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後快評】2019新點子實驗場 林怡芳 《微塵共感》:名為脆弱的實驗

王新茜
Present! by Sloane Wang
8 min readMay 25, 2019
5/24 首演後謝幕。左起舞者潘佑熏、張汶皓、張堅豪、音樂設計 Thomas Foguenne、裝置設計 Samuel Aden、編舞家林怡芳、燈光設計曾睿琁、舞者初培榕和陳逸恩。攝影╱王新茜

2017年 10 月《紐約時報》刊登由 Gia Kourlas 撰寫的「當兩個男人在芭蕾舞台上相愛和為什麼這很重要?」(When Two Men Fall in Love on the Ballet Stage, and Why It Matters) 中,她採訪紐約市芭蕾舞團 (New York City Ballet) 的舞者 Taylor Stanley 、Daniel Applebaum 和 Preston Chamblee,因為他們各自都在編舞家 Justin Peck 的「The Times Are Racing」和 Lauren Lovette 的「Not Our Fate」裡,顛覆傳統的與另一位男性舞者共舞。文章中更訪問到退休舞者 Robert La Fosse,他認為這兩位編舞家展開了良性的對話,更與「我們要怎麼變得更符合時代?」(How do we become current?) 這個問題搏鬥。

5 月 24 日在實驗劇場首演、由旅法編舞家林怡芳編舞的《微塵共感》(Skein Relations) 讓我想到這篇文章,因為這個作品 不僅反映了時代,更對時代期許更美好的未來。

演出前的舞台一角。

作品從 3 位舞者齊肩相貼開始。在整個舞台範圍中挪移,與離地一排觀眾有非常接近的距離。他們互相推擠、從中推開彼此。接著,另外 2 位舞者加入,自此 5 位舞者不曾離開舞台。即使在沒有舞步時,都是坐在牆邊旁觀。

(這讓我想起:2014年,編舞家 Troy Schumacher 為自己所屬的舞團 New York City Ballet 創作的「Clearing Dawn」。舞者在訪談中說,這是一個特別又難得的經驗。因為通常來說,他們是跳給觀眾看;但是,在這個作品中,他們第一次可以看見自己有才華的同事們跳舞,因為他們是跳給彼此看的。)

他們做著一套近乎一樣、並且重複的動作以滑步的姿態,一再的轉身,冷靜又可以說是冷漠的「完成」機械式的組合。

漸漸的,舞者們的關係除了彼此,更加入了與粉末的互動。舞台上有三堆以食用小蘇打粉堆成的塔,他們貌似不經意的以腳把周圍的餘粉括散,讓黑色地板充滿痕跡,也在與「微塵」的摩擦中,創造出有節奏感的聲響。

整個作品就像是一個「過程」:5 位男性在空間中、在各種質地的材料 ( 乾的粉末、液體狀、半凝固狀) 中建立連結,不僅是聯繫 (connection) 的關係,更是形成了親密的關係鏈結 (bonding)。他們怎麼在依靠與衝撞中,找到平衡;思索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微塵共感》中的 5 位舞者都是男性也都是街舞舞者。林怡芳在接受中央社的採訪時表示:「他們的身體靈性、敏感度與現代舞者非常不同,因此這次返台創作,就想嘗試與街舞舞者合作。」在作品中,舞者大多數時候 (或許是為了能與粉末互動),身體不離開地面。雙腳在地板上滑;整個人在地上滾動。但是也有例外:例如舞者做出類似街舞 breaking 的地板動作,讓腳騰在空中。

讓舞者跳脫出舞蹈風格的框架,進入非舒適圈時,加上粉末的媒介,讓一切變得困難,這是不是就讓作品成為一場名為脆弱的實驗?

坐在第一排的我,看見舞者眼神中的遲疑,看見他們在過程中的赤裸(raw)。在這場 60 分鐘的實驗裡,在黑暗與白色材料的對比下,他們進入一個容許剝開外在剛強的保溫箱:

身為男性,我也可以哭泣,可以遲疑、頓步,我可以難過到悲憤的衝進他人懷裡。我當然也可以和另一位男性零距離的擁抱,把情感託付給彼此,坦誠相見。

美國演員、導演 Justin Baldoni (曾演《珍愛好孕到》;導演 《愛上觸不到的你》) 在他 2017年的 TEDWomen 演說「為什麼我不再試著表現得『夠男子氣概 』」( Why I’m done trying to be “man enough ) 中,從自己的演出生涯和成長背景開始追溯。Justin Baldoni 認為作為男性,他們自小都拿到一個 「必須要陽剛 」的劇本,如果沒有照著劇本走,就會被視為 「不夠男人」(man enough)。

圖╱ TED 官網

他說:「我一直都假扮成和真實自我不一樣的人。當我感到脆弱時,我假裝堅強;當我沒安全感時,我假裝自信;當我很受傷時,我假裝強悍。」

最後,他拋出挑戰的疑問: 「你是否勇敢到,敢於脆弱? 敢在需要協助時向另一個男人求助? 無懼地跳入你的羞恥中? 你是否強壯到可以很敏感, 不管在受傷時或開心時都敢於哭泣, 即使那讓你看起來軟弱? 」

《微塵共感》就是如此的創造一個時間與空間,讓男性舞者們在不安全中(這個不安全不僅是沒安全感,更是舞步和空間中的危險) ,在脆弱的伴隨下共舞。

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在作品逐漸推移的過程中,他們有時在生氣下狂奔,而另一位舞者接住了他。他們躺在地上,緊緊相依,給彼此力量。也可以坐在地上,腳環扣對方的腰,讓白色的液體淋濕全身 - 這真是美麗的瞬間。

在觀賞過程前╱中,我曾希望看到林怡芳作為一個女性編舞家,能夠創造一個全女性的舞碼。在共同的創作過程中,培力並賦權(empower),這樣的作品是我一直很想在臺灣看到的舞蹈風景。

但在看完演出,同時也看到林怡芳說-舞者的性別是刻意的選擇。「讓男性詮釋這些細微事物,會讓觀眾有另一層感動,因為你要從舞者內心深處挖掘情感,並讓他們完全放手,觀眾才能在舞者身上看到這些細微的情感痕跡。」

讓我覺得,《微塵共感》的美麗與撼動,就是基於男性舞者的設計,甚至是基於一位女性編舞家和男性的合作 - 因為我們真的太少看見男舞者在舞台上表現被汙名為「軟弱」(weak) 的「脆弱」(vulnerable) 了。

試著回想你看過的表演,男舞者是什麼模樣:他舉起女舞者;他跳在強烈的重拍上;他要是個英勇無懼、拯救公主的白髮王子。到了 21 世紀的 2019 年,是不是差不多該翻轉了?讓男舞者也可以展現柔軟的韌性,帶有流動性的肢體。

在首演的這天 (5 月 24 日),臺灣正式開放讓同志伴侶到戶政機關登記結婚。如果觀眾看完這個作品,而想到男性與男性間的愛情,是正常、而且是鼓舞人心的。因為酷兒 (queerness) 元素在舞蹈間並不是常見,在過去更不是被鼓勵的元素。但我希望將這 5 位男性的關係看得更加寬廣,它是友情也可以是親情。

《微塵共感》以充滿力量的方式回應了這時代性別該是自由的願景,也許下更加深遠的願望:脆弱是被允許,也是被慶祝(celebrate)的。「你是否勇敢到敢於脆弱? 」我崇拜 (adore) 這 5 位舞者-潘佑熏、張汶皓、張堅豪、初培榕、陳逸恩的勇氣。謝謝他們。

《微塵共感》無論是在舞者的表演上,還是技術上的新穎與變化,都極其精湛,非常過癮。觀眾將在過程裡與舞者們一起探索情緒的極限。舞者在前方赤裸相見時,觀眾也必須相同的打開心胸,看見真誠的力量。

謝幕。

--

--

王新茜
Present! by Sloane Wang

1999 年生,一個沒有繼續當記者,但仍相信書寫靈光的新聞系畢業生。 曾居美國肯塔基,現居她又愛又恨的臺北。sloanewangg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