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重塑後記】《報導者》設計過程不藏私!看看這些視覺是如何誕生的?

Chenna Lin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Nov 10, 2021

身為一個設計師,2017年加入《報導者》以來,專注領域從介面設計擴及到品牌設計,這其實是個有趣的轉變,因為對《報導者》這樣一個網路原生媒體而言,我們的品牌形象便與介面直接相關。於是在過去執行介面專案的過程中,時常讓我思考起品牌設計相關議題,也因此種下了品牌重塑的苗。

很幸運地在今年能執行夢寐以求的品牌重塑專案,過程中與多位優秀的設計師激盪出了不少火花,真的收穫很多啊!這篇文章會跟大家分享,在設計成果塵埃落定之前,我們做過哪些嘗試、抉擇時的掙扎,以及當中的學習。

文/林珍娜(《報導者》設計部主任)

《報導者》品牌重塑標誌動態影片

在做品牌重塑專案時,常常會思考 rebranding 的「re」到底是什麼意涵。在我過去淺薄的認知裡,往往以為「re」要做的是「reset」,但事實上不見得大破才能大立,如何「rebulid」可能會是更深奧的學問。

為什麼保留紅色 logo?

初衷篇的受訪者手繪 logo 圖我們可以知道,紅色的 logo 已在受眾心底烙下深刻印象,因此拿掉這個具有高度品牌辨識性的元素,會是風險相當高的做法。然而保留紅色 logo 的決定卻不在設計初期的預設裡,畢竟眼見為憑,設計師常常會需要透過實作過程辯證設計方向。

Figma 的新產品 FigJam 相當適合整理訪談洞察,不僅省下大量便條紙也易於疫情下的網路協作!

真理會愈辯愈明,上圖為曾經嘗試過的 logo 方向,我們試圖從色塊、線條、文字的排列組合中,呈現出訪談時得到的洞察——《報導者》對讀者而言是具有空間感的。但試了一陣子卻一直卡關,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我還記得在某一次的會議中,Studio Pros 顧問宜軒提到:

《報導者》成立才剛過5年,品牌形象還在累積過程中,在標誌與大眾建立起強烈連結之前,我不確定這樣突然大改變是不是好的。

這一語便驚醒了夢中人,於是我們決定將設計幅度拉回「優化」這個前提上。針對 logo,我們僅就紅色的色彩表現做明度的調整,加強標誌概念中「開門」的意象,讓門被推開後的空間感更為鮮明,而這也讓我們再次釐清了專案的定位,在於深化既有品牌價值而非推翻。

如何定調標準字風格?

在確定 logo 之後,再來便進到標準字的世界了。而在設計發想時,我們延續優化先行的大前提,拉出了調整幅度的軸線,設計出了4款標準字,但在幾次討論中品牌重塑團隊遲遲無法下定論,4個方案各有所長,因此我們決定不如邀請同事們一起集思廣益吧!

但在過往許多討論設計的經驗裡,往往會不小心落入好不好看的主觀感受,而在好看之外有更多隱藏的核心訊息,該如何有效地讓非設計領域的同事一起參與設計過程?我們透過制定風格象限,將各選項定位視覺化,並將其中的設計策略以及優劣勢加以說明

最後也以問卷形式蒐集大家的回饋,除了讓同事們為每個選項評分外,也在選項後安排了分享區塊,這份問卷就像是再做了一次訪談,讓我們更加聚焦與收斂內部想法。經過統計後,總分從 Option 1 到 4 依序是76、81、82、50,其中 Option 2 跟 Option 3 比數最接近,這讓我們陷入第二次的窘境……。

視覺該創造親切感還是保有稜角?

雖然 Option 2 和 3 的比數接近,但從同事們的回饋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如何讓《報導者》變得更吸引人,是多數內部夥伴們的期待。不過,一但過度圓滑便會顯得世故,這似乎偏離我們的媒體性質,《報導者》是個做深度調查報導的媒體,我們不譁眾取寵。因此設計團隊在權衡這兩者時,決定側重呈現做新聞的本格派精神,以 Option 2 展現《報導者》無所畏懼、勇敢前行的面相,以保持媒體的風骨。

品牌重塑風格確立,打造 Bolder & Wilder 的視覺語彙

為了展現大膽前行的力道與動態感,我們捕捉「新聞」被閱讀的場景、被記錄的現場,從一篇被畫滿重點的報紙,到記者在現場所做的採訪手記,我們挖掘出其中核心的視覺元素,便是那些充滿手感的筆觸和線條。於是乎,這些元素也收納成為輔助圖形的一環,讓整體視覺增添一分溫度,而前述提及《報導者》的空間感則是透過放大logo局部來表現,也易於內部傳承使用。

插畫則是從前一版本延伸出了三款,Option 1 和 2 分別是調整幅度象限中的兩個極端:Option 1 的線條較為圓弧,給人溫柔親切的感受,但可能略為保守;Option 2 塊狀結構乾淨俐落,局部以線條呈現承接輔助圖形的脈絡,但相較舊版形象相距甚多,略顯冒險。最後我們選擇融合各自優點,發展出了option 3,試圖在大膽與溫暖之間取得平衡。

最後聊聊這次品牌重塑的關鍵字 — — Bolder & Wilder 兩個詞的誕生,這其實是從觀察新舊兩版標準字的差異後得到的啟發。

設計師應該都對「Bold」這個詞不陌生,它是用來描述字重的名詞,而字重就是字體的粗細程度。新的標準字明顯地在視覺上份量重了許多、字面也較前版更寬,因此,直觀地聯想到 Bolder & Wider,而這兩個詞各自亦有其延伸之意,恰巧與《報導者》勇敢開拓新路的期望不謀而合。

這次專案中,我最大的收穫有兩個面向,分別就品牌重塑本身定義與自身的設計慣性來談:

  1. 回到一開始說的,rebranding 究竟該 reset 還是 rebuild,我認為有兩個衡量點:
    第一,需要考量品牌發展歷史,年輕的品牌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過去累積的品牌資產做最有效的發揮,讓團隊能快速步上軌道。
    第二則是品牌是否有革新式的策略調整,因為 reset 品牌所耗費的成本相對高,風險也較大,若不是品牌有亟需對外宣示什麼,輕易重置將大量流失與受眾的連結。
  2. 對於設計角色而言,學習最多的是如何邀請他人參與設計過程,而不是硬著頭皮埋頭苦幹。匯聚團隊成員的才能與想法,讓品牌重塑能結出眾志成城的果實。

最後分享顧問 Moon 在提到開源概念時講到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It’s better when it’s shared.

如果對這次《報導者》品牌重塑有任何建議或感想,歡迎留言給我們回饋!喜歡這篇文章,請拍拍手👏給我們鼓勵吧

更多《報導者》品牌重塑實務分享

也歡迎點進品牌設計規範看看我們這次品牌重塑的階段性成果喔!

📣有你,才有《報導者》

《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贊助我們:https://bit.ly/3ylK401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

--