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邊隱士,用紅酒、松露修行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Published in
May 2, 2022
聖凱薩琳修道院(Eremo di Santa Caterina del Sasso)(攝影/鄭傑憶)

湖泊像是大地的眼眸,凝望湖水的人,可以測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

大地的眼眸

聖凱薩琳修院(Eremo di Santa Caterina del Sasso)是嵌在湖邊峭壁的寶石。 1170 年,出身優渥的貝索齊(Alberto Besozzi)在經商之外,也放高利貸。有天,他在返家途中遇上狂風暴雨,船上其他乘客全都溺斃,他則被巨浪捲到湖邊巨石上。

幸運生還後,貝索齊痛改前非,放下俗務繁華,決心在湖邊山洞隱修,獨居25年直到去世,獻給基督,也獻給展現神蹟救他一命的聖凱薩琳。1250年,道明教會修士來到這片峭壁興建修院。

梭羅在《湖濱散記》寫著,「湖泊猶如大地的眼眸,凝望湖水的人,可以測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從12世紀至今,多少隱士在這座瑪蕉雷湖(Lago Maggiore)邊的修院參透人生,拉近自己與神的距離?

曾經離群索居的修院,在1970年代轉移給地方政府管理後,現在成了朝聖和觀光景點。有了電梯之後更是便利,年長或是行動不便者,也可以來到這湖光山色的修行之地沾染一點靈氣。

Covid-19疫情威力漸漸消褪,我們一早到達,已經有兩輛遊覽車載來遊客,像是進香團。

268階的階梯鋪設工整,走來輕鬆,瀲灩的湖水,終於冒出枝枒的綠葉,紫籐也開得如火如荼,春意盎然。

湖光瀲灩(攝影/鄭傑憶)

黑暗時代的光

義大利文的修院 — monastero,源自希臘文的monos,意指獨自、孤單,修院就是遺世獨立的地方。六世紀時,聖本篤建立修院的新守則,要嚴守宗教儀式,還要工作勞動,下田、釀酒、治水,研發新農法。

修院在黑暗的中古世紀保存了歐洲文明血脈,在神學、文學與哲學外,還有農作。波河平原經過熙篤修士的整治,才從淤積氾濫的沼澤之地成為沃土糧倉。

義大利、法國修士釀紅酒,比利時則有聞名於世的啤酒,Parmigiano乾酪也源自修士的巧思和巧手。

聖凱薩琳修院位在峭壁上,放眼望去,可以耕種、放養的土地有限。但院子裡放了一座用核桃木製成的精巧機械,用來壓榨橄欖與葡萄。

核桃木製成的精巧機械,用來壓榨橄欖與葡萄(攝影/鄭傑憶)

葷酒不忌的修士

中古世紀的修院獨立自主,在精神上,也在經濟上。

餐桌上的食材都來自隱士的勞動,一些無法自給自足的材料才和其他地方的修院交換。換句話說,修院身體力行「零里程」的食農生活。

修院生活簡樸,通常一天只吃兩餐,在星期三和星期五只吃一餐,過節才有點油水,可以吃肉。但比起佛教的和尚與尼姑,天主教的修士葷酒不忌,聖本篤守則說,「不該吃得太撐,不能喝到醉,但可以適量飲酒,酒讓我們有智慧。

聖凱薩琳隱修院位在皮埃蒙特(Piemonte),當地修院食譜有一道Barbera燉飯。修士一定也擅長採野菇,修院所在的皮埃蒙特是松露知名產地,語言符號學家艾可(Umberto Eco)在小說《玫瑰的名字》描述主角去找松露,還說當地盛產香味濃郁但更稀有的白松露。

院內濕壁畫,捕魚和放羊是歷史久遠的勞動(攝影/鄭傑憶)

用松露和紅酒清修

用號稱可以跟酒王比美的紅酒當料理酒,還吃上珍貴的松露,儼然違反澹泊刻苦的清修。但面對質疑的中古世紀修士可能雙手一攤,「我們也不過是就地取材,找到這些野菇,地窖也沒有其他(更差)的酒了。

疫情和戰爭打亂全球化、推高物價,暴露現代工業化的「食物鏈」缺點,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和糧食主權這些抽象概念重回爭論焦點。

修院吃在地當令,但不匱乏,吃得簡樸,但不缺美味。不知道凝望湖水的隱士是否測量出天性的深度,但他們已參透食農道理。

--

--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生長在台灣,生活在義大利的記錄者和學習者,更多「地中海豔陽」下的新鮮事、前塵往事和鳥事,請到專頁繼續閱讀: https://medium.com/solemediterra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