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難民(1):我與歐洲難民潮的邂逅
新聞鏡頭下的人物,是否在報導熱潮消退之後,就被世人遺忘?
序
2023年,俄烏戰爭仍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位於烏東的前線仍有數以千計的軍人在該地區相互廝殺,死傷慘重。烏克蘭西部雖免受戰火直接波及,但是卻有不少老弱婦孺選擇逃離戰亂的家園,跨越邊境前望歐盟境內,尋求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然而正當大家的目光投注於俄烏戰爭,感嘆戰火無情的同時;各位是否還記得2016年爆發的歐洲難民潮嗎?時至今日,距離當年這些中東難民的身影躍上國際頭條,已經過了7年。當年撼動人心的新聞景象,無論是改變歐洲難民政策的「海灘上的男孩」(艾蘭庫迪之死);抑或是在公路上綿延數公里、帶著細軟,徒步橫跨歐洲大陸的身影,都隨著快速變動的世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每當在新聞上看到俄烏戰爭的難民畫面,我總不禁想起幾年前在瑞典唸書時,因緣際會下與我相遇的中東難民們。在那裡,我不僅看見了新聞鏡頭以外,難民們在異地打拼的真實景象,也遇見了人性的光輝。
國家側寫:瑞典
瑞典一直以來是一個以人道精神為名的國家,擁有良好的福利制度,以及包容性的政策;吸引無數的難民來到此地,尋求新的棲身之所。無論是80年代專制政權的中南美洲、90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還是2000年代的伊拉克戰爭;這些區域動盪都促使著來自各國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橫跨千里來到瑞典。為了就是逃離動亂的原生國,重新開始。
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以及隔年敘利亞內戰的爆發;導致數以萬計的中東與非洲難/移民橫渡地中海,登陸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在歐盟眾多會員國當中,瑞典俠著其優渥的津貼、完整的社會融入計畫,以及寬鬆的居留權政策,吸引數萬難民前往申請庇護。根據瑞典統計局(Statistiska centralbyrån,簡稱SCB)的資料,光是2015年,就有16萬人向瑞典政府申請庇護;其中30%,也就是超過5萬人來自敘利亞。
隨著難民潮在2015年達到高峰之後逐年趨緩,距離歐洲千里之遙的我們;無法親眼見證難民潮對歐洲各國的影響,也無從感受現場的衝擊;
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年代,漸漸忘卻那一張張無助的臉龐。
在歐洲難民潮高峰結束的幾年後,我在偶然的機會下踏上移民的夢想之地-瑞典。在那裡我遇見當年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來到異地的難民;以及他們的真實故事。
相遇:語言咖啡
語言咖啡(瑞典語:spårkcafé)顧名思義是一個透過喝咖啡的輕鬆方式,讓母語不是瑞典文的外國人可以與當地人互動。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能融入當地社群。
努力學習瑞典語的我,參加鎮上無數個語言咖啡活動。而在小鎮北邊的住宅區裡,有一間不起眼的社區圖書館;每週固定兩次的語言咖啡聚會,讓我可以在全瑞典語的環境裡磨練自己的語言技能。除了瑞典本地的退休爺爺奶奶之外,語言咖啡的參加者大多來自中東以及非洲地區。雖然他們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但是卻有著共通之處:每個人都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來到瑞典,而每個人都有一段辛酸的過去……
(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