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隱私 — The Circle 設幻設計案例

於2017年DIS國際會議上,在【Future】主題中,來自美國Berkeley的三位作者發表一篇設幻design fiction的設計研究案例。他們透過一部科幻小說(有電影)The Circle(直播風暴),來進行系列的設幻設計與討論科技隱私的問題。

DIS 全名為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是在ACM SIGCHI國際研討會中,與知名的CHI(computered human interaction)會議能夠相提並論,並且較為設計導向的互動設計會議,集結各種設計師、藝術家、社會學家、工程師等。從1995年開始,原本兩年一次的會議,近幾年變成每年辦一次的大盛會。

完整文章連結:http://doi.org/10.1145/3064663.3064682

這是一篇有趣的設幻想像的設計案例。先從科幻電影下手,再進行延伸的敘事物件設計,最後討論「隱私」的幾種面向,重新檢視該設幻設計的價值,以下分享他們的設計步驟與內容!

The Circle 直播風暴

改編自戴夫艾格斯2013年同名科幻小說。「環網」(The Circle)是一家大型網路科技企業,白話一點,就是推出「將大家連在一起」、「秘密是罪惡」的網路平台,整合email、帳戶、保險、社交、安全等。在一次機會下,女主角成為公司第一個「透明化用戶」的實驗,開始全天候直播自己的生活、公開隱私、經歷等。但隨著名氣的高漲,輿論也帶給身邊親友們的傷害,甚至是大到能夠發起全球群眾的追蹤與監視,意外造成他的好友死亡。

本書的重點講述一個「What-If」,如果這個世界能夠讓人類們徹底連結、發揮極致的同理心之烏托邦世界,講述「Secrets are lies、Sharing is Caring、Privacy is Theft」,例如若一個整天只能待在床上的殘疾小孩,我們可以透過各種錄像的分享,也讓他同時獲得相同類似體驗的權利;如果人們之間沒有秘密,那我們便可以更輕鬆的發揮潛能;如果我們都認知到彼此,我們便不會偷雞摸狗從事犯罪行為。

然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烏托邦,女主角處在一個過度帶,她將會面臨各種舊有世界的陰險,例如資料會被傳送到哪?誰握有這些資料?陰謀論?隱私權究竟代表什麼意義?

但是,我不會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雖然小說的確是個有趣題材與內容,然而這部電影的分鏡剪輯、拍攝方式,卻無法突顯小說的魅力,反而將劇情表現得有點凌亂。

The Circle中的科技物

回到文章,這三位設幻作者從這個故事中,摘取出四個科技,分別是:

SeeChange

一個無線、耗電量低的微形相機,能夠輕易安裝至任何地方,提供全面監控、追蹤的服務,劇情中,女主角曾經一人獨自在半夜中滑獨木舟,意外落海,因為「SeeChange is everywhere」,因此救難隊員能夠在第一時間立刻將女主角救上岸來。

ChildTrack

這項科技是女主角在跟其他員工聊天時,從對話中得知、正在進行的案子,The Circle公司子計畫提倡孩童人道安全,主張將晶片植入頭顱,隨時能夠在小孩遇難時,能夠提供及時的幫助,同時又能記錄教育程度/分數。

NeighborWatch

這是在小說中所提到的服務,提供「守望相助」的功能,在這個監測系統中,該系統會用顏色標籤出哪些是社區內的人(藍色),陌生人便會標示出(紅色),並且通知所有居民有陌生人進入該社區。

Vital-Radio

這項科技其實是從MIT所提出來的一項prototype,原本只能偵測三個人,且在8meter以內的範圍,作者們強化此技術的可能性,變成一個無線遠端偵測多人技術,能夠在不同房間,從所有使用者的呼吸、心跳頻率,來分辨他們的情緒,他們將此科技延伸進入該小說,甚至是模仿小說的寫法,杜撰劇情,作為其中一個監控科技的想像。

敘事物件的創作(Diegetic Prototype)

對於敘事物件的創作,他們總共經歷三個設計階段,如下:

Design Round 1:設計出小說中的科幻物
透過小說中對於這四種科技的描述,他們運用設幻師的能力:創作敘事物件,用現今熟悉的介面來呈現,視覺化小說裡的科技成果,左圖是SeeChange能夠看到多清晰的畫面,中間則是ChildTrack偵測孩童學習能力的介面,右圖則是奶奶使用Vital-Radio的生理、心理資訊。

Design Round 2:設計出科幻物被真實販賣的情境
他們重新將這些科技,放入真實熟悉的銷售平台,例如Amazon、類似Apple的廣告模式,試圖拉近觀看者與科幻世界的距離,想像「有一天,我在電腦前看見這些科技實現了,你會下單嗎?」

Design Round 3:延伸設計新的故事與情境
接者,他們重新結合以上的科技,自行重建新的情境,最讓我有感覺的是圖中的兩個例子,運用NeighborWatch的概念套用至公眾交通系統,有趣的是,在飛機場的照片中,他們並沒有定義紅色代表什麼?藍色又代表什麼?提供大家去思考,在機場中人們若被彩色標籤,代表的意義會是什麼?(這張飛機場的圖,剛好又讓我延伸到黑鏡其中一集聖誕特集中的畫面)

右圖,同樣將ChildTrack的概念延伸,延伸到雇主與員工之間的關係,下圖的廣告標語寫著:「John今天是真的生病嗎?讓我們透過TruWork來找到真相吧!」

黑鏡Black Mirror

延伸Vital-Radio,他們設計出相親配對的服務,能夠找到最佳伴侶;又或是與廣告公司合作,當使用者瀏覽Amazon時,能夠適時出現最適合的廣告。

(a) Vital Radio Match, (b) Couple Track, ( c) ChildTrack for Advertisers

反思科技隱私問題

透過這三階的敘事物件創作,作者們開啟重重的對話,如同電影,帶領觀眾們走進真實又虛構的生活,來反思「隱私權」。有意思的是,多數設幻設計design fiction較多止於「引發討論」,此篇作者們進一步,透過Mulligan et al.對於「隱私」的分析架構,重新反思與檢視他們的設幻設計之價值。

Theory (why there should be privacy)
為什麼需要隱私?
作者們表示他們的設計物不只是將「隱私」看作為「資料保密」,機場的全面監控,描述人們需要隱私的原因,是因為這是一種個人的「自由意志」;而能夠掌握多種視角的SeeChange相機,暗示出人需要隱私,在於「自我尊嚴」,甚至是私領域與公領域會有不同的程度表現。

Protection (who and what is being protected by privacy)
誰或什麼會需要受到保護?
上述中闡述了各種不同的情境與特定族群,例如孩童、員工、人們的私人感情,都是點醒我們意識到不同族群,也都需要隱私上的保護與討論。

Harm (actions and actors who violate privacy)
什麼樣的行為或人會對隱私造成傷害?
TruWork描述雇主使用科技來對員工們的權利傷害;公眾交通系統的監控則是暗示政府機構無形對市民的傷害,而Amazon的廣告提示則表示第三方為暴力者。同時,不只是人,機器運算也是元兇。以上的各種監控,表示即使蒐集或監測資料最終並非由人類掌控,電腦的運算監控也會造成各種隱私問題。

Provision (what mechanisms provide privacy)
什麼樣的機制提供隱私上的照顧?
同時,他們也透過這樣的設計活動,理解到目前各種保護隱私權的作法。例如目前許多法律有規定相機、GPS等的尺寸,不能像SeeChange般微小且透明,必須要能夠被看到;又或像是日本規定相機手機拍照的聲音,必須要保留,不能夠靜音。然而ChildTrack對於孩童的追蹤行為,若在美國則無法上市,因為會觸及兒童相關的法律條文。

Scope (how broadly does privacy apply)
觸及隱私問題的範圍可以有多大?
隱私的問題不只是可以從公領域討論至私領域,還有數量的問題。例如SeeChange的隨意到處擺放相機,點出一個房間擁有一台相機與九台相機,所產生的傷害程度也能有不同程度的討論。

設幻設計的合作策略

用此案例,同時分享當進行設幻設計design fiction時,並非要完全由設計師一人獨力完成,從發想具有爭議性的故事、創作到分析等,然而,對我來說,設幻design fiction更是鼓勵設計師與多方領域的人才結合,例如文學家、小說家、生物學家等,各發揮其職,共同譜出具有深度的議題與想像。

透過現有的文學、電影等,除了此篇,還有Lindley(2015) 透過科幻電影《雲端情人Hers》展開系列科技的未來人誌學的討論,稱呼為「Anticipatory Ethnography」;Tanenbaum et al. (2016)也透過《瘋狂麥斯 Mad Max: Fury Road》進行分析討論;今年(2017)當我參加Dunn&Raby於法國的國際工作坊時,也是先以一本科幻文學《愛因斯坦的夢》,作為設幻設計的地基,再進行延伸設計與討論。

科幻文學的強項在於,能夠給予設計師「模糊性」又「開闊性」的想像,主角在文學家的筆下,即使是簡單的對話,都有機會影射出更多超乎小說故事中所描述到的內容,給予設計師豐富的創造空間。

此案例的貢獻?

對我來說,此篇的設幻設計成果並非是一個很奇異、創新的故事,甚至是使用小說、電影作為故事背景,也並非獨特創新方法,甚至是有點可惜,若可以進一步將這些設計帶給更多人去體驗,應該可以在「科技隱私」上做更多深入的討論。但是,這篇除了提出精美的設幻設計物以外,我認為,他提供一個很聰明又簡單的方式,利用他人的框架解釋,來讓不懂設幻設計Design Fiction的人,比較快速理解敘事物件能夠展開討論的面向有哪些,試圖接受設幻設計此方法探索未來的價值。

同時,也是一個不錯的例子,來解釋如何透過設幻設計design fiction,來進行對於人(people)、科技(techonolgy)、日常(practice)的研究,而設幻設計的目的,不是只是開啟人們的想像力,更是提高對於現況的理解。

設幻設計,不只是開啟人們腦洞的思維,更是提高對目前現況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JoshuaTanenbaum,MarcelPufal,andKaren Tanenbaum. 2016. The Limits of Our Imagination: Design Fiction as a Strategy for Engaging with DystopianFutures.InProceedingsoftheSecond Workshop on Computing within Limits (LIMITS ’16). http://doi.org/10.1145/2926676.2926687
  2. Joseph Lindley, Dhruv Sharma, and Robert Potts. 2015. Operationalizing Design Fiction with Anticipatory Ethnography. In Ethnographic Praxis in Industry Conference, 58–71.
  3. Deirdre K. Mulligan, Colin Koopman, and Nick Doty. 2016. Privacy is an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tic for mapping privac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374, 2083. http://doi.org/10.1098/rsta.2016.0118

--

--

鄭宇婷(雨停) Yu-Ting Cheng
推測居民-Speculatizen

台科大設計系助理教授。研究旨趣:人與數據AI互動設計、智慧系統設計、參與式科技未來推測設計道具、非人觀點、以物為中心設計、設幻設計、數據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