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經驗談(2):誰說英文可以打天下?學習四種外語教會我的事

前情提要:

語言學習經驗談(1):雙語?我學了四種外語!(俄文、瑞典文、德文、葡萄牙文)

上篇是我學習四種外語(瑞典文、俄文、德文、葡萄牙文)的經驗,這篇將著重討論學習第二外語的重要性 。

所以學習第二外語到底有什麼好處?

很多人認為學好英文足以應付出國旅行、遊學、工作等。而到了非英語系國家,也不願意學習當地語言,反正英文就可以打天下了;到底要不要學第二外語,永遠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我在瑞典時,的確看到大部分的國際學生僅選修初階瑞典文,甚至毫無學習當地語言的計畫。然而我並不認為靠英文就能行遍天下,相反的,學習第二外語的效益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好處一:多學一種語言就可以多了解一國文化
語言可以幫助我們跨越障礙,取得更多的資訊。例如一位法國人想了解台灣,於是用法語(母語)在Google上面搜尋,結果可能不盡理想。然而若用英文(國際通用語),Google搜尋結果又會更多。但是要了解台灣的文化/消息,終究是要用繁體中文(當地語言)才能找到最完整的資料。

好處二:以更全面的角度建構世界
同樣的,認為「只要學好英文,就可以有足夠的世界觀」,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想法。政治學有一個專有名詞稱為「文化帝國主義」,強調強權的國家運用經濟和政治上的優勢,把自身的文化、價值觀、行為模式及制度等,加諸在其他相對弱勢的國家身上。

以國際現勢為例,英國、美國主宰國際體系;使得「英文」成為國際語言。當我們學習英文時,自然會以英文查找資訊。以新聞為例,常見的英美媒體有BBC、CNN等。就算這些媒體秉持著專業倫理撰寫新聞,仍可能特別關注某地緣政治、某議題,間接忽略某些值得探討的消息

以英國媒體BBC為例,其議題優先順序可能如下:(英國國內、歐洲大陸、大英國協成員、非洲、美洲、亞洲)。若是西語媒體,基於地緣政治、語言、殖民等因素,有關於中南美洲的資訊必定比英文媒體還要全面。

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當我們只學習一種外語(英文),是否也間接吸收特定的意識形態(資訊),落入資訊狹隘的陷阱?倘若我們多學一個語言,也許能彌補上述資訊迷思的問題。

好處三:過濾正確訊息
相信大家都一定喜歡看Netflix,只要是外語影集,大多需要中文字幕才能看得懂;但是你知道有可能字幕會翻錯,產生翻譯謬誤嗎?翻譯謬誤就是指語言在翻譯的過程中,因為語言、文化不同,而出現意思的偏差。翻譯的次數越多、越是小眾的語言,就越可能出現此問題。

舉例而言,一個瑞典文的Netflix 影集,可能是先經過瑞典文翻英文,然後再英翻中,才會有中文字幕;換而言之,中文字幕的翻譯源頭,其實是英文而非原始的瑞典文。這樣會有什麼問題?

翻譯本來就是透過譯者的主觀轉譯,將文字轉換成他國語言的過程。在瑞翻英(直接翻譯)的過程當中,可以預見譯者有瑞典文背景,所以較不會有翻譯錯誤。然而在英翻中的過程中,譯者不具備瑞典文化知識,也不具備瑞典文能力(否則直接瑞翻中就好了)。如此一來,譯者容易在「二次翻譯」的過程中,曲解原本的意思,導致翻錯。

好處四:開拓機會
多學一種外語,可能就此改變你的人生。我認為在現今社會人人都會英文的情況下,我們不應過度追求精通英文。學習高原理論(Learning Plateau)告訴我們,學習的結果進步到某種程度後,可能停滯不前,即使繼續的練習,在學習曲線上仍只是水平延伸而不上升。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英文已經達到一定水準時,要花更多的成本才能獲得些許的進步。然而若是將這些成本透住在學習新語言上,則會有明顯的進步,也開拓不一樣的領域

很多時候,我們獲得更多機會,就是從語言開始。多了一個外語能力,就可能讓你多認識一些人,開啟一段因緣;多取得一點信任,融入當地社會;多得到一些友誼,贏得尊敬。而這些效應在將來能帶你走向更遠的道路。

學習當地語言,是尊重當地文化,也是最接地氣的一種方式。我的經驗是,學習當地語言只有利沒有弊:

學了瑞典文,在餐廳點餐時,可以跟老闆小聊幾句;知道我是窮學生,有時候還被默默加菜,覺得心暖暖的。

學了瑞典文,讓我有別於一般國際學生只跟交換生互動,能更深入瑞典人的生活。因為學習瑞典文,認識在瑞典打拼的移民,探訪他們背後的動人故事;也認識和藹可親的瑞典當地居民,邀請到家裡共進晚餐。

學了瑞典文,在疫情爆發時,我不必等待英文版的新聞,也不需台灣人社團轉發消息,直接知道政府第一手的防疫規範,不做無頭蒼蠅。

這些都是我在學習第二外語前始料未及的;而我始終認為若是沒有好好學習當地語言,也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更不會有如此的體會。所以誰說第二外語不重要?錯了,真的非常重要!

我是瑞典夜未眠,我們下個不眠之夜再見~

瑞典夜未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