實就在米洛.勞的眼前降落,本來就在作品中反覆處理政治衝突的他,決定以《剛果裁決》為名,紀錄一場讓衝突中真正關係人現身的模擬法庭。

這個作品完全沒有要幫事實裹上一層較好下嚥的糖衣。一開始鏡頭就帶觀眾看向地板上幾十具沒有下葬的遺體;坐在地上一臉無助、抱著小孩的女人。訪問住在礦區附近的剛果人,他們控告著:「我的羊喝了湖裡的水就死了!」走過武力團體佔據的地區,一瞥當地關於居民、部落、礦產與民主的關係。紀實畫面後,轉到法庭的現場狀況。每個陪審團成員-學者、民權人士、記者、官員的問題,讓當地居民一句一句用自己的聲音回答。

誠實的說,《剛果裁決》的觀影體驗十分折騰。它好緩慢,尤其在不太懂剛果與非洲狀況與歷史的狀況下,太多資訊迎面而來,讓我坐立難安。但是,嚴肅的事情怎麼可能有趣,嚴肅的事情怎麼可以讓人看了開心?

在看《剛果裁決》時,我好奇米洛.勞這個人。他怎麼願意碰觸這個不討喜的議題?處理這複雜又危險的事件。後來,我查了他的生平,又看到一篇報導:米洛.勞接受訪問時,提出一個尖銳並直接的問題:

「當六百萬人被屠殺時,你在哪裡?」

在新聞系的訓練中,我們在實務跟理論間遊走。我們反覆地被教育:作為一位記者,要給無法發聲的人,一個說話的管道。我們要透過傳播的力量,讓社會中的更多人看到問題。而在社會中,培養自己觀察世界的敏銳,發現問題之外,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單一新聞事件。

想到這裡,突然好能理解米洛.勞。那是一種做為記者的直覺與使命吧。看到無助的現況,就想要憑藉自己或許微薄的力量,做一些事,但願多一些人關注。

寫於2019.03.19

後記:

那天我坐在實驗劇場第二排中間,隔壁坐著導演楊雅喆。我無法控制的一直從椅子上滑下去、情不自禁的打哈欠。身為導演的粉絲,我覺得非常失態。

--

--

王新茜
Present! by Sloane Wang

1999 年生,一個沒有繼續當記者,但仍相信書寫靈光的新聞系畢業生。 曾居美國肯塔基,現居她又愛又恨的臺北。sloanewangg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