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內容行銷,是讓消費者下決定時充滿信心
內容行銷是近來的顯學,不論媒體、電商、網路行銷界都喊得震天價響,但很少有人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內容行銷到底是什麼。
按:這篇其實也可以當成「新舊媒體的新出路:從讀者角度出發的思考」第二部分的番外篇,因為有一些媒體確實也把內容行銷、導購或直接電商當成營收的來源,所以也可以放在這系列專題之下。
言歸正傳。
「內容行銷」不能僅從字面理解
在很多領域,我們看到的內容行銷,完全是從字面上來理解的:因為我有與商品、服務相關的內容,所以就可以拿來行銷、賣東西。
體現在實際的行銷或銷售活動上,就是看到許多開箱文、體驗文,或是媒體網站在報導中以關鍵字或相關性,拉了一堆商品放在內容下面賣。這些也都能算是大家所認知的「內容行銷」。
成效好嗎?如果是寫得好的開箱文或體驗文,還真有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所以一些操作得宜,成效斐然的部落客或網紅,就比較不愁沒有接案機會;但在媒體內容下面賣相關商品的成功案例,恕我寡聞,還真的沒聽說過。
為什麼有差別?答案要從消費者身上找
同樣都是內容行銷,為什麼好的開箱文、體驗文會有效,在媒體內容下方的相關購物服務,願意青睞的人就少?
答案還是要從消費者身上尋找。從消費者訊息接觸的動機開始,一直到做出決策的整個旅程,將之仔細檢視一番,我們就可以看出兩者間的巨大差別。
消費者之所以會看到開箱文或體驗文,可以想見有一定的比例是因為自己的需求,透過搜尋或其他方式讀到內容;再透過內容的介紹,了解更多關於產品或服務的訊息,從而進行購物與否的決策。
在這裡,因為自己的需求出發,是整個決策旅程的起點,也是推進旅程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媒體內容之下看到相關商品,整個決策旅程的啟動,經常不是因為明確的需求,極可能只是不小心看到而已;例如透過 Facebook 的推薦而點進文章看,這和因為自己的需求而搜尋點閱,動機的強度差異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