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空間設計實驗室Laboratorium Pakakeri成立

珍黃教學媒體
story-building
Published in
Jan 31, 2022

學術從就不是比多大台,較勁的一直都是多好玩。這點是肯定不輸人的(碩班數位組成立預告,2020.11.28)。

所有的設計,都已是歷史;所有的歷史,都是創作的暗示。歷史研究是設計的基礎能力。不懂怎麼研究,設計只能半吊子地靠本能(而本能很常出錯)

因而,也創了一個Twitter帳號來蒐集整理實驗室關於空間設計的研究紀錄跟筆記。想fo就發~~~

這個實驗室將會是個建立在1,(認識論上)開闊性的比較性的辯證性的回溯性的史觀為立場,並2,(方法學上)藉著現場調查、文本分析、參數化與其他各種可能的研究手段為都市、聚落、社區、建築,乃至家具,甚而交通工具為尺度所進行的,3,(主題上)一系列具有文化與歷史意義的空間創作實驗與調查研究。

為此,也在碩班開了一堂課,作為實驗室的培養皿(或者銅製大煮鍋/坩堝)。其目的則是為了把大家一起煮熟上貢給克蘇魯(❌),讓大家藉著一同解決共同的任務而加快技能的學習速度並熟悉同一個團隊中的彼此(⭕️),不論是為了在未來的宇宙中奠立基礎認識與能力,或僅僅是為了撰寫具學術意義(原創、啟發、探索,與紀錄)的設計/研究論文。

如此,就有必要開放旁聽,尤其是前面4堂(時間分別是2月19日的課程介紹、2月26日、3月12日、3月19日,與3月26日)的參數式設計初階的學步的第一個move。請填寫一下問卷。有些課程資訊放在問卷裡,填了才會知道

也因此,這裡將有些說明的調整。但是仍然維持《世界建築史:一種案例分析》這個主標題,畢竟這裡的種種實驗仍問著「世界的建築史該怎麼教授?該怎麼研究?該怎麼討論?其目的是?」這幾個問題。

而且,在這裡的創作也仍建立在對自身所處史地的理解與回應,如上面說的;同樣的,「文化與軍事建築調查實務」,以及「東南亞建築史論」的課程成果也會作為「文化細節創作」的基礎資料而整理在此。

但是,「要知道什麼是新的,必須先知道什麼是舊的;回顧案例是為了創作而進行的研究。此medium線上實驗是真大箭竹世界建築史的課程資料與學習成果」這個副標題便會換掉。

另外,也打算循學長的建議鼓勵並促使以數位設計為研究主題的學生社團成立,好更廣泛地聯結校內各學門的專長。

一些關於實驗室與碩士研究的Q&A

現在才開始不會太慢了嗎?

Better Late, then Never.
在此前的等待是禮貌、是尊重、是觀察、是思考、是研究、是實驗、是播種、是土壤;在此後就只是自立與自主。如此而已。

為什麼實驗室這麼稱呼?

Pakakeri是排灣語(音:巴嘎葛利),詞根來源是keri,即少或是小;其意是一點點、一些些,a pinch。挺適合這個以細節、小尺度,與小地方為測試重點的小小實驗室。
至於為什麼用拉丁文的Laboratorium,嗯,想想喔,排灣族人的文化(約5000年前抵達)遠比羅馬的共和國時期還早。Then Why Not?

這個實驗室指導哪種論文?

以設計提案為探討的成果報告書(正評五加一方案),OK。探究都市、建築、空間與種種設計的過去、未來與理論,OK。以社區參與、社區營造等蹲點實作的論文,也OK。原住民族空間營造史的書寫?當然OK!推測數位、空間或玄宇宙可能性的論文?OK,來吧。談女性主義?一定要來的啊!

去年調查時的部分設備跟成果

這個實驗室有什麼指導要求嗎?

完成了文獻回顧/案例分析,就可以簽召喚契約。通常每2個禮拜檢查一次進度;其餘時間隨意召喚,無詠唱無魔法陣都行。認真聽完一場研討會,並協助編輯一期系刊,而且論文評審時桌上有玫瑰花,一定就可以學到碩士研究應該要注意的應該要學習的;相信口試也不會有太大問題了。

做研究/寫碩論有用嗎?

碩士生涯中在腦袋所進行的工程與勞動,在思緒深處所慢慢羽化的想法與未來絕非「年紀到了卻沒有生產力」;生產出來成果更是那些沒做過研究(或是把抄襲當寫論文的人)永遠無法學會的能力。當然這也絕不浪費時間。

--

--

珍黃教學媒體
story-building

始於2017的真大箭竹工作紀錄,課程資訊、簡報備忘。鐘園建築學士碩士、鱈飛餌建築博士。2011起歷任一二年級設計召集;至2024年止指導歷年畢業設計。教授圖學、文化與軍事地景調查實務、台閩建築史、東南亞建築史學與文化細節創作。主持3D設計實驗室。曾支援院必修當代文藝思潮。曾授景觀規畫設計概論與世界建築史。工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