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Alpha

金融程式與跨學科思維

Follow publication

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中) — 投資為什麼需要跨領域學習

延伸閱讀: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上) — 什麼是跨領域學習 / 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下) — 如何進行跨領域學習

前言

上一篇文章整理了跨領域學習的定義、「鐵鎚人」封閉心態的舉例、封閉心態形成的遠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跨領域學習能為投資帶來的好處,包括:

1. 提供更多歸因途徑,減少過度解釋

2. 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3. 總結

以上。

跨領域思維提供更多歸因途徑,減少不必要的過度解釋

我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應該要多去思考不同面向的解釋方法,而非用少數已知的理由去推斷事情的全貌;若在投資時常常進行單一面向的思考,只會使我們淪為平庸之輩。

若我們只用財報的數字去解釋股票,將永遠找不到一個理由來買進可口可樂的股票,畢竟它只是一家食品製造業,甚至不是民生必需品,且僅擁有與同行不相上下的毛利率、以及低於同業的 ROA。但如果向閱覽較有經驗的投資者請教市場對於這支股票的想法,他可能可以舉出可口可樂在各方面擁有的優勢:百年大公司在管理上的優勢、對代工廠的話語權、人們對於飲料口味的制約、品牌的優良形象、廣布的通路對人們造成的潛移默化、可以負擔得起的價格、飲料的清涼氣泡感…等。

當我們在進行決策時,一旦擁有許多經驗、一套想法或是一串固定的「檢查清單」,很容易就掉入上述可口可樂的陷阱;這也是為什麼科技公司或是新創公司喜歡使用所謂「 brain storming 」或是「 user story mapping」來刺激來自不同層面、或是根本就是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思考模式,以利新的產品、服務的開發,也能找出過時產品為什麼會被新產品取代的關鍵缺陷、進而改善產品特性。

在brain storming中,常常使用到紙張、便條紙、畫筆作為激發多面向思考的媒介

老實說,我自己在進行股票基本面或是產業研究時,也常常掉入簡化思考的陷阱中,多虧許多朋友及前輩,才能拓展不同方面的歸因方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與同儕進行討論

然而,事出必有因,為什麼人們常常會進行簡單、快速歸因的思考?難道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嗎?我認為這可以用生物演化學來解釋。

智人( Homo Sapiens)在數萬年前離開非洲大陸,踏上不同的地區並繁衍後代;即便不同學說之間存在某些爭議(有些學家認為智人到達其他大陸後與各地的直立人進行混種,造成基因的異質性;有些學家認為智人在20萬年前離開非洲大陸後便緩慢適應當地環境,在各地出現了不同的基因改變;有些學家認為智人的稱霸是多批離開非洲大陸的智人來達成的),但不論如何,我們的基因應該仍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避免疾病、狩獵、捕魚、採集、生存、逃命、繁衍、養育後代等原始行為而設計的。

若以這個角度來看,人們無可避免地,會快速做出某些「差不多正確」的決定;畢竟,在生活節奏十分緊湊、隨時會被獵食者吃掉的非洲草原上,我們的老祖宗發展出了一套能夠快速估計、且簡單歸因的思考模式,讓我們能夠存活至今。我們在進行任何思考或是決策時,往往會主觀地把心裡所想的模式、直接迅速地投射到真實世界的任何事物上;不僅僅是「日有所思,夜有所眠」,而是「日有所思,日有所見」(我並不贊同類似的現象式行為經濟學或心理學所稱的「認知偏誤」,我反而認為這是一種能夠幫助人類適應生存環境的演化結果、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然而,若想以這套思考方式理解資本市場或商業領域的全貌,絕對是以蠡測海。因此,若想要做出高品質的投資抉擇,我們必定得要反抗那原始的大腦,嘗試多面向的思考,並在做決定時慢下來,盡可能地搜尋不同領域的知識並將它們運用在投資決策當中。畢竟,投資是長久的事情,不應該使用與非洲草原的狩獵競賽一樣的思考模式。

總之,只要是人,在做出投資決策時,往往會依據自身當下僅有的認知去解釋整個市場,而難以接受其他客觀地、一樣擁有影響力的因素,而這點是可以透過跨領域的學習來矯正的。一旦有了更廣的想法與猜測,便能增加歸因的面向,減少不必要的過度解釋

多面向思考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人的行為,甚至是整個社會的集體表現,常常都是同時受到多個強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會顯示出某種特定狀態。將多個因素的其中一者去除,會發現原先的結果消失無蹤。不論是在消費者行為、股票市場走勢、利率高低或是品牌形象的打造,往往都是需要多個元素的共同作用,才能使得它們成為無法扭轉的事實

讓我們以心理學上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來作為範例: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會過度相信心理測驗(占卜、算命)可能是因為:

1. 給出結論的是專家(占卜師、心理學家),人們普遍有過度相信權威的傾向

2. 某些結論模稜兩可,導致人們以自身的經驗解釋結論所提到的字句

3. 某些結論本來就適用於每個人

4. 結論好壞參半,使得人們覺得這些結論是客觀的事實

5. 人們誤以為結論是為自己量身打造,因此特別願意相信

除了上述理由,是否有額外作用力使得人們有迷信的現象,是心理學家至今仍然不斷在研究的議題。

也就是說,人們之所以會格外相信某些占卜或心理測驗,是出於許多心理傾向的影響,而非單一原因。如果將上述 5 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去除掉 — 例如,把專家替換成一個不知名的小學生 — 那麼,人們鐵定不會相信原先的占卜結果(即便內容一字不變)。這說明了,許多事情的發生是由數個十分強大的原因一同導致的,缺一不可

這個概念,可以適用於許多現象的發生,尤其特別適用在任何與人的認知及行為有關的事物上;由於經濟與市場的一切,都與「人」脫離不了關係,因此這種「共同作用」的情況可以說是十分常見。

人們在作出投資決策時,往往會忘記「後果的後果」,而「後果的後果」與「後果」本身的性質常常是大同小異的;但是,當許多因素一同發生作用時,某個「後果的後果」便很容易與另一個「後果的後果」產生化學反應了;這是我們做為投資人十分容易忽略的一點。因此,若我們能夠擁有跨領域的知識,便能夠輕易地與現有的產業經濟、總體經濟知識做結合,做出與先前完全不一樣的判斷,產生非線性的投資能力成長

總結

跨領域思考與學習提供我們不同的觀察角度、增加思緒的邏輯並降低過度詮釋的可能性之後,並促使我們的思慮能夠產生劇變;因此,我們在作出投資前最好能有仔細地檢查任何我們能獲取或是已經獲取的多元知識。

關於什麼是跨領域學習,在上一篇文章中有詳細的定義;若想瞭解如何進行更有效率的跨領域學習,可以參考本系列最後一篇文章。

延伸閱讀: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上) — 什麼是跨領域學習 / 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下) — 如何進行跨領域學習

SmartAlpha的fb粉絲專頁:https://reurl.cc/AqmAE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SmartAlpha
SmartAlpha
Neil
Neil

Written by Neil

熱愛討論投資相關的議題,在閒暇之餘聊聊博弈遊戲、心理學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