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談收音機】設幻設計將你的回憶重新改造與錯置到另一個多元宇宙

BoBo
推測居民-Speculatizen
17 min readSep 7, 2022

延續設幻師的能力3/5「幻象策略」的內容,本篇邀請目前在台灣科技大學進行推測設計相關研究的博士生孔博雯,分享他如何透過聲音,創造出一種「記憶錯置」的平行世界,讓人進入一種既陌生且熟悉的回憶裡(如同替人「造夢」)。虛談收音機——博雯所設計的「敘事物件」,即「受到錯誤記憶的研究啟發,我們開始關注這種再造記憶的現象,「虛談(confabulation)」。這是指在無意欺騙的情況下生產或創造虛假或錯誤的記憶,有時稱為「誠實的說謊」。我試圖運用記憶的「虛談性」給回憶物件探索新的設計可能 (Bowen Kong et al., 2019)。」

透過博雯的分享,本篇想讓讀者理解設幻設計(與推測設計)並非單一只倚靠設計師的大膽想像,設幻設計(與推測設計)是建構在一連串針對主題的相關文獻與案例研究,設幻師所創造出的「敘事物件」是具有脈絡的、考究的,是從人們所熟悉與真實的世界線所延伸出的一條平行想像世界線;設幻師所創造出的「敘事物件」甚至是擁有豐厚的歷史、人文、社會、價值觀等的連結,使用虛構與非實用性的陌異美學,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經驗,帶領人們跳脫現世框架,進入對平行世界、未來世界甚至是過去世界的推測與想像。

本案例也榮幸刊登至2019年國際著名大型研討會CHI(人機互動研討會),以下讓我們跟著博雯的研究脈絡,理解設幻師的設計研究過程。

編者:鄭雨停

探索真實世界中的「可能世界」

作者:孔博雯

隨著《推測設計》的中文版出版, Speculative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在設計相關的展覽中被提及。Speculative的意思是,思索的、推測的、非實用性的;而設計,讓我們想到的是好看又方便的日常用品,比如,挖掘居家美學的家具設計、注重使用邏輯的手機介面設計、或公共友善設施的設計等。因此當Speculative與注重日常實用性的design做連結,確實是一種讓人好奇的組合。

Dunne在《推測設計》中給人們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想像與日常的組合,把存在於人們想像中的未來世界、或是思考中社會議題的,用日常用品作為媒介來表達觀點,這種的方式也被Dunne 稱之為「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舉例來說,烏托邦就是人們都對於理想社會制度的思想實驗。在烏托邦的想像中,世界上的一切醜惡現象,比如貧窮和苦難,都將遠離。因應不同時期的社會矛盾,烏托邦也延伸出很多不同表現,比如主張商品平均分配,以及取消貨幣制度的空想社會主義,或是相信完美科技可以解決一切人類苦難科技烏托邦。是的,即使一個理想的社會可能並不存在,人們在思想中對它的實驗卻從未停止。由此即彼,這樣身處真實而仰望「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的探索,是否也可以運用到設計這門學科中。比如,我們是否可以大膽想像對於2022年的我們來說是實用性的東西,對於平行世界的人來說還是所謂的實用性嗎?模仿科學對的自然世界的探索,我們可否用設計作為媒介,來對「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中的實用性進行探索,以給當下世界的人們帶來另類的啟發?

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

研究案例1:從「文學」創造出不同時間概念的平行世界——愛因斯坦的夢

我們不妨看看不同的學科如何進行思想實驗。比如,關於時間的探索,在物理學中最著名的思想實驗大概就是「薛丁格的貓」。通過這個思想實驗,薛定格指出當時學界承認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宏觀物體會產生的詭異現象。即使人們到現在依然無法在實驗室中進行該實驗,但這個推測中的模型卻很形象地指出宏觀物體處於疊加態的反常,依然不斷地給人們後續的研究帶來很多啟發。

這樣關於時間的思想實驗不僅停留在物理專業的討論,也給電影、文學、帶來了很多創作靈感。其中即是物理學家,也是文學創作者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萊特曼 (Alan Lightman),就用文學把相對論的思想從極小的量子世界和極大的宇觀世界,隱喻到人間的常用尺寸。在《愛因斯坦的夢》這本書中,萊特曼教授想像了1905年還在瑞士專利局工作的三級技師愛因斯坦的三十個夢境。在這段愛氏發表重要論文的期間,作者想像愛因斯坦在公式中對時間證明早已與愛氏的夢境深深纏繞。

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作者:艾倫.萊特曼

小說一開始,是清晨六點,愛因斯坦帶著剛寫的關於時間的論文進入辦公室;小說結束,是八點六分,他終於等到打字員小姐,把手稿交給了她。在這兩個小時中,愛因斯坦時而進入夢境,看到在時間中變形的鐘塔、循環的石階,時而回到他在專利局的辦公桌。

在第五個夢境中,時間的流速是可以被選擇的;

「科學家發現:離地心越遠,時間流動得越慢。一旦了解了這個現象,就有一些熱衷於青春永駐的人,搬到山上去了。現在,所有的房子都蓋在阿爾卑斯山中的竇姆峰、曼特合恩峰、羅撒峰和另外的高地上…

時間過去,人們忘記了為什麼越高越好的道理。他們習慣於忍耐山上的寒意,他們享受稀薄的空氣,吃游絲般的食物,最後這個世界裡的人,變得像空氣一樣稀薄,像柴木一樣的枯瘦,在還不改老的時候卻都老了…」

在一些夢中,時間是不均勻地黏稠流動的;

「五月十日的夢裡,時間的質地剛好是黏的。每個城總有些地區卡在歷史洪流中的某個時刻而出不來。所以,有一個地區生活在十五世紀,粗石房子的每層樓都與戶外的樓梯的走廊連接在一起;而又有一個地區是十八世紀的畫面,燒窯燒的紅瓦斜舖成直線的屋頂。教堂橢圓形的窗戶,有花崗岩的護牆。」

更有一些夢中,時間是可以捕獲的;

「六月二十八日的夢裡,穿城而過的夜鶯就是時間的化身。人人都想抓住夜鶯以延長自己的生命,而被抓住的夜鶯卻氣絕身亡了。」

研究案例2:從「設計」創造出讓人體驗平行世界經驗的敘事物件——量子平行儀

與文學一樣,懷著同樣的興趣,設計在關於時間的思想實驗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嘗試與探索。而與文學使用文字來拓展人們的世界不同,Design Fiction的設計實踐者需要的是整合更多樣的媒材,把可能世界帶到人們可觸及的素材中來。

設計團隊PSK Studio便通過創造虛構的設計物 — — 量子平行儀(Quantum Parallelograph),便是使用了干涉激光、文本列印、可調頻的波形,這三種互動形式,將平行宇宙的物理假設帶入人們可操作的表演裝置中。

在量子平行儀中有兩個主要的互動機構,分別是模仿了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的激光結構,和文本的列印機構。當激光通過雙縫時,使用者可以在螢幕上觀測到激光的波段與形狀。不同的形狀的波形,也就意味著激光束在通過縫隙後產生了塌縮,在多重宇宙假設中可以理解為其他平行宇宙也同時生成。同時當使用者按下干涉激光的按鈕後,量子平行儀便會列印出一段小說文字。使用者會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小說中,這段文字就是捕捉了一段該使用者在另一個宇宙的生活情況。

量子平行儀(Quantum Parallelograph),模擬雙縫實驗的明暗交替干涉波紋。
量子平行儀(Quantum Parallelograph),模擬雙縫實驗的明暗交替干涉波紋
量子平行儀(Quantum Parallelograph), 每一次啟動雙縫實驗,就列印出使用者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的故事。John Roger是該作品的設計師,他看到平行儀列印出一段自己在No:23415宇宙的正在發生的事:「John Roger對前同事殘忍殺害後仍在逃跑。警方正在詢問有關John Roger下落的任何信息。」

研究案例3:從「考古」挖掘過去的平行世界——虛構考古表演

科學上發現、或是技術上的發明都可以是思想實驗開展的場域。通過不同媒材,我們可以把真實世界外的可能世界具體化,並以表演的方式觸及宇宙的未解之處。但若回到過去,關於可能世界的思想實驗又如何設計?

如果探詢人類古文明的知識,先人們所認同的宇宙對於現代人類來說有很多不同之處。許多的古文明都相信宇宙與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比如宇宙中星象的運行就暗示了人類命運的吉凶禍福,甚至可以預言還未發生的事。在疫情期間,這種訴諸於古文明的智慧來獲得未來指引的現象更是成為熱潮,比如印度男孩對疫情的預言也不斷地與真實世界相呼應。這不禁讓人發問,現代社會真的擁有比古人更高的智慧嗎?古人的智慧可以對當下人們的提供指引嗎?現代社會的我們是否可以聽到古人對後來者的留言?卡內基梅隆設計學院的教授Candy 與未來學家Dunagan 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舉辦了一個的虛構考古表演,就想像了這樣一場來自古文明的未來傳音(Stuart Candy and Jake Dunagan, 2017)。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位於美國的鳳凰城,考古學家曾在鳳凰城中發現一個存在於公元0至公元1400年的古文明遺跡,被稱為「Hohokam」。同許多神秘的古文明一樣,他們也擁有一些令人歎為觀止的技術,比如Hohokam人是專業的運河工程師和灌溉農學家,他們在沒有任何現代工具和設備的情況下耕種土地並通過大量運河引水,在沙漠中建立了一個繁榮的文明,持續了將近一千年半。然而,在歐洲人到達北美大陸的大約一個世紀之前,他們突然消失,原因不明。

Candy 與 Dunagan舉辦的工作坊就建立在這樣一個真實的古文明,。他們的成果旨在表演一場虛擬的考古挖掘的成果。這場虛構挖掘中,他們在「Hohokam」遺跡的河川水紋圖中觀察到了這樣一個神秘的圖樣。並宣稱在其他突然消失的古文明也找到了與這個神秘圖樣的關聯。

虛擬考古學者在「Hohokam」遺跡的河川水紋圖中發現一個神秘的圖案
用谷歌搜圖「Hohokam」的神秘圖型,工作坊的考古表演者發現,這個圖案也出現在了其他的突然消失古文明遺跡上。實則並沒有如此關聯,這樣做是為了用表演來豐富虛擬考古展開推理的過程。
工作坊的考古表演者,把「Hohokam」的神秘圖型,在不同的遺跡上用影響後製的方式添加上去,模擬消失古文明之間的神秘關聯

不僅如此,在現在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這個虛擬的考古挖掘活動,也宣稱發現了類似的圖案。在工作坊的最後,他們請了當地的媒體參與,共同表演了一個關於「古文明的神秘圖案重見天日,人類滅絕的下一次信號」的新聞發佈會。這場虛構的考古發現,把古文明消失的預兆纏結入當下的時空,旨在表達一種對人類未來的生態反思。

最後,工作坊的考古表演者在工作坊的場地繼續表演,讓相似的圖案也出現在來現在的鳳凰城 — — 亞利桑那大學中,似乎是在暗示下一波即將消失的文明

從未來探索角度,物理學家不斷地帶領人們發現宇宙的可能世界,而從過去的角度,人類歷史似乎也還未蓋棺定論。無論往前看還是往後看,人們所相信的真實世界確實還在細微處充滿了不確定性。那麼,除了帶著學者般的心態來對待世界,「可能世界」是否也存在在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

研究案例4:從「日常」發現與人共存的平行世界——曼德拉效應

日常生活的「可能世界」我想它還有另一些更被人熟悉的名詞,比如「都市傳說」,「靈異事件」,關於這些現象的影片在網路上經常獲得很高的關注,其中關於曼德拉效應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曼德拉效應一詞來源於2010年,一位自稱為「超能力研究者」的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她指出自己記憶中南非總統曼德拉「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在監獄中死亡」,但現實是曼德拉沒有在20世紀80年代死去,後來更被釋放,還當上南非總統,直至2010年時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對於這段虛假記憶,布梅聲稱「也許有數千人」分享了這種記憶。這種指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的現象,一部人認為是我們的生活已經從原本的平行宇宙透過時空跳躍進入現在的平行宇宙,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種猜想並不存在。

記憶的多時空串流

關於曼德拉效應的傳說,很難有一個決定的結論,但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記憶真的有很高的不確定性。記憶是可以被修飾或是被篡改,心理學家Elizabeth Loftus研究「錯誤記憶」並寫下《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她的研究告訴人們:記憶並沒有想像中牢靠,還具有可塑性,甚至在適當的條件下,創造一段不存在的記憶都是有可能的。

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 False Memories and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 By Elizabeth F. Loftus

關於創造記憶的現象,Loftus最有名的購物中心迷路實驗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實驗中,Loftus分別向受試者的親人蒐集了三段受試者真實的生活事件。接著在這三段真實事件中,又迷惑性地加上一個捏造出來的假故事 — — 受試者有在童年時在購物中心迷路的經驗。在這段假的迷路記憶中,Loftus編撰了很多具體的情節,比如受測者很害怕,還放聲大哭,最後來了一位大人,幫他和家人重新團聚。Loftus將這四個記憶片段一起交給受試者,請他們回憶更多四段記憶的細節部分。

結果,竟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自己在兒時確實有過迷路經驗,甚至還「回憶」出了很多豐富的細節。實驗的最後,即使Loftus揭露迷路經驗不是真實的,然而,絕大部分的人仍然不認為迷路經驗是虛構的。

植入記憶,藉以約束他人行為的試驗,存有不少道德與倫理上的爭議,但相對地,Loftus倒相信這項技術能也可以發揮益處。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這讓你對某些垃圾食物產生一些不好印象,說不定還能幫助我們免於面對肥胖、糖尿病等不良習慣所造成的疾病危機。同樣的,我也相信這項技術也許可以發揮出正面的效果,在回憶物件的設計上產生另類的運用。

敘事物件:虛談收音機 (Confabulation Radio)

受到錯誤記憶的研究啟發,我們開始關注這種再造記憶的現象,「虛談(confabulation)」。這是指在無意欺騙的情況下生產或創造虛假或錯誤的記憶,有時稱為「誠實的說謊」。我在碩士期間,就試圖運用記憶的「虛談性」給回憶物件探索新的設計可能(Bowen Kong et al., 2019)。

關於記憶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感官來保存,但是視覺和聽覺依然是最便捷的兩種記錄方式。特別的,當我們談起記憶的臨場感,或是由一個片段而腦補出更多「畫外音」的能力,聽到過去聲音可能會比看到過去的畫面更有優勢。

因為聲音記憶的模糊性和臨場感的特點,我們從聽覺入手進行了回憶的虛談研究。我們邀請參與者參加實驗,使用生活錄音、懷舊歌曲、語音節目等內容進行多重情境的混合。為了不只是讓聲音產生回顧的效果,而是讓不同聲境互相混合來渲染出聽覺上的新的記憶場景。

我們請參與者提供過去非常喜愛或熟悉的歌曲,分以下三類 1. 懷舊流行音樂。 2. 熟悉的影視劇歌曲。3. 生活中常見的聲音,比如電視廣告、垃圾車音樂。接著我們再請參與者收集現在時空的生活錄音,可以是朋友間的聊天,自己的獨白,或是現在自己常去的地方的聲景。最後我們把過去的音樂與現在的日常錄音混合。

不同的回憶中的聲音被混合在一個聲景中,類似不同的回憶場景疊加出一個新的情境。在實驗中我們發現懷舊感的聲音與現在日常錄音的混合,讓參與者的回憶產生了重新的組合,也就是「虛談 (confabulation)」現象。

比如把有參與者提供了一段獨白與一段電視節目的聲音。節目是參與者兒時與家人一起吃晚餐時常常收看的節目,獨白是為了這次活動特意錄製的,在獨白中她描述了大學時看的一部電影,那是一部情色電影。當兩個聲音同時響起後,參與者似乎回到了兒時的餐桌前,與家中長輩共進晚餐的同時自己又抱著大學時的電腦,在偷偷看情色電影。理智上覺得荒謬,可聽覺有一種迷惑的可信感,讓她感到非常新奇。也有參與者提供了一首搖滾樂的現場版,另一個是她兩週前與朋友的日常聊天。混合後,聲音效果她說就像在演唱會聊天,她好像真的來到了現場,與朋友一起。

最後我們設計了「虛談收音機 (confabulation radio)」, 一個以收音機為外型的播放器,主要特點為同時播放兩個音軌,樂曲和日常錄音。

虛談收音機

虛談收音機的音樂切換方式:當開關開啟,收音機就會同時開始播放兩個音軌的聲音。旋鈕控制日常錄音,旋轉後就會切換錄音文件。按鍵控制懷舊音樂,按下就會隨機切換。

虛談收音機的播放模式

結語

Design Fiction以及Speculative Design展開的對可能世界的關注,給設計帶來了更多的發揮舞台。物理學的量子實驗、考古學的未解之謎、群體記憶的都市傳說,不同領域的學者都可以有其專業的見解,從思維上不斷拓展人們對真實世界的理解。而設計者的推測之道,其一個獨特的方向就是發揮對「使用」的敏感。從優化現有產品的使用品質,到把目光轉向「可能世界」的使用體驗,比如,對平行宇宙的體驗、對於古老預言的體驗、或對於回憶的虛談體驗。

設計的實作能力是重要的,然而看待世界的目光也很重要。比起古人,現代文明的我們對地球上的物質有了越來越高的控制能力,就好像世界的規則在人類的眼前變地越來越清楚和確定。一代代傳承的知識如磚牆般堆疊出現代人類一致認同與相信的真實世界;然而這樣的世界也只是前人的一段「記憶」,駐紮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以至於讓我們忽略了在細微處、與「所謂真實」稍稍異常的異音。切莫忘了,那些物理中的量子思想實驗、遠古文明中的詭異科技,都提醒著我們,「記憶」只是「既成的記憶」,而所謂的「真實世界」其實充滿了「可能世界」。

參考文獻

Stuart Candy and Jake Dunagan. 2017. Designing an experiential scenario: The People Who Vanished. Futures 86:136–153.

Bowen Kong, Wenn-Chieh Tsai, and Rung-Huei Liang. 2019. Confabulation Radio: Reflexive Speculation in Counterfactual Soundscape. In Extended Abstracts of the 2019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EA ‘19). ACM, New York, NY, USA, Paper LBW0141, 6 pages.

Anthony Dunne and Fiona Raby. 2013. Speculative Everything: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ing. The MIT Press.

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 False Memories and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 By Elizabeth F. Loftus (Author) Paperback on (Feb,1996)

Alan Lightman(1993)。《愛因斯坦的夢》。童元方譯。台北。商周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