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體專案管理的7道難題 / 施政源 Paul Shih 》feat. 硬體產品思維:以自行車產業為例

Megan Lai
化繁為簡的資訊整理術
9 min readMay 21, 2019
軟體專案管理的7道難題 / 施政源| 化繁為簡

1. 如何讓所有聰明的腦袋結合在一起作業?

進入軟體新創圈以前,我一直都在自行車產業工作,從貿易公司、中小企業到跨國企業,我們所銷售、生產的都是摸得到、看得到、騎得到的自行車和周邊商品。

第一次從業務接洽到統籌產品開發專案,客戶是當時美國的一間新創公司,正在開發客製化自行車鈴鐺,希望在鈴鐺的基本功能外,能有大面積的塗鴉,並以類似雞蛋紙盒的方式進行包裝。

實體商品的開發,需要克服的是尋找供應商,沖壓廠提供金屬零件、塑膠射出廠提供塑膠配件、烤漆廠進行塗裝上色、貼標廠商生產客製化貼紙、印刷廠提供紙盒的包裝材料,最後在加工廠進行組裝與最後包裝。雖然在生產、組裝、開發過程中有人力的介入,但基本上,那是硬體製造為主的背景,人力的參與主要是協助產品的順利生產。

自行車車鈴客製化開發最後實品

相反地,當我第一次接觸軟體業的產品開發,那是一個幾乎沒有生產機器、不需要原料、摸不到實體商品的數位化產品或服務,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腦袋,程式端的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系統架構師、、、,設計端的 UI / UX 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平面設計師,還有負責綜管全局的PM,不論是產品經理 ( Product Manager )、專案經理 ( Project Manager),相較於硬體產業,軟體產業是一個更高密集的人腦協作,頭一年,當我從硬體跨行軟體,當時所經歷的思想衝擊、工作習慣的震撼,彷彿腦袋被打掉重建一般來說

硬體世界,主要透過廠房擴充或加購、升級設備來提高產量 ; 軟體世界,絕對不是你買了越多台桌機、筆電,產能就會提升,你需要的是 “ 人 ”,透過人腦創造、建構產品,而如何掌握人力資源、和人進行團隊合作就是軟體業最大的管理挑戰。

機器沒有脾氣、不會有個性,但人不一樣,很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每個人也來自於不同的成長背景、養成獨格的個性和不同的溝通方式,對人性的掌握和理解,在硬體事業固然重要,但在軟體事業更是根本核心。

  • P14 Paul 兼具系統性思維,同時也是人性的創業家,從Fable (寓意科技)的發展中,他除了將專案做好外,也試著將最複雜的人力資源管理進行系統化,大幅降低了人力資源在專案執行過程的變因,而這自然也大幅的降低了專案的失敗率。
  • P15 身為一個軟體世代的管理者,會遭遇到的問題是永遠無法預估的,因為軟體開發跟人有關,而人的行為是所有事情裡面最難以預測和計算的。也因此,管理者的思維純熟度決定成敗,打死不退更是必要的心態之一!而這點需要大量的經驗。
  • P25「如何讓所有聰明的腦袋結合在一起作業,絕對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
  • P60 如何控制問題的發生,恐怕是比解決問題更進一步的管理思維。軟體事業的管理,都在「人」身上 ; 而怎麼面對人與處理人的問題,絕對比寫程式來的更困難。
  • P79 其實軟體時代,就是人性的世代,就是管理奇摩子的世代。
Photo by Bacila Vlad on Unsplash

2. 軟體開發 vs. 硬體開發 :研發生產、銷售方式大不同

(1) 研發生產

過去在自行車產業,不同供應商有自己不同的專業知識 ( Know How ),產品研發、生產技術往往是機密,長年時間累積下來的經驗,是公司很重要的資產。

軟體時代,隨著開源風潮的盛行 (open-source),分享開源的程式碼蔚為風氣,任何程式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難雜症,下對關鍵字,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討論串、甚至解答。

我工程師的同事們就常會打趣說:
「 其實你只要會Google,你就會寫程式了。」

對於軟體開發的掌握,隨著開發工具、模組多元化,根據情境、需求、各種條件下,因時制宜,找到最適合的技術組合更是挑戰,考驗靈活的應變力,這也是軟體業新鮮有趣、但相對燒腦的地方。

反觀,硬體業往往有一套標準製造流程 (SOP),因為標準化就能促使機器生產,才能提高產量、降低成本。例如:自行車鋁合金車架,一定要先經過鋁管裁切,下一關才是焊接,焊接完才能進行烤漆上色,最後才是包裝,流程甚至有其絕對必要性,因為錯置不得,一個順序錯誤可能就無法順利生產。

(2) 銷售方式

一樣再舉自行車的例子,自行車的訂單是以量計算,台灣下單幾台?東南亞國家出貨幾台?美國要訂幾台? 很簡單的道理,硬體銷售只要有量就有錢。

回到軟體業,例如:Google每日有數以萬計的搜尋量,但Google搜尋服務卻是免費,而是透過其他商業模式,例如:廣告投遞進行獲利。不同的軟體服務有多元的計價方式,因為軟體開發的技術可以快速因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例如:Food Panda 叫送平台,就是以產生交易後的收續費獲利、線上有許多電子報 e.g. 科技島讀、區塊勢就是透過訂閱制獲利。

用軟體的思維重新去思考產品,往往會有更開闊、意想不到的想法,創新有時候就是把原本放在A地方的東西,拿去放在B地方,跳脫框架、一反刻板印象的思考,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永遠不要忘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創造人們的需求、解決人們生活中的痛點,想幫人們解決問題的那顆熱忱的心,往往就是科技創新的初心

  • P27 我最近喜歡的比喻方式就是積木。以前寫程式開發產品,每個積木都要自己去打造,做出不同積木後,再把自己要的房子形狀蓋起來。而現在,大多是用人家已經量產好的積木去打造房子,時間與速度變快了,但隨著每個積木的生產者不同,要能拼湊不同形狀的積木變成一個好房子,也變成一門學問。
  • P34 對於一個PM來說,重要的是見招拆招,心法比一招二式來得更重要,如果能一再琢磨,成長速度絕對比經驗更重要,因為在軟體事業發展神速的這個時代,經驗有時候反而成為一種包袱也說不定。
  • P39 電子商務的模型與類型:
    1. 工具 — 產品的出發點:功能單一、達成目標單一,較容易吸引使用者,壞處則是相對的賺錢方式也較為單一。
    2. 平台 — Web / APP世代來臨的主角:大部分的收入來源,就是產生交易後的手續費。
    3. 產品 — 創造多方獲利的生態系軟體服務
    4. 服務 — 相當必要卻困難的一道工。何謂服務?無可避免是跟人有關的,而天花板當然也就跟人數有關。
  • P123 在軟體開發的世界,所有的選擇其實都是一種交換。根據你的目的,在不同時候做不同的選擇,如果你的開發過程看重的是時間,那麼相對要交換的就是開發項目的減少,以及開發工作人數的增加 ; 如果你想要降低價錢,減少工作是必須的交換。
  • P23 硬體的製造,讓台灣在1990年代創造了經濟奇蹟,卻也成為2000年後、世界邁入軟體與網路時代時,台灣最大的包袱。這中間的差異有多大?如果以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生產、銷售、人資、研發、財務,每個環節都是不同的 ; 其中差異最大者,莫過於銷售與研發生產。
Photo by James Pond on Unsplash

3. 推薦閱讀對象:軟體業的PM、不在軟體業的所有朋友們

對於一個初入軟體業的我,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良多,過去工作過程中的感受,被具體而微的點出來,雖然是文字,但卻可以感受文字背後,作者樂於分享、不藏私的心情,甚至熱切地分享他的創業經驗,提前指引出我目前尚未遇過的議題,讓我可以更全面、更客觀的檢視自己在專業能力上待補足、需強化的地方,跳脫到更高的視角綜管全局。

這本書我也想推薦給不在軟體業的朋友們,即便是傳統產業,例如我熟悉的自行車產業,這世代我們已經不可能跟網路、軟體切割,或多或少都有機會參與軟體的開發、雲端服務的建置和使用,例如:網站設計、APP開發、數據分析、雲端服務,這本書可以幫助你站在軟體商的思維去看事情,甚至釐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麼。

非軟體業的朋友,剛看這本書,肯定會有很多專有名詞一頭霧水,我完完全全可以理解,因為我當初從傳統產業跨行轉入軟體業,也經歷了明明說的是中文,卻完全搞不清楚、聽不懂的挫折時期,但學習去理解對方的語言,瞭解越多就有機會溝通順暢,也能避免少走冤枉路,而且我相信讓自己在軟體業、硬體業兩種不同思考思維切換,可以活絡腦神經,激盪出意料之外的火花喔!

如果回到最根本商業的運作、管理學的角度,其實萬宗本一源,商業行為不外乎就是生產、銷售、人資、研發、財務,執行細節或有不同,拉出主要脈絡以後,逐步去觀察、去思考、去整理軟硬體思維的差異化,其實是一件有趣的事,一開始的過程或許有些痛苦,但我相信雨過終會天晴,不斷嘗試去理解、去了解,也許有一天,就可以開始用欣賞的角度去觀察兩者之間的差異性,甚至挖掘出乎意外的發現呢!如果有的話,歡迎留言與我分享喔~

  • P34 所以這本書留下的,是這十年來,碰過所有的產品開發經驗,沒有分專案還是產品,也沒有分大企業還是新創,各有各的不同情境,也有不同的思維角度,但思考的根本,不外乎就是在解決問題,並且在解決問題後留下制度,讓問題不會一再發生,看似簡單,但自己真的做下去,就會發覺當所有問題混在一起時,很多事情就變得沒那麼容易了。
  • P115 保持團隊資訊對稱,想法同調,才會讓團隊進到正向循環
  • P118 保持平穩的情緒,對於思考決策有著極大的效益,許多錯誤的決定,經常是來自於自己賭氣所造成。每一個產品開發的背後,若沒有一個平穩情緒的管理思維,那麼團隊的根基變容易動搖,隨之而來的風險也會增高不少。
  • P201 「 替人著想又要為大局考量 」這句話是個勉勵,也是自己終身奉行的一段文字。

買書去:博客來

軟體專案管理的7道難題 | 封面

相關閱讀 — 法意出版社,資產商戰聯盟系列:
《 流量新紅利時代 / 陳顯立 》數位行銷的思維改變:從「流量思維」到「用戶思維」

買書去:博客來

小小做個問卷調查:
這篇文章對你有收穫、幫助,請給我5個拍手!
期待更多
閱讀筆記】系列,歡迎給我10個拍手!
心動想自己買書來看,請用力給我15個拍手,讓我知道吧!
最後,喜歡我的各類型文章分享,請給我20個拍手~~~鼓勵我繼續寫下去吧 XD

--

--

Megan Lai
化繁為簡的資訊整理術

跨領域的自學者。 正努力學習「 化繁為簡 」 數據分析/閱讀筆記/科技創新 Less is More. Simple is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