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聯網 IoT 到 萬物聯網 IoE

Yang Jen Chieh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9 min readJun 6, 2017
物聯網只是過渡性的概念,大廠們等待的是 IoE 萬物聯網的時代來臨

當 Internet of Things 的數量足夠多到打造出「無縫服務」時,Internet of Everything 的突破性創新才會真的出現,而這端賴 Sensor Unit 的數量,也就是高盛、Verizon 等紛紛預測近五年內就會突破 200 億的聯網物,Sensor Unit 越多,越能創造出指數成長的產業變革機會與跳躍性提昇系統效能,如同網路外部性一樣,只是這次的網路外部性不只表現在虛擬世界,而是與我們的實際硬體物理世界對接,讓網路外部性的指數成長效果出現在真實世界,出現在實際生活中,對消費者而言,那將會是嶄新的生活體驗,讓 AI 真的了解你的世界於焉誕生,而對生產者而言,一個更高效能卻同時具有變動性與整合性的工廠也因此可能。

本文為《Trio 三帖數位觀點 — IoT 物聯網》系列文章的第五篇,本系列預計發佈六篇相關文章,前四篇文章見文末,最後一篇敬請期待。

感測晶片成本降低 、頻寬、運算、移動設備數量大幅增加,IPv6 協定讓聯網的 IP 最大值大增,物聯網的背景需求終於搭建完成,聯網物(Sensor Unit)也將快速增加,打造出完整的物聯網環境,電影鋼鐵人、關鍵報告看到的智能助理與世界觀不再遙不可及,但如同前一篇文章所言, IoT 尚未成熟,目前雖已突破萌芽階段,但也頂多準備快速發展,因為物聯網求的不是單一的聯網載具與穿戴設備,而是 Internet of Everything (IoE) 萬物聯網,真正的物聯網體驗也將在那時實現,主要場景有三,智慧工廠、智慧家庭、智慧城市。

感測晶片成本下降、聯網頻寬增加、運算成本下降、Wifi覆蓋率提昇、移動設備普及與IPv6的協定讓物聯網的背景條件終於完備 來源:The Era of Living

已經開始出現的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就像 IoT 的「精實飛輪」一樣,一旦走順了就會讓 IoT 的成長加速,一來是工廠內部的使用場景相對單純,雖然坪數與物件看來龐大,但物件之間的互動關係與要求卻相對單一,譬如箱子、棧板、起重機的關係以及追求的效能為何,國中生都能看出來,反觀在家裡,就連一條毛巾、一面鏡子的用法都可能人人不同,倘若走進廚房,每樣物品的先後順序又會影響製作料理的成品內容與狀況,還有人類的心情因素,一群博士後的使用者研究專家都不一定搞得定。智能工廠的另一個重點也在於商人逐本求利性格會讓 IoT 解決方案更快速的普及,進而帶動成本降低以及其他產業面臨衝擊與變革,也會使整體社會更能接受物聯網的產品與概念。

現今已有很多大型工廠引入了RFID、機器人、藍牙等自動化與感測設備,配合數據分析與快速調整產線、產量、用料的商業智慧 Business Intellegence,企圖打造「工業4.0」,其中德國的 Mecedez-Benz, 美國的 Tesla 最為一般民眾所知,而這當然也是物聯網的應用,也是物聯網 IoT 到 萬物聯網 IoE 的智能工廠過渡期,到了萬物聯網時期的智能工廠,連人工調整產線與維修機器人都將不再需要,城市中、家庭中的原料、使用者消費狀況、現場通路存貨等資訊都會隨時與工廠同步,進一步把 SCM、CRM、ERP的內容自動化與工廠結合,工業 5.0 出現時,還會在智能、自動、客製、快速外,更多了實時銷售同步與主動生產以及自動維修維護的可能。

物件互動關係與順序相對簡單的工廠,追求效能目標的工廠,會是最早的物聯網試驗場域 來源:DHLTrendReport_Internet_of_things

智慧家庭正在發生,但路仍然很長

隨著工廠的應用以及商業效能的追求,物聯網設備也將更加省電、便宜,同時也會出現共通的協定、安全規劃以及更完整的人機互動設計,而這也是智慧家庭誕生的前提,便宜、安全、省電、自然而然的互動體驗。

便宜、安全、省電都非常好理解,但互動體驗卻沒那麼簡單,因為這包含了幾種互動層面如,物對物互動 machine-to-machine (M2M)、物對人互動 也就是人機互動 machine-to- person (M2P) 以及最後的人對人互動 person-to-person (P2P)。物對物互動大廠都在努力打造統一協定,而人機互動最簡單案例就是藍牙設備在省電模式下如何確認物品開啟還是關機,大廠們開發的語音智能助理透過關鍵語句如「Hey, Siri!」、「Alexa」、「Hello, Google!」 便是一種嘗試。而目前最模糊不清的便是人與人互動,舉凡穿戴裝置、 Apple Watch 上各式分享以及介面修正的嘗試,因為過往沒有這樣的消費品與技術,人人互動層面是一塊未經開發之地,也面臨使用者未能養成習慣的挑戰。以穿戴設備為例,除了 Jawbone 沒落,Apple Watch 也被 Google 質疑無人使用而取消了 Google Map 對手錶介面的支援,而目前家中的各式智能家庭設備如體重計、插座、電燈等,除了定時開關、App 控制的簡單印象,其實並沒有搭建出令人驚艷的使用體驗,每個家中成員仍然自行開開關關,沒什麼人人互動或模組化的意義。講難聽點,在人人互動與人機互動應用清晰前,智能家庭也不過就是一堆智慧開關組合

在人人與人機互動應用清晰前,智能家庭也不過就是一堆智慧開關的組合 DHLTrendReport_Internet_of_things(頁面 5/29)

別以為加了數位看板就是智能城市,關鍵是市民的生活習慣

智能城市跟智能家庭一樣方興未艾,大部分都用數位化與電子化的大旗打著智能城市的假象,配合一些大眾運輸工具的搭建,彷彿城市就會自己智能起來,但真正要面對的問題與智能家庭一樣,大家的生活習慣。

的確,智能城市需要基礎設施的數位化、數據共通並讓這些數據能被利用而創造更多價值,Google Map 的即時路況資訊便是實時數據來打造創新服務的好範例,但這只是智能城市的基礎,而精髓不僅只智能服務,而是有了一系列智能服務,串連起來打造智能體驗,也就是透過智能資訊讓簡單的生活行為有了不同的選項,而進一步改變生活習慣的市民。以前例而言,本來只能每天開車堵車浪費時間的市民,一旦養成了在 Google Map 上看到全線紅通通就改搭捷運、使用 Wemo、Ubike 等享交通工具,配合到站時間準確的 GPS 定位公車,智能服務串連打造生活的更多選項,智能城市的動能才會出現,也才會出現智能城市真正的效果與相對於傳統都市的根本改變,真的讓能源效能提高、污染減少、生活成本降低、生活品質提昇,這樣的綜效也才會讓每項投資合理與划算。

當然這也是開放政府重要的原因與意義,更多的開放不僅有利公民覺醒,也能讓更多的開發者透過數據打造更多服務,慢慢打造智能體驗與更多的生活選項。城市之中的大眾運輸狀況、能源使用、公共設施甚至是垃圾車與路燈,都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在智能城市裡,正是每件小事都智能化的結果,打造智能城市成為一個高效能的有機體。

IoE 環境完成後,就能真正搭建 Living Service 參考資料:The Era of Living-Services

從物聯網到萬物聯網

現在這些搶占接口、協定與平台的大廠如 Amazon、Google、Apple,提供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藍牙音箱(Amazon Echo/Google Home/ Apple HomePod等),而是一個能聽從語音指令控制家庭設備、提供聯網服務、O2O服務、電商服務的智能助理與虛擬世界接口,也是養成使用者習慣與依賴的服務破口,更是機機互動、人機互動與人人互動的智能家庭斥侯。智能工廠裡,不只是自動化的生產設備,串連銷售現場、使用者回饋與原料供應的生產線將能更即時的回應生產需求與變動,打造更高效能的生產線。智能城市的居民因為開放的數據與多元的生活選項串連而有了完整的智能體驗,也因此在生活中有各種選擇,上班不只是開車搭捷運,依據交通與天氣狀況,最近的運動記錄,智能助理將推播適合的交通方式,也打造一個智能城市的新生活模式,真正讓城市節能、效率、幸福。

IoT 並不僅是一項產業,而是如同網路一樣的技術革命,或說是一種產業基因,如同「互連網+」一樣,將在成熟後改變每一個產業。IoT 物聯網真正想要構築的並非我們常看到聯網穿戴設備與智能家具,而是完整的萬物聯網環境 Internet of Everything,透過 IoT 構築出來的服務場域與體驗,更是智能的生活習慣、方式以及生產思維。

DHLTrendReport_Internet_of_things(頁面 7/29)

本文為《Trio 三帖數位觀點 — IoT 物聯網》系列文章的第五篇,本系列前四篇文章見如下,最後一篇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The Era of Living-ServicesDHLTrendReport_Internet_of_things高盛

--

--

Yang Jen Chieh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勞者多能,與人為善。熱愛學習與理解世界,了解與時間為友的意義,也明白現實的理想主義才能實現。獲選TNL未來大人物及聯合報、TEDx等講者。 https://www.facebook.com/Andy.Fl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